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范式研究

来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bt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改革开放,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而高职学生三观体系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便显得尤为重要。高职英语,作为高职受众人群最多的高等教育课程,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所有课程中接触西方价值观最多的课程,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频繁接触西方文化及其价值取向,若学生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理解,将直接会对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体系带来较大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实际行为表现。所以与其他课程相比,高职英语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西方价值观并通过东西方价值观比较使学生
其他文献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此种背景下,英语公共课程以课程思政为视角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在对英语公共课程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时,应从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以及思政能力、改革英语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英语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英语公共课程的评价机制四方面着手,最终实现专业英语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4月,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名单,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该自治县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找出该自治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对策,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正确儿童观、教育观、保教观、复合型幼儿教育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承载。对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确立以大学生学前教育的职业素养、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等为核心指标,突出“两个规律”相互协同、确保“两个阶段”无缝衔接、推动“两种观念”内涵转化、实现“两类课程”深度融合的总体框架,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着力。
基层教学组织是我国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抓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虽然属性和地位得到巩固和深化,但仍然存在着规章制度、经费保障、平台建设、常态化监测、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程度地缺失等问题。面对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式微的基本现状,可以从传统与现代中,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破除唯科研的评价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机制;树立共同体意识,以系统思维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发展;以新职能激活基层教学组织的新动能等五个方面着手施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乡村振兴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而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乡村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要突破人才发展困境,必须要从引才借力、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乡村人才竞争优势。
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任何房地产企业都应防范财务风险,降低损失,推动企业发展.通过相关数据和理论对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能够帮助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有利于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教育向社区开放,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是社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政府投入列在首位,然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政府投入现状,提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科学稳定的经费核拨下达制度”“将社区教育经费支出纳入政府部门预决算”“优化教育经费内部结构”“指明社区教育责任和实施主体”等发展路径,助力社区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均衡发展.
结合蚌埠学院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借助于移动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以“烷烃”教学为例,探讨了有机化学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应用实例.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方兴未艾,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各方面优势,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助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西南交通大学通过探索、实践,提出满足新发展征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理念,通过分析自身优势,制定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方向,有效探索了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之路.同时,通过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了服务学校思政工作、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教师发展工作路径,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居住环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空场域下,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满足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关系弱化、工作压力增大等问题,家庭环境作为个体情感脉络的守护者,对个体负面情绪的宣泄与释放,正面情感的激发和护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重视情感需求视角下的室内设计,使满足情感需求超越功能需求,最终增强居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