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孩子就像一个个初升的太阳,面对教育形式的日益更新,不少的老师与父母都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进行家校合作,在教育中形成共育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下每个老师和家长都关注的话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对如何做好家校共育的几点看法:
  一、齐做学生优质的镜子
  我们都知道,在家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学校,学生的向师性也意味着我们老师也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就像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在家,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但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就不要轻易许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在校,“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当我们要求学生早到时,我们就要比学生更早到;当我们一再强调学生要书写工整时,我们在批改作业时的批改符号和评语就要书写规范、板书就要认真工整;当我们要求学生在校要讲文明时,我们也应该跟着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垃圾、在学生向你问好的同时应该及时回礼、学生帮助了你也有必要道一声“谢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终都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流入学生的心田。只要家长和老师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于孩子的深刻影响,以身作则,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榜样,齐做学生优质的镜子,定能达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佳效。
  二、保持家校间的密切联系
  虽然班主任直接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但难免要和家长打交道,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通过家校联系,家长们可以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施教。家校共育要求我们老师要认真做好平日的家校联系工作,可以借助校讯通、建立微信群等联系方式,经常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孩子、鼓励需要给予关注的孩子。“细微之处见真情”,只要家长感受到了你时时在关心着他的孩子,他们才会放心地、安心地把他们的孩子交托于你,并且认可你这个老师、更加配合你的工作。家校联系还要注重换位思考的沟通,以尊重为前提。老师要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家长也要尊重教师的意见,大家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對事不对人,彼此理解,最终达成共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共育途径
  要使家校共育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我们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家长也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改革中来。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如:1、家访。家访是家校联系的重要途道,教师可以每学期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一次家访,家访时,学生要在场,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有待提高的地方。在家访过程中做好记录,做到不批评、不指责、不埋怨,针对学生所存在的情况,面对面分析,总结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2、家长会或座谈会。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建议在开学初举行,让家长先了解你这个老师、了解孩子所在的这个班级,了解接下来需要配合的相关工作。通过家长会,选出比较有责任心的家长代表,建立好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家校共育的工作。3、开办家长学校。现在流行一句话:“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在家长学校,设有有专题讲座、优秀家长们分享的育儿经验、专家解疑等等,家长们在家长学校可以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经验,促使家长提高教养的素质和能力。家长们还可以把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与专家们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为你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指明正确的方向。4、邀请家长进校园。为了使家长对学校教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校可设立每月一次的 “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半天或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家长们可以进入课堂听课或者给学生们上课,实现与课堂“零距离”、与老师“面对面”。在重要的节庆活动中,家长们也可以到校与学生一起参与,如:“六一”的游园活动、“元旦”联欢会、学校运动会等等。各种活动可使家长增进了和孩子共同沟通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家校共育,任道而重远!在从家校合作到共育转型的新时期,希望我们老师和家长能一起携手前行在家校共育这条道路上,在前行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使得家校共育,让明天的太阳更灿烂!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想解决的问题。  作文难。不仅学生感到难,当老师的也觉得难,辅导学生难,作文批改难……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有诸多办法,今天我结合自身多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简单说说,与大家共享。  一、直接观察要有的放矢  春天百花争艳,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秋天稻谷满地,果实累累,秋高气爽,这些季节来了,都是丰富学生生活,获取写作源泉的好机
期刊
活动名称:中班综合美术活动《圆形大变身》  活动目标:  1.了解圆形物体的共同特征,知道圆形可以变成有趣的事物  2.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借助圆形大胆想象,尝试用制作的方法表现其主要特征,感受圆形变化的美  3.乐意参与手工制作活动,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重点:能借助圆形大胆想象,尝试用制作的方法表现其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能发挥想象用多个圆形组合制作有趣的事物。  经验准备:  1.认识圆形
期刊
家庭教育的开展质量,对于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最终实现的成长发展目标状态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教育的结果,缺一不可。  一、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家庭教育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为孩子良好的品質的培养创造条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直接的学习对象,父母所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作为孩子老师的使命更加艰巨。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
期刊
本人在《北京教育丛书》学习活动中,很荣幸地拜读了北京二中高中物理教师聂影梅老先生的专著《师生同行 学教共进——这是聂老师毕生教学心血的结晶。读完为之动容,心之向往——聂老师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优雅的绽放,影响和引领着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和成才。通过学习了解到“高屋建瓴”是聂老师物理教学的重要特点;一切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与学生同行”是聂老师教学成功的真谛所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
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教学重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阅读也是一个学生学习和实践有效的渠道。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和阅读练习,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
期刊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而简便计算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让一些计算更加快捷、简单。因为它方法的特殊,所以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细心,更多的是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长期的中高年级教学,发现这部分知识学生容易反复,从整数的简便计算开始,然后到小数的简便计算,再到分数的简便计算,学生总是能出现相似的错误。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简便计算教学的
期刊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每个人的思维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在相互交流、启发中,学生们的思维才能互相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由于它有种种的好处,故而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者都有意识地采用这一环节,但由于课堂容量、学生的素质
期刊
众所周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而问题恰恰是学生在充实的生活中却无从下笔!作为语文老师,我着力从“提取生活信息落于笔下”这个关键点切入。随着学生的脚步,不断地变换角度,变换旋律,从生活中得到丰富的习作材料,让作文教学变得富有生活味儿。  一、导,扶学生行路  《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么写。 世间万物都有着自己的孕育过程,这也是生命传承的意义,我要扶着他们走一程
期刊
低年段的学生识字不多、词汇有限,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作为低年段语文教师应从何处着手,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我认为可以从字词的积累、说话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着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重视识字訓练,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积累词语是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基础。无疑,识字成了低年段最主要的任务。识字的渠道有很多,主要是课内随文识字和生活中识字。  1.随文识字,由内引外  低年段的识字量占小学阶段识字总量
期刊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前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叫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将课堂引入生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要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