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陈小旺的太极观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师陈小旺,乃当今太极名师,其太极拳艺精微神妙,理念深邃独到,且为人谦和,品德高尚,吾有幸得其教诲,感觉受益颇深。学习研究恩师的太极观,无论对太极拳艺还是工作生活,都会大有裨益。本人才疏学浅,难窥全貌,谨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太极观进行粗浅的探索,以期能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启迪:
  一、阴阳互动,寻求平衡
  恩师论太极,从人生到社会,从生活到拳法,深入浅出,如数家珍,言之事事皆存太极阴阳之理,行之处处不离阴阳平衡之法。每论太极拳,恩师所谈都言简意赅,却不乏微言大义。恩师曾说,太极拳是取太极阴阳理论之精华,融合传统文化与搏击技法而成拳,正如武汝清在《太极拳论》中所说:“夫拳名太极者,阴阳、虚实也。”太极拳法中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等等技击思想,无不浸透着礼让为先、顺势而为的哲学原理,昭示着攻防之间的依存、转换关系,而“中正安舒”、“立如枰准,活似车轮”、“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的立身理念,是保持自身阴阳不偏,保护自我、克敌制胜的坚实基础。在太极拳训练中,如何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阴阳平衡呢?以下四个方面极为重要:
  其一,桩功筑基,脚下生根。太极桩功看似无奇,实则妙用无穷。通过长期、规范的太极桩功训练,不仅可以调养精气、增强体质,更有增强功力、脚下生根之效。其二,虚实转换,顺势而为。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进退有度,攻防有章,顺势而动,妙以胜之。其三,胆壮气足,稳定心神。胆壮则神勇,气足则力猛,神定则心稳,心稳则法妙。其四,不软不僵,柔中寓刚。软则无力,无力则难以战胜强敌;僵则笨拙,笨拙则难以随势转化。陈鑫曰:“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习练者须用心感悟、长期揣摩方得正本之法,继而达阴阳平衡、妙法无形之境界。
  二、五个层次,循序渐进
  世间珍贵之物,皆得之不易。习练太极拳,欲得其神功妙法,追寻较高境界,非下苦功不可。为了阐明太极拳的不同水平层次,恩师陈小旺曾画图表加以解说。太极拳的水平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我们把这五个层次画成一个一阴九阳在最低层,五阴五阳在最高层的大三角形图表,下边两个层次的外边线画作虚线,上边三层的外边线画作实线,再从三角形的顶点往下画一条垂直的中线。恩师进一步讲解道:第一层叫一阴九阳跟头棍。刚开始练拳的时候,动作一份阴、九份阳,阴阳比例不平衡,是跟头棍。所谓跟头棍,就是上重下轻,重心不稳,容易摔倒。练到第二层,二阴八阳是散手。二份阴,八份阳,这时比较好一点,不那么容易摔倒了,但是两个人对练时,谁也不能把对方发出去,几乎是扭打在一起。到了第三层,三阴七阳犹觉硬。这个阶段,大圈就画出来了,这时的动作仍然有些生硬,但是运动规律已经初步形成了,只是内气的流量非常薄弱,对方进攻的时候,还不能运化自如,往往是带些生硬地把对方打出去。进入了第四层,四阴六阳类好手。这时就由大圈进到中圈,接近好手了,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进入第五层,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是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这一阶段阴阳不偏,随时保持阴阳平衡,身挨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学练太极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直线上升,都是巡回曲折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这个图表还有几方面的含意:其一,这条垂直的中线代表标准,三角形的两条边线代表可以允许的误差幅度,下边层次宽度大,上边层次宽度小,这表示处在不同层次的习练者所出现的误差是有差别的,越往下误差就会越大,这是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越往上误差就会越小。其二,处在下边两个层次的习练者,由于基础差,对拳法规范的理解与掌握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去感悟、去修正,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自觉地去严格规范自己,很容易由于偏差过大而逐步偏离了大的方向,脱离了规矩,最终导致南辕北辙,徒劳无功。其三,进入第三层后,说明太极拳的基础已经比较牢固,对拳理拳法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在规矩范围内进行个性化发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在拳理、拳法的指引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能自由发挥,善于完善与创新,才能获得更大发展。其四,一个人不论武功再好,也不会没有误差,没有误差只是练拳者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所以,进入第五层后,只能无限接近三角形的顶点位置,没有人可以真正达到顶点,真可谓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周身一家,形成体系
