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揭露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科技异化的根源,还可以对人们在现实的实践生活中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异化 人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它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生产力,而且还影响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方式,具有影响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作用,甚至通过物质力量发挥着其政治效应。因此,考察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对这两者的关系已有过非常详尽的论述。青年卢卡齐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就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过阐述,他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为自然科学不是意识形态,只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掩盖社会矛盾,阻止社会变革。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认为,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因为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着根本区别的。科学是一种认识,一种真理,即客观知识,而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一种价值观念。并且,科学是与人们的利益无关的,且无阶级性,而意识形态不仅受利益的支配,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着深层的分析。其第一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指出,科学是意识形态,因为它掩盖了社会危机的真正原因。第二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指出,当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执行着意识形态功能。并进而指出,科学虽然为人们创造出了富裕的社会,但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体化的政治统治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意识形态已溶入生产过程,工艺或技术的合理性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的合理性,人在该种社会失去了否定和批判精神,成了单面的人,资本主义社会也成了单面的社会。因而“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提高阻止了革命意识的发展。工艺进步增加了人的需要和满足,但同时,工艺的利用又把需要及其满足变为压制的东西。就是说,需要和满足本身支持着屈从和统治”[1],科技的发展不但没有造成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社会,反而阻碍了人类向自由解放发展。
  哈贝马斯指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不仅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提高和阶级差异和对抗的消失,而且由于国家日益干预经济生活,试图将政治问题转变为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成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成为了新的意识形态,并实现了人对人的统治。正如他自己所说,“被表述为技术统治论意识的科学技术本身,在日常的实证思维方式中开始替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扮演起意识形态的角色”。[2]通过上面简单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他们之中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另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
  
  二
  
  究竟如何正确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是不是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根本对立的呢?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以澄清。
  首先,回顾一下科学与意识形态的概念发展的历史。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由法国理论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的,自他之后的一百多年,一直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与科学无涉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是一批反封建君主制的意识形态家们受到拿破仑的攻击,“意识形态”被指责为理论家们编造出来的“虚假的理论”,是“荒谬的诡辩”。实证主义者孔德从哲学上把意识形态斥之为与科学不相容的“虚假意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称作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使科学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在20世纪初,曼海姆把意识形态说成是对现实进行歪曲的“教义体系”,再次确认了意识形态与科学的不相容性。在50年代,西方理论界明确宣布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演变过程:时而对立,时而相容。但是,我们先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其实,科学是人类长期实践的产物,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观念形态或意识形式,它发展至今已有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经过人们理性加工过的理论知识。而技术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而意识形态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马克思说“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3]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区别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式这两个概念。因而,作为意识形式的科学技术不是意识形态。
  其次,从现实的角度来探究一下两者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或其内容是客观的,是价值中性的,但科学技术一定是与人相联系的。科学技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的努力研究、探索而得来的。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考究一下: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的真理过程中有没有目的性,即有没有价值取向?以及影响他们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瓦托夫斯基曾指出,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一般人看来是追求真理,但往往人们将科学追求的事业想象得越崇高,而其崇高的背后就隐藏着越多的愚昧的种子。实际上,科学家是在追求着自己的信念,即那些他本人认为是科学合理性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在探求科学过程中已经内化了人的目的、利益、价值观念,使得科学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价值中性的。并且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背景,通过对科学家的价值理想的熏染,从精神素养上造就了每一位科学家,从而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科学技术的产生源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但当获得了科学技术之后,由谁来占有,使用,且为谁服务?其实,科学技术使用负荷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性。显然,使用科学技术的主体们的价值取向也是受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实际成为生产力之前,主要是在理论的范围内执行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从理论上论证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的合理性;而当科学实际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后,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也就超出了单纯理论范围而扩展到实践领域。通过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来论证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通过提供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4]这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本身虽不是政治、意识形态,但随着它的迅猛发展,已经向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影响和改变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执行着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恩格斯也曾说过,“科学是社会变革的有力杠杆,是历史上的革命力量”, [5]“促进生产关系革命化”,[6]是“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7]
  
  三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揭露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科技异化的根源,还可以对人们在现实的实践生活中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确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物质力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它不仅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攫取,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而且成为统治者用以对人进行统治和压抑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正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从原本的解放人类的力量,演变为现在统治人类和压迫人类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奴役人类。西方理论界学者们大多把科技异化的根源归结为科学技术本身,否定科学技术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误解,是与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理解分不开的。(认为科技是意识形态)他们没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一定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科技不是与人类的生存,自由和发展全然不相关的神仙游戏,而是一项事关人类主体(包括科技主体)的前途和命运的活动,一项‘以人为本’,反映‘人是目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业,它与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8]由于发展和使用科技的主体的目的多种多样,难保目的合理,并且虽然有些目的是合理的,但由于手段的不合理,如对手段的取舍,采用手段的方式,过程的失控,导致负面效应等。因而,科技异化的根源不在科技本身,而应归结为科技的使用者,归结为整个社会对科技的规范制度。只有加强对使用科技的主题建设,提高主体的素质,以及改革社会的现有的有关科技的管理、规范制度,科技的异化才有可能消除。当然,对科技异化的消除的具体途径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但在措施以及具体途径的实施方面有一指导原则。由于科技是人化的科技,那么科技的使用也應走向人化。在科技理性支配自然,寻求知识的根据,劳动的效率,程序的合理时,不应该割裂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而应加强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加强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反思,使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走向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日文版,1979年,第474页.
  [2]哈贝马斯.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波士顿,1974年,第114-115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
  [4]江涛.科技的合理性.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0页.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72页.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51页.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667页.
  [8]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84页.
其他文献
与低年级数学相比,高年级数学更加抽象,随之在难度上也有了较大提升,再加之教师与学生等多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就极易导致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现象的出现,进而不利于促进学
课堂观察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其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课堂,通过应用观察教学法,针对实验课程进行记录、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很多教师都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微课教学也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渐渐成为提高初中
网络资源的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种类丰富、可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術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的真善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爱美而求真是发展人类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火被人类利用,首先并不在于它给人群带来暖和,也不是因为它能烤熟兽肉以饱口福,而是因为跳动的火苗吸引了原始人群的眼球,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围棋高手能凭借棋形的美感来预估
夕线石(Al_2O_3SiO_2)是蓝晶石族高铝矿物,耐火度1850℃,高温下一次性膨胀并转变为富铝红柱石。它具有高温下机械强度 Sillimanite (Al_2O_3SiO_2) is a kyanite-type high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阅读教学中存在了许多问题,导致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无法顺利施行.因此,本文分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按照《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要求,在地理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地理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育 思维习惯      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
一、世界无烟煤贸易市场由于无烟煤资源赋存分布没有烟煤广泛,生产和经营无烟煤的国家较少,同时也由于无烟煤的应用结构所限而消费少。据不完全统计,无烟煤的贸易量只占世界
地理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学科,初中地理学科既有社会科学的特点,也有自然科学的特点,所以教学中务必要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学科特点.以图导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地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