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ble_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首先明确了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总体要求。关于这一总体要求,我们可以从《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及其所确定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两个方面予以解读和确认。
  其一,《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国家提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在《指导意见》中阐释得特别明确,那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这需要从普通高中的育人体系、课程教学、学生指导、考试招生和条件保障等育人关键环节着手,健全机制、完善政策、明确要求,保障改革目標的如期顺利实现。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各项改革的衔接和一体化要求。这主要表现为,要统筹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合力及由之而开创的育人改革新局面。
  其二,《指导意见》提出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总的来说,《指导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一个总体目标和六个具体目标。一个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特别强调的。六个具体目标表现在: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二是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三是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这些目标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这些目标的达成,能够有效保障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毋庸置疑,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推进是一项系统性的艰巨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的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总体要求既指明了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也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积极介入和参与这一系统性艰巨工作的具体要求。
其他文献
何谓习作思维?即习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表达的思维。如果说,写作是说话的延长和提升,那么,习作思维就是口语思维的延长和提升,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在习作过程中的具体表征,是一般语文思维在习作过程中的强化体现。  儿童习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大如选材立意、中至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等,都是思维活动在起作用。思维乃是习作的基础、前提和灵魂,没有精细绵密的思维支撑,也就没有习作活动
期刊
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诗词的体式问题,即“这一篇”文本所呈现的“这一类”文体的特征。但是,对古诗词“体式”的讲解绝不能陷入静止或机械的知识灌输,而应在动态开放的视野中完成“由点到面”“由一到多”的解读。  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体式出发,建构“这一篇”文本诗性、智性的意蕴空间:追索该文本在体裁样式上的继承性和新增长点;考察作者个性和独特情绪对“这一篇”文本生成的意义;在
期刊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依据祖国语文的特点和语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生害怕习作痼疾难除。小学生怕写作文,是习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课题研究组主持人自2004年开始对习作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先后四次从四年级开始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每接手一个新班,都会从习作兴趣、习作状态以及对教师习作指导的感受等方面对学生习作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见表1)  问卷统计显示,长期以来,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现象普遍存在,对教师的习作指导认可度低,对习作充满
期刊
【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文本解读  《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代表作,是写人记事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采用纪实手法,择取父亲
期刊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1套,分别为全国Ⅰ卷、Ⅱ卷、Ⅲ卷,新高考Ⅰ卷、II卷,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卷。试题均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精神,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引领考生坚定理想信念、拓宽认知视野、怀抱家国之情、弘扬奋斗精神。  一、彰显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紧跟时代步伐,秉持中国精神,引
期刊
当今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对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形成了极大挑战。图像对文字的挤压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以文字作为媒介的原著的阅读。那么在图像具有“霸权”地位的当下,以学生的原著阅读为基础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会受到哪些具体影响呢?对此,笔者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改编”为核心设计了一个问卷,对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经统计,在参与调查
期刊
一、导入  (课前安排学生自行疏通课文。)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  师:这堂课我们主要来谈谈阅读感受,说说《岳阳楼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师:其中这样一组问题,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给谁的?为什么能写出来?  二、环节一:古仁人其人其事  师:作者范仲淹为什么写《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来说一说。  生:滕子京嘱咐写的。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淡然、超脱
期刊
对比辨析,是落实语用的重要路径,在对比辨析中,对语言的理解更易深入、建构更有依托;在语言理解与建构的基础上,对比辨析亦能拓展思维、促发审美、创新文化。叶嘉莹老师在回答大学生关于古诗词作用的提问时说过,“阅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歌何以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呢?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建构让诗歌存于“我心”,正是在对诗歌的阅读、理解、建构中,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审美意识得到激发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关注,且让一线教师倍感困惑的便是作文教学。笔者自从接触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关注高考作文的变化,投入相应的精力去进行研究。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存在一些共性的困惑,而这些困惑,笔者试图概括为三对矛盾:作文分数总量的“多”与学生投入时间的“少”之间的矛盾;实际教学中素材给得“多”与学生考场作文运用得“少”之间的矛盾;作文练习需要的时间“多”与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