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现状与趋势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llis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现状,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节节败退,但是其他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仍在“步步紧逼”。2017年11月2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和伊拉克总理阿巴迪都宣布“伊斯兰国”已被剿灭。但另一方面,美西方国家遭受的恐怖主义袭击呈现上升态势,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也丝毫没有减少。
  二是,国际反恐斗争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各国国内反恐仍面临困局。为了解决国内面临的严峻挑战,一些国家的反恐措施越来越严厉,比如法国前段时间开始生效的新《反恐法》。该法的一些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的价值观念相悖。比如,该法赋予执法部门更常态化的权力,允许他们对威胁安全的“危险嫌疑分子”实施除监控、临时扣押等措施外的“软禁”。该法还规定,警方有权在机场、车站、边境等公共场合及敏感地区对人员、车辆进行排查,并可授权地方政府关闭宣扬极端思想的宗教场所。有法国媒体报道说,实施《反恐法》后,法国进行安检的次数将更加频繁,一旦球赛、露天音乐会、街头游行等活动被当局认为有发生恐袭的可能,执法人员在获得省长批准后即可划出安检区域对现场人员进行包裹及人身搜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很多国家被恐怖主义威胁逼得已经没有办法了。
  从国际恐怖主义发展态势看,首先,“伊斯兰国”的“国”虽然不在了,但是“伊斯兰国”作为组织仍然存在,其恐怖威胁仍然存在。第一,“伊斯兰国”的成员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伊拉克、叙利亚的本土成员,另一部分是外来的“圣战斗士”。现在往外跑的大多数是后者,有人称之为“回流”,但更准确的说法是“转移”,因为这些人回到母国的概率很低,而且各国都在严密监管从伊、叙回来的人员,即便他们回到母国,进行恐怖活动的难度也很大,因此他们更多的是“转移”到其他地方活动。第二,对西方国家的“独狼式”恐怖威胁将长期存在。在“伊斯兰国”“基地”等组织极端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欧美国家面临的“独狼式”威胁不会因为“伊斯兰国”在伊、叙被剿灭而减少。因为恐怖主义的极端意识形态是军事手段解决不了的。第三,在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仍有很多极端组织或恐怖组织打着“伊斯兰国”的旗号招募人员、进行恐怖活动。比如,在东南亚,有几十个极端武装组织宣称与“伊斯兰国”有关或宣布为其分支下属,其中“阿布沙耶夫武装”等更是宣布要将菲律宾南部纳入“伊斯兰国”的“版图”。2017年5月,菲律宾军警与“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武装”在南部城市马拉维发生交火。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认为“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武装”企图联手建立独立政权,进而控制整个棉兰老岛。第四,随着“伊斯兰国”失去在伊、叙的地盘,其已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非洲、尤其是北非和西非地区。非洲是今后国际反恐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地区。“伊斯兰国”在非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索马里模式,即与本土恐怖组织相互竞争,比如“伊斯兰国”在索马里与“基地”组织分支“青年党”激烈竞争,甚至展现出压倒“青年党”的发展势头。第二种是北非模式,即与本土恐怖组织相互合作。该地区的“伊斯兰国”势力与“基地”组织分支很少互相争斗,而且两个组织内的很多成员还是“老相识”,比如,“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就与“伊斯兰国”狼狈为奸。在布基纳法索等国频繁发动袭击的“大撒哈拉伊斯兰国”组织也曾得到“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的“认证”,而且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都出现了与“伊斯兰国”有关联的团体和组织。第三种是尼日利亚模式,即与本土恐怖势力各干各的、相安无事。比如,尽管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早在2015年就宣布效忠“伊斯兰国”,但在行动上并不听从后者指挥,从后者得到的资金支持也非常有限。
  其次,虽然过去几年“伊斯兰国”的风头盖过了“基地”组织,但这并不代表“基地”组织不存在。比如,“基地”组织有很多活跃的分支機构,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外,还有叙利亚的“征服阵线”(前身是“基地”叙利亚分支“支持阵线”)、也门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南亚的“印度次大陆基地分支”等,这些分支机构都是当地主要的恐怖组织,影响力不容小觑。
  其三,对于中国而言,对中国海外利益、“一带一路”建设威胁最严峻的,除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外,更多的是其他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比如巴基斯坦“俾路支斯坦解放军”“苏丹人民解放阵线(北方局)”“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民族解放阵线”等,这些组织都曾袭击、劫持中方人员,并且有些未被西方国家视为恐怖组织,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
  关于未来的国际反恐问题,也有几点需注意。一是,伊、叙的反恐远未结束。虽然“伊斯兰国”已在军事上被剿灭,但伊、叙面临的教派冲突、库尔德问题、大国博弈等越来越突出,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也就是说,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不但没有铲除,反而更加肥沃。二是,非洲是未来国际反恐的重点地区。美国早就在非洲一些地区进行了反恐布局。比如,美军非洲司令部在尼日尔部署了数百名士兵,并在尼日尔中部有一处空军设施。他们向尼日尔军队提供情报收集、侦察等方面的训练和支持,以帮助当地军队对抗暴力极端人员。三是,国际反恐主导权问题会长期存在。特朗普政府虽然不愿意再主导或者领导全球反恐,但是美国在现有机制下不得不承担一些责任。未来美国会不会逐步从全球反恐的领导或主导权中退出,值得关注。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共同威胁,反恐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是国际反恐行动的重要参与方。但是中国在国际反恐中的定位尚不明确。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未来,如何依照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利益界定我国在国际反恐中的定位,考验着中国的智慧。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20年3月3日,中国香港中环街头,居民戴口罩出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一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疫情,“全球大流行病”已经生成。这场灾难除了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挑战之外,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运行和世界政治的演变,对国际关系的冲击是全方位且深远的。本期“封面话题”特邀
