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与学”的过程离不开思维的对接,教师想的和学生想的不一样,沟通就不会畅通.教师表达的内容学生就不能理解,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就讲不明白.怎么办?
全班有一半学生已经听懂,还有另一半不明白,就是再讲一遍,还会有一部分不懂,而此时教师往往不知道学生究竟哪个地方不懂,怎么办?“继续讲”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浪费,“不讲了”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损失.
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对学”这种方法.
“对学”顾名思义,一对一的学习,明白的给不明白的讲,或者两个不明白的相互讨论.由于是两个人,面较窄,不能做到集思广益,所以一般不适合讨论.“对学”重点是让明白的给不明白的讲.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针对性
对于问者,他哪不明白,就问哪里,能够节时高效.
2.有启发性
对讲者,为了把问题说明白,需要仔细体会问题的逻辑关系,最简洁的表达形式,这种探索的过程,激发了对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
3.有及时性
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中碰到的疑问,由于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打算下课后问,当下课后,是一个嘈杂的环境,或者去厕所、或者给同学帮个忙、或者记作业、或者忙着去玩,就会把课堂中的疑问忘记,在后来的学习中成为掌握新知识的障碍.
“对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前分好对子
把某课成绩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取出一半,让最好的和最差的结成对子,依次排列,两人总成绩全班均衡,在下一次考试后,评出名次,这样可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2.确定有一半的学生掌握
可以让会的学生举手,大致看一下人数,要占一半左右.保证“小老师”对问题的理解.
3.时机要把握好
老师在讲课中,碰到难点时,当发现有一部分人迷茫,而且这个问题又是现阶段所学,学生也渴望弄懂.可以果断地安排学生下座位问小老师.这样的环境是轻松地,学习也是针对的.但时间不要过长,防止学生的兴趣已过,出现打闹、聊天现象,一般以3~5分钟为宜.
方法是死的,应用是灵活的,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寻找一个方法应用的时机、时间,以及方式.任何东西没有一成不变的,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才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全班有一半学生已经听懂,还有另一半不明白,就是再讲一遍,还会有一部分不懂,而此时教师往往不知道学生究竟哪个地方不懂,怎么办?“继续讲”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浪费,“不讲了”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损失.
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对学”这种方法.
“对学”顾名思义,一对一的学习,明白的给不明白的讲,或者两个不明白的相互讨论.由于是两个人,面较窄,不能做到集思广益,所以一般不适合讨论.“对学”重点是让明白的给不明白的讲.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针对性
对于问者,他哪不明白,就问哪里,能够节时高效.
2.有启发性
对讲者,为了把问题说明白,需要仔细体会问题的逻辑关系,最简洁的表达形式,这种探索的过程,激发了对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
3.有及时性
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中碰到的疑问,由于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打算下课后问,当下课后,是一个嘈杂的环境,或者去厕所、或者给同学帮个忙、或者记作业、或者忙着去玩,就会把课堂中的疑问忘记,在后来的学习中成为掌握新知识的障碍.
“对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前分好对子
把某课成绩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取出一半,让最好的和最差的结成对子,依次排列,两人总成绩全班均衡,在下一次考试后,评出名次,这样可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2.确定有一半的学生掌握
可以让会的学生举手,大致看一下人数,要占一半左右.保证“小老师”对问题的理解.
3.时机要把握好
老师在讲课中,碰到难点时,当发现有一部分人迷茫,而且这个问题又是现阶段所学,学生也渴望弄懂.可以果断地安排学生下座位问小老师.这样的环境是轻松地,学习也是针对的.但时间不要过长,防止学生的兴趣已过,出现打闹、聊天现象,一般以3~5分钟为宜.
方法是死的,应用是灵活的,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寻找一个方法应用的时机、时间,以及方式.任何东西没有一成不变的,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才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