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ksta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美育保持不竭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回归生活的美育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地实现价值。通过与生活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形成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缺失的现象,语文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值得我们反思,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创造性地把美育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学科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诵读与领悟,感受生活之美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追求完美的生活情趣。“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的学科,文学作品中包含美的人格、美的意境、美的形式,都为教师开展审美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1]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诠释了不同的美。有对壮美河山的歌咏,有对善良品格和纯真情感的赞美,这些内容无不寄寓着作者的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迁移思考去体察和感悟生活,学会阅文悟世,同时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为文和表达之道,活学活用。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真正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艺术融会贯通起来。
  (一)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强烈的共鸣。古诗文诵读能够在无形中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古诗文遣词造句的韵味,抓住其中画龙点睛的字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宽广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笔者在讲授《暮江吟》一课时,就引导学生通过诗中描绘的美妙景致感悟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暮江吟》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韵之美,且有极强的画面感,廖廖几句便描绘出一幅秋江暮色图。暮色降临,夕阳斜照在江面,把江水染成红中带绿的彩练。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月光映照之下,草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珍珠一样闪耀着绮丽的光芒。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怜”字是诗人情感的升华,面对这如诗如画的风景,诗人心生感慨,一个“怜”字表达出对生活和人生的赞美和热爱。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深度,有厚度,有韵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笔者从著名作曲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原总编辑戴于吾先生谱曲的《古诗词合唱曲十九首》中找到《暮江吟》伴奏音乐,让学生在悠扬悦耳的旋律中感悟诗的韵味和意境,在放松而又惬意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细心观察,丰富生活体验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美,才能真正地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审美素养和情趣。学生在小学阶段,观察事物大多走马观花,不利于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会观察入手,有意识地留心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环境中获取新鲜素材,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在教授习作课“校园一角”时,笔者带学生来到校园的大榕树下,让他们带着问题细心观察。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站在树下仰望树冠是一个样子,从远处整体看又是一种状态,顺光与逆光看去,榕树又呈现出不同的变幻。学生一会儿摸摸树干,时而又弯腰捡起地上的落叶,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亲历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他们的感受变得更加丰富。笔者让他们把此刻的感受说出来,大家滔滔不绝:“大榕树就像一把伞,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一定会选择在这里安家。”“榕树的枝干伸出老远,下面挂满了棕红色的根,这是老榕树的胡须吗?”各种奇思妙想,天真又烂漫,学生们纯朴而灵動的意趣尽数展现。
  二、记录与评判,鉴赏生活之美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包含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诸多要素。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美的愉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进行鉴别和评价,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判,获得正确的审美认识,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洗礼。
  (一)在美文鉴赏中融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承载了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蕴含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崇尚自由、与人为善等美好的道德情操。美的鉴赏可以唤起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思索。通过鉴赏文学佳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让学生思索在名利面前如何保持自己的操守,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2];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让学生思索在思潮涌动的当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通过文学作品来透视人生的千姿百态,带领学生走进审美的艺术殿堂,用心体会作者对人生际遇和社会百态的思索,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在记录生活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
  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也有助于提升其审美情趣。日记是透视学生心灵的窗户,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日记是心灵的倾诉,真情的流露,最能打动人心。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日记是灵魂的星空,情感的湖泊,每一次闪烁,每一缕波光,都韵味无穷。”[3]日记是生活的影子,世间百态、忧愁烦恼都可以在日记中记录。可以写生活中的趣事,可以写身边的风景,也可以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要解放学生的身心,去掉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们甩开思想包袱,真正放开手脚,自由抒发情感。让日记成为记录学生童年生活的载体,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悟生活,学会从细微之处着眼,细心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捕捉其背后的故事,然后用笔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在讲授习作“写观察日记”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豆芽发芽或菊花开放的过程,做个小小观察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出来。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记录,学生把这个过程完美展现出来了。从“绿豆喝了一夜的水,肚皮撑得鼓鼓的”到“终于有了零的突破,发出了雪白雪白的小芽”,又到“豆芽尖尖的,就像调皮的孩子探出了头,张望着外面的世界”,满眼都是童趣。在观察中学生也体会到一盘豆芽菜从种子到餐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悟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进而让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记录的有心人。   三、表达与交流,创造生活之美
  现代教育把培养创造能力确立为最高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创造的热情,在领略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活化美育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学生在切身体验的过程中融入角色,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创造生活之美。
  (一)把口语交际搭建成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境意识,在日常交往中能够应对自如、大方得体。笔者努力尝试设计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启发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积累,开启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说得更具体,更真实,也更有趣,充分发挥口语交际“生活化”“实用化”的特点,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交际语言既是功利的,也是审美的。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否文明礼貌,举止是否大方得体,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笔者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创设多种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敢说、爱说,学生在生动、愉悦、有趣的活动过程中积极地思考、想象、表演,无形中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笔者在讲授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一课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环境,关注生活,认识到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热爱美丽大自然、珍惜良好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引导他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提高环保意识,结合生活实际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引领,课外实践才是练兵场。笔者有意识地把口语交际的训练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得到锻炼。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一课之后,笔者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在公共场所积极倡导垃圾分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注重节约能源,生活用水循环利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书信传情达意,塑造完美人格
