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弓工作室:动迁之前的空间记忆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弓的工作室地处繁华的上海市长宁区古北路附近,闹中取静。工作室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是在2006年由一座国营的三层厂房改建而成的,现与周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房建筑和原居民互为邻里,友好相处。
  工作室的一楼空间由装置制作实验室和影像室两部分组成;二楼为阅读资料库及会客间,阳光植物长廊是助手们偷闲谈情说爱之处;三楼曾经发生火灾烧毁,修复后现为仓库与几十只流浪猫的安居窝,因为过去曾想在工作室内举办一次涉外的艺术展览而未获批准,并由此引发参展的外籍艺术家在此抗议,而最终导致政府为工作室免费安装了监控系统,从此小偷不再光顾,很安全!
  原弓工作室的一楼至三楼的局部结构已被垂直打通,高度近二十米,近年来的一些装置作品都在这里试验完成的。三年前当地政府己将原弓工作室等周边地区规划为商贸区,因此随时都有被征收动迁的可能。
其他文献
从1985年开始自营天下画廊,到1992年创建大未来画廊,再到2010年岁末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馆和北京馆相继开幕。  创始人林天民先生多年来一直尝试着将国际化的正规运营模式引入到自己的画廊之中,并坚持行走在美术史路线上的专业的画廊定位。  而穿越海峡界限在北京建立画廊的决定,也代表着林天民期望引入大陆的画廊生态,开创出与西方主流艺术平等对话的环境,  并打造出属于自己艺术品牌的决心。在林天民看来,
期刊
艺凯旋艺术空间于4月10日再度推出水墨联展“方寸之间—当代水墨邀请展”。展览关注了在新时代的印记下既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独具当代自我感同身受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观念的几位艺术家。李关关呈现了笔墨通过丝绢缓缓显现出的浮躁世风以外的安静情绪;李军用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建构一个意蕴丰富的宠物世界,让观者有凝视动物的同时反观自身;吴允铁作品局部独特荧光色的运用,使画中的怪异形象增添了几分神秘梦幻色彩;曾建勇将
期刊
5月5日,马杰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其首次个展—“异界”,展览展出了艺术家马杰近三年的代表作:分裂系列、异界系列等。马杰弃商从艺,也属野生状态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并没有科班出身专业的艺术语言的他作为艺术界的“新人”,作品的呈现并没有“新人”的稚嫩,相反他的作品相当地成熟,稳重。或许跟艺术家辗转、裂变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关系,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毁灭的感觉,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反复着轮回。  “悲剧就是把完美的
期刊
“谁将引领中国艺术的新方向?”这是在伦敦海沃德(Hayward)美术馆举办的展览 “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所希望回答的问题。  背景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海沃德美术馆在伦敦向来以学术性和挑战性而闻名。在此之前,他们刚举办了一场名为“看不见的艺术”的展览引起了伦敦观众的颇高关注。这回首次试水中国当代艺术,就以“变化”、“新方向”这样的具有挑逗性和指向性的词语来为展览命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观众
期刊
常言道,一图胜于千言。  我曾问过岛子教授,他作品的标题是在创作之前还是之后产生的,  他回答说,这些标题对于他的作品具有诗性与灵性的涵义,  大部分在开始创作前就深思熟虑过了。  他后来还解释道,在圣像学和阐释学中,  图像与词语的关系构成了互文性意义,  二者相互发生、指涉、转换。  十五年前,岛子成为基督徒,在那之后他开始作画。在成为艺术家之前的数十年间,他已经是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诗人
期刊
在王彦萍于王府花园的寓所,听她讲她绘画的历史、意图、困惑和欣慰,  对她的艺术之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实,早在04年我们就认识,  而且有过交谈,也关注过她的作品,但一直没有机缘做深入的交流。  那时她在美院读博士,跟一帮比她年纪轻、  资历浅的同学混在一起,再加上她生性敏感,又不善言辞,  因此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在几次展览上都看到她画的屏风,  逐渐将屏风视为她的标志。在当代艺术领域,
期刊
“书画”是再传统不过的艺术类别,“书画同源”也是一个长期讨论的话题,在当代视觉图像里,许多人面对于这对古老的问题认为“书画”和“书画同源”已经失去了活力,甚至认为当代没有应用的价值,因此,在理论层面上探讨的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分析书画产生的源头,以当代艺术作品徐冰《芥子园山水卷》及邱振中题跋为例,对“书画同源”在当代艺术中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象”在中国人类的最初阶段是朦胧的融合,这个是中国视觉图像
期刊
王静: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颇具研究价值的“新刻度小组”成员,您今天的作品思维方式具有“新刻度小组”时期研究方向的延续性。因此今天的对话,我想从您的小组艺术创作开始,谈一谈“新刻度小组”的一些工作方式。当时是什么样的创作背景,“新刻度小组”的前身是“解析艺术”还是“触觉艺术”?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的前身是“解析”,“解析”之前是“触觉艺术”。“新刻度小组”的理性艺术方向,与当时的非理性
期刊
伦敦最近有几个与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活动和展览。在Hayward美术馆展出了“艺术的改变:来自中国的新方向”,展出汪建伟、段英梅、陈箴、顾德新、徐震、孙原&彭禹、没顶公司的作品。此展览由该馆主策展人Stephanie组织,前后来中国多次,走访艺术家,收集资料,为做准备累计18个月。开展后,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争议。最大争议来自《卫报》上发表的艾未未的一篇文章,该文对此展览进行了严肃批评,认为他们不代
期刊
90年代以来,在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解释时,我们遵循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从“政治波普”艺术、“玩世现实主义”艺术到“艳俗艺术”。虽然这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也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她的相对权威的解释还没有形成。而此前的现实主义的解释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掩盖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面。这一面却是和艺术自身有关,她反映在最前面的呼声不是要进入国际“当代艺术”的一种组合游戏中,而是试图去追问一个永恒的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