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的关键角色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to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已然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在这一以知识为基础和核心要素的社会形态中,科技与经济社会是耦合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大学在其耦合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知识对于任何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知识社会,大学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同时通过科技转化和科技教育,大学可以以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接合发展;大学;知识社会
  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学界普遍认为“知识社会”是当代社会一个恰当的称谓。知识社会有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方式,这种差异性或者说独特性的关键在于知识处于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而大学无疑在知识社会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一、科技与经济社会耦合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发展方式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和知识的社会价值的更多体现,“知识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被学界提出。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指出:“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在20年后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彼得·德鲁克指出:“我们现在正经历这样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创造了一个后资本主义社会——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提出,不仅得到了学界的认同,而且还成为社会发展的实践模式。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发布了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歐盟委员会2000年3月里斯本会议以来的主要目标是“知识欧洲”的创建等。
  知识社会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核心要素是知识,这与传统社会不一样;二是其发展方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耦合发展,尤其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耦合发展。关于第一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经典的论述。他指出,人类历史在20世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世纪末更是处于巨变之中,人类将进入下一个社会,即知识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依然存在,但退居次要的地位。相应地,具备专门知识的工作者将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至少是劳动大军的主体。德鲁克还指出,由于知识比金钱更容易流动,所以知识社会是没有边界的社会。由于知识是主要的资源,接受正规教育的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知识这种生产要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成功与失败并存。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资源、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以知识习得和流动为变革机制的特点,决定了其以知识为中心的耦合发展模式。其中,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耦合发展又是其基本的方面。所谓区域科技与经济耦合发展,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进而呈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步。具体体现为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两个方面。
  科技社会化指现代科技以某种方式或者渠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的各项宏观政策,小到每个人生活的微观事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渐理解和享受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逐渐将科技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据统计,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在18世纪时需要花费平均70年的时间,到了19世纪需要平均20年的时间,而在20世纪中叶时平均只需要几年,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时不足1年。同时,科技社会化也让人们更多地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被科学的思想和观念改变。随着科技逐渐被运用到社会中,科技也渗透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以及高新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
  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实现社会科技化必然离不开科技社会化,科技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高水平生活的需求,同时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影响了人们的方方面面,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使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将人们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更加亲密地联系起来,社会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社会科技化是指科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社会中,并且使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它把科技、生产以及管理视为一个系统。而这一系统通过改变生产力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知识社会,科技与社会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呈现耦合发展的模式。科技不再是单一的科技,而是社会化的科技,同样社会也是充满高新技术化的社会。科技社会化成为当今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科技化则推动着社会其他文明的进步,进而实现着科技社会化。
  二、大学是知识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机构
  知识,尤其是高深知识,是大学的基础。整理和保存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是大学的基本活动,也是其基本职能。而知识对于任何社会都是重要的,因此,大学始终备受珍视。美国学者普西在《学者的时代》中曾指出:“对一个社会来说,无论其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和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校长滨田纯一也有此认识,他指出:“大学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研究创造知识,以改善人类的命运,代表社会成为知识的储存库,并通过教育来传播这些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大学将成为一个社会的指南针,一个在危机和变化的时代中恒定的参照物。”
  对知识的控制和贡献,直接影响大学的发展。有学者指出:“维护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始终是大学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一旦它丧失了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就意味着危机的真正到来。”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社会将是网络时代,那时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到知识和技能的最前沿,大学在知识上的垄断地位或许将不能再继续维持,大学所拥有的高深知识获取门槛也将失去,那时的大学不再是高深知识唯一的把持者,大学也会因此陷入深深的危机。还有学者认为,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也将导致大学在知识生产上垄断地位的衰减。迈克尔·吉本斯等人于1994年出版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提出,我们正经历着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传统知识生产模式即“模式1”,正在被新知识生产范式“模式2”取代。“模式1”是一种学科框架内的知识生产方式,而“模式2”则是一种分散性知识生产的模式。知识生产不再是自我封闭的活动,它既不是“大学的科学”,也不是“产业的技术”,更不再是某类机构的专属领地,知识生产已经从大学发展到了许多不同的机构。基于这样的背景,有人担心大学在社会的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将会衰落。   但现实是,大学仍是知识社会的核心机构,而且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的轴心。欧盟委员会就指出:“考虑到大学处于研究、教育培训和创新的交叉地带,大学在很多方面是知识社会和经济的关键,大学处于‘知识欧洲’的中心。”据统计,在发达国家,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中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中的70%是在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随着知识社会的日渐发展,大学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之所以有此判断,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大学已经在用打破知识围墙的方式,积极地与企业、科研院校合作,协同创新知识,促进科技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就是基于这种合作提出的一种政策支持。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大学依然会是社会知识创新的中心,其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价值将有增无减。第二,作为一个多学科知识汇聚的场所,大学可以为多种知识包括科技知识提供交集的渠道,进而促进科技快速发展。而上述这两点,也正是知识社会中大学以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知识社会中大学的基本特征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生产和拥有分散化,大学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但大学的地位不会降低。贝尔认为,大学将是知识社会的轴心机构,因为“大学是社会上最能把工业需求、技术和市场力量与公民需求相联系的机构”。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知识社会中大学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的创业导向,使得大学的科技贡献直接产生经济社会收益;二是大学通过提升公众对科学反身性的认识,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随着知识生产从“模式1”转向“模式2”,近年,创业型大学逐渐成为世界众多大学的组织变革方向和发展路径选择。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伯顿·克拉克指出,外部世界对大学的需求日益扩张,各种要求把大学又推又拉,甚至已经使得全世界的大学进入一个看不到尽头的令人感到混乱的时期。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需要进行组织变革,走向创业型。基于欧洲五所大学的案例研究,克拉克提出大学转为创业型,至少要有五个要素——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和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可见,依靠学术(及相应的科技创新)促进创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业型大学存在的基本方式。