近20年,中拉关系适逢“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中国实现了惊人的“后来者赶超”,成为拉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中拉合作的维度、效率均取得了“跨越式”突破。目前,中拉合作正处在“提质升级”的时间节点,在延续上一阶段合作效率的基础上,如何做更多的加法,成为下阶段中拉关系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全球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拉美地区在多个层面已形成了联动效应,加之拉美又属于全球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地区,因此,在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其评选的2016年十大科学突破,有“时空涟漪”之称的引力波被发现当选年度头号突破。  2016年2月,参与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LIGO的两个探测器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来自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填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2016年以来,引力波的发现获得多个国际重要奖项,包括一年一
沈健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与我国有长达2100多公里的边境线,是我们十分亲近的邻居。缅甸在梵文里是勇敢、坚韧的意思。受印度文化影响,85%的缅甸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西方媒体称之为“亚洲的隐士”。  来到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仿佛走进时光隧道。缅甸的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保持着原始之美,热带季风带来的的炎热使缅甸人不怎么喜欢户外活动,看电影是寻常百姓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  缅甸全国人口有6000
对于近期网络上关于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月21日召開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其中相当比例是二孩,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  宁吉喆表示, 2018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出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口数据要长期观察,历史上有过人口高峰,现在人口的结构变化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人口结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变化的。中国
朝鲜是最早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的国家之一,迄今未有明确的官方报告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朝鲜于1月22日开始暂停游客入境,随后封锁边界并暂停国际航班和客运。1月30日,朝鲜宣布卫生防疫体系转入国家紧急防疫体系。进入2月,朝鲜中央和各道、市、郡组织紧急防疫指挥部,采取了包括在边境口岸设立防疫站、增强卫生防疫宣传等措施。此后,朝鲜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2月12日,宣布延长疫情防控隔离期至30天。  几个月
2020年1月22日,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与纳斯达克集团在纽约纳斯达克证交所联合举办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敲钟仪式。  2020年1月16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两国间持续近两年的激烈经贸摩擦划上“休止符”,对下一阶段中美总体关系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积极影响。但这个协议是阶段性和局部意義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两国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恐怕也难扭转当前中美战略竞争态度持续演化的态势。那么,协议
冯玉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苏联解体虽然使俄罗斯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它仍是“后苏联空间”的霸主,对原苏联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地区安全走向拥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实际上,在苏联解体近30年后,波罗的海国家已“加盟”“入约”,格鲁吉亚、乌克兰与俄已反目成仇,阿塞拜疆同土耳其的关系更加牢靠,中亚国家也正积极推行“多元化外交”。  近来,白俄罗斯危机、纳卡战火重燃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内乱都让俄罗斯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3月,英国与俄罗斯围绕“间谍中毒案”的外交战升级。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议会宣布多项对俄制裁措施,俄罗斯随后出台反制措施。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之际,英国又冲在了反俄的第一线。即使脱欧在即、国际影响力下滑,英国也要充当“反俄旗手”,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反俄“雷厉风行”  3月4日,俄罗斯前特工斯克里帕尔及其女儿在英国索尔兹伯里市街头一条公共长椅上昏迷,截至3月21日仍生命垂危。斯克里帕尔曾为英国
7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关于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发展目标》的总统令。这个总统令也被称为“七月政令”,是俄根据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对2018年颁布的“新五月命令”所设定的国家发展目标做出的重要调整,从五个方面为俄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定调。危机应对模式再度开启  俄罗斯独立以来,先后遭遇1998年金融危机、2009年金融危机、2014年经济危机和此次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严重经济衰退,每次危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