  书信应用广泛,也最贴近生活。书信用来表达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书信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文体,不如说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过程和生命体验。古人对书信推崇备至,更有杜甫诗云“家书抵万金”。今天信息沟通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但书信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书信用于向特定对象表达情感,不需要有华丽的辞藻,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即便语句平淡也能打动人心。
  结合当前抗击新冠肺炎战斗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笔者尝试让学生写一封给抗疫前线白衣天使的感谢信,并指导学生从抗疫一线的一件小事或一个镜头铺展开来,以实际发生的感人故事为切入点,把自己对英模人物的崇敬之情写出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习作都饱含深情,极富感染力。有的从这个春节的不同寻常之处写起,自然过渡到抗击疫情前线的英勇卫士,通过描述医护人员的忙碌与辛苦,诉说自己的感受;有的从自己小时候怕打针怕见医生说起,曾经误解了医生,把医生当成“坏人”,到现如今为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而动容,发出由衷的赞美,显得自然真切又饶有情趣;有的在信中写道“看到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倒下,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痛心不已”;有的写道“求求你们不要太拼命,不要过于劳累,一定要平安归来”。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倾诉,初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发现最能打动人心。对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实体验,如果能引起他们对真、善、美的共鸣,就能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追求大爱大美的种子。只要学生能够真切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扬,让他们通过与英模人物的情感交流,得到爱与美的启迪,学会勇敢面对磨难与困境,坚信生活是美好的,从而学会珍惜生活,感恩社会,培养出高尚的人格。
  语文教学与生活化美育相辅相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文学之美和生活之美,获得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生活化美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客观上也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层次和境界。生活化美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生活化美育实践中通过感知、体验和互动,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从而培育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著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连星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3期,第79页。
  [2]陆素英:《让美充盈语文课》,《语文学刊》,2011年第7期,第168页。
  [3]匡文留:《女孩日记》,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页。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生活化美育实施路径研究”(编号:QJY20181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
其他文献
对比辨析,是落实语用的重要路径,在对比辨析中,对语言的理解更易深入、建构更有依托;在语言理解与建构的基础上,对比辨析亦能拓展思维、促发审美、创新文化。叶嘉莹老师在回答大学生关于古诗词作用的提问时说过,“阅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歌何以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呢?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建构让诗歌存于“我心”,正是在对诗歌的阅读、理解、建构中,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审美意识得到激发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关注,且让一线教师倍感困惑的便是作文教学。笔者自从接触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关注高考作文的变化,投入相应的精力去进行研究。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存在一些共性的困惑,而这些困惑,笔者试图概括为三对矛盾:作文分数总量的“多”与学生投入时间的“少”之间的矛盾;实际教学中素材给得“多”与学生考场作文运用得“少”之间的矛盾;作文练习需要的时间“多”与实际
期刊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首先明确了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总体要求。关于这一总体要求,我们可以从《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及其所确定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两个方面予以解读和确认。  其一,《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国家提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
期刊
“加强德育工作,语文教学义不容辞。”[1]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是开展德育的绝佳选择。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2]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可现实令人堪忧,中学语文教学德育缺失表现较为明显:教师用知识点架构课堂,以知识点的掌握与否来评判学生之优劣,消泯了德育的实际价值;游离于教材之
期刊
基于语文素养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框架下,构建高考文言类试题讲评教学支架——“教学链”,对文言类文本命题版块“类题”内容进行统整构建,不仅抓住了高考文言类命题文本的语文本体特征,还有对命题考点的综合考量,强化了文言类讲评教学整体感,打破了传统“一篇”碎片化的讲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体系化,贯彻了新课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文言类文本讲评“教学链”的构建,不仅改变了试题讲评教学体系与范式
期刊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特点、单元语文要素以及文本内容特质,精心为学生编著的训练题型,是教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是指明了应达成的基础,或是明示了理解文本的路径,或是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又或是渗入了教法和学法。课后习题作为一种隐形的教学要素,明确提示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具体训练点,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效迁移运用以及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教师研读课后习题,以“课后习题”的视角
期刊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其他还有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各1道,北京卷2道。2020年,在抗击疫情和高考延期背景下,命题专家坚守“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立足于“稳”,着手于“巧”,体现了为国选才的政治担当和实践智慧,既保持了高考作文命题在年度上的方向性风格,又呼应了本年度独特的社会现象,
期刊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思政工作理念,即牢牢抓住专业课程这一对象,革新课程观,强调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对于中文学科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在紧跟当下云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法潮流的同时,还应扎实推进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实现中文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改革在途径、方法等方面的探索。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任務  党
期刊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培养学科教育(语文)硕士的专业课程之一,其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理解语文学科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运用基本的测量方法与技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测量与评价、语文教师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等内容。通过该课程使学生理解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弊端与不足,掌握当前语文课程评价改革中的课程评价理念
期刊
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与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作业设计与批改方式的重要性,而部分学生也抱着应付、敷衍的态度完成作业,把作业视为枯燥而机械的任务,甚至出现查答案、抄答案的现象,使得教学反馈效果不佳。基于此,笔者围绕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例,从内容、形式、评价与批改三个角度分别提出优化作业设计的相应策略,进而改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