  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知识社会中大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内部人员的重要活动方式。2015年5月,我国國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允许大学科技人员兼职兼薪,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创新科技驱动社会发展战略。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以自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全面推动相关工作。
  通过提高公众对科技反身性的认识,进而帮助其应对未知社会,是大学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当代社会是一个处于文明火山口上的社会,是充满风险的社会。他们认为,风险是人为制造且无时无处不在的,其主要根源在于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及与之相伴的现代科技的潜在危险。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些科技创新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也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是科技人员最初很难预见的。那么,如何应对风险呢?学界给出了科学民主化的方案,那就是,科学不能再以生产可靠的知识为目的,而应开展“更稳健知识的生产”。科学不应再完全处于科学家同行的掌控之内,而应该社会化,让科学进入“广场”。若非如此,一些掌控科学的群体如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可能会制造了风险,却又找各种理由搪塞,呈现“有组织地不负责任”。而知识民主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公众监督提升科学发展本身的风险评估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参与,使他们清楚科学本身可能蕴含的不确定性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形成对待科学的批判性接受能力,继而提升风险意识。
  大学是知识生产的关键机构,也是一个知识民主化的和风险意识培养的理想机构。因为大学是科学发展和公众教育的结合之处,是多种知识集合的场所,是社会利益相关者可以“各抒己见”的共同体。在发展科学、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大学还吸纳学生进入科学共同体,并通过科学普及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技知识,在“科研与教育相统一”的过程中,大学既发展了科技,又创建了一个协商式的发展稳健科学知识的机制。这样可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及其风险,更多地认识科学研究意料之外的结果,这有利于提升科学的反身性,同时也是培养具有风险意识、具有应对风险能力的公民的教育过程。这正是大学通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体现了大学在科技与经济社会耦合发展中的关键价值与地位。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彼得·德鲁克.功能社会:德鲁克自选集[M].曾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张冬.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5,(8).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方胜.大学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者[N].深圳特区报,2011-11-03.
  [7]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李素矿.努力培育大学原始创新文化[N].光明日报,2009-12-06.
其他文献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应与时俱进。高校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特点,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河南农业大学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未来,河南农业大学也将以更高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
期刊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为深入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现状和合理制定预警机制及帮扶对策,本研究以南京大学某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研究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学习倦怠水平总体相对较低、深造意愿较强烈的群体。因此,高校应坚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学业支持为核心、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帮扶并重的扶持策略,拓宽思路,多管齐下,促
期刊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指明了方
期刊
摘要: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以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为依托,构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即人地和谐、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区域感知、地理信息获取与展示。同时,在统计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文本中各指标显现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协调各要素培养,继续深化简单预测和合理想象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地理信息获取与展示能力,平衡内涵指标的水平等级等意见和建议。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企业等用人单位希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工匠精神。本研究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开设思政实践课、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运用媒体矩阵、打造工匠精神文化长廊等措施,探讨工匠精神在学生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学生管理;半军事化管理;媒体矩阵   2016年1
期刊
摘要:将区块链技术与虚拟仿真实验进行耦合,对提高审计学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满足新时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南京审计大学围绕此课题展开了系统性、前瞻性和全面性的研究,并在区块链与虚拟仿真耦合下,对既有的审计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构建了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校的探索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审计科技人才,同时也给其他高校开展类似的教学课程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传统“和合”思想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思想精髓,历史流变中两者存在必然联系。两者具有历史发展角度的思想基础关系、实践过程中的必然保护关系、现实表现中的继承发扬关系和发展趋势上的超越关系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价值引领,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巩固文化根基,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撑和精神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网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辅导员工作案例,从辅导员的工作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所引起的纠纷,并通过具体事件的有效解决和教育引导,探讨辅导员工作艺术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网贷”;纠纷处理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尤其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情况下,网络贷款也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期刊
摘要:在工科课程学习中,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对其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工科人才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安全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安全教育;工程力学;事故案例分析  大学生的安全话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安全教育
期刊
摘要:2018年是我国出版业持续发展的一年,笔者对出版业内有关全民阅读、数字出版、人工智能、知识付费、版权保护、主题出版、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移动阅读等热点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研究,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目前出版业的发展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并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出版业;热点;全民阅读;数字出版;学术期刊  出版业的热点问题历来备受业界人士的关注。通过理论的视角分析近年业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