  太极拳是一个集养生、保健、娱乐、强身、技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优秀武术拳种,它以柔美舒缓的运动风格、完整深奥的拳理拳法、身心愉悦的训练感受,备受世人所推崇,习练者众多。欣喜之余,也见不足。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太极拳的学习与认识尚存在一些偏差,影响了太极拳整体水平的提高,比如:在民族文化高度繁荣、信息传播渠道极度通畅的今天,仍有许多人观外形而定理念,误以为太极拳就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操,是一种柔柔软软、慢慢悠悠的静心运动,致使他们在太极拳的学习与演练中,不求甚解,不懂理法,虽经多年演练,难有理想效果。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武术运动项目,而武术的精髓就是技击,任何一个武术流派或拳种,如果没有了技击意识与技法,就没有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既然太极拳的核心是一种技击技术,那么围绕这个核心所形成的运动形态以及运动规范都是为这个核心服务的,也就是运动形态要服务、服从于技击这一核心。醉心于太极拳、有志于弘扬太极拳文化者,应成为太极拳精妙技法的继承者和探索者,并矢志不渝地将其发扬光大。
  欲领悟太极拳之精妙技法,就要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认真钻研,用心感悟,使自己周身上下成为一体,让身体形成以丹田为中心,上下协调、节节贯穿的运动体系,使之无懈怠之处、无偏颇之处、无僵拙之处,运化灵便、刚柔相济、急缓有度、收发自如,从而达到静如山岳、动如江河,柔若无骨、刚若雷霆的神妙境界。而要形成以丹田为中心、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其腰腿是关键,正如武禹襄在《十三总势说略》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四、尊崇名家,更需自明
  众生万象,千姿百态,人之身躯,各有不同,人之所悟,各具千秋。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某些方面,甚至差异巨大。只有正视差异,并且能够根据这种差异去寻求相应的学习、训练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运动形式,经历代太极拳家的探索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训练方式,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但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科学的理论体系,并非灵丹妙药,亦非标准模具,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拿来即套即成的。同一套理论,每个人在学习和掌握过程中的认识与感悟是不同的,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就必须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要确定何为先的问题,也就是要搞清何为主、何为从。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论对来自何处的太极拳理论,都要以符合人与人之间的体质、特性差异为根本。肢体的运动是由意念主导的,其运动形态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太极拳运动中,所有的运动法则都是为激发身体中的潜在能量,为发挥最大技击效能服务的。因而,理论只有符合自身个性实际才是好的理论。同样的一个动作设计,不同的人所做出来的形体表象是有差异的,不能去死板硬套所谓的标准。检验动作是否符合标准的依据不是某个著名人物特定的运动姿态和风格,而是在符合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的基础上同时符合自己的身形特点。不少人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盲目崇拜某个成名的太极大师,认为对动作外形模仿得越像,就是学得越好,大师对某些问题的论述与见解,就是金科玉律,就是绝对标准,自己只能按师父或者某些太极名家的论述进行学习与训练,生怕出现偏差。其结果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扼杀了自己的灵性和创造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五、万法归一,把握精要
  为了让弟子把握太极拳精要,少走弯路,恩师叮嘱道:“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从它的要点入手,所谓万法归一。太极拳的拳法千变万化,但其运动规律只有一个,就是围绕丹田的运动,丹田就是这个运动规律的核心。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核心形成后,又反过来引领带动全身。……我们练拳,最重要的不是熟悉套路,而是要把运动规律练到身上。有人担心我们的武术事业会每况愈下,一个师父留一手绝技,越传越少,这是非常悲观的想法,其实是没有根据的,一手绝招,甚至一个套路的失传,并不是真正的失传,只要练功的方法、练功的火候和练拳的规律方法不失传,就不会真的失传,如果套路都在,拳、枪、刀、剑什么套路都会,可是内在的运动规律没有了,那是真的失传了”。
  六、上善若水,诸事通达
  太极拳的修为,不仅体现于拳艺,还与个人品质息息相关,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其中之理,从恩师的垂范中,可见一斑:
  1?郾为人谦和。恩师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太极名师,成就斐然,深受世人所仰慕。但他做人低调、待人谦和、慈眉善目、言语柔和。他柔和中透出刚毅,随和中不失持重。这些是太极修为的沉积,是柔与刚的融合。每当有人赞美他太极神功达炉火纯青之境时,他都谦谦一笑说:“我的功夫离祖辈差得很远,离太极拳所阐述的境界差距更大,我的功夫没有达到你们所说的最高境界,可能也没有人能达到其最高境界。”弟子从他身上所感受到的是一位长者的关爱,是一位良师的指引。他从不以身怀绝世神功而自满,不以享有盛名而自傲,这就是一代太极宗师的修为。
  2?郾胸怀宽厚。太极运化,可生万物,海之浩瀚,可纳百川。恩师人生之路曲折坎坷,研习太极拳艺吃尽苦中之苦。面对不公,他坦然对之;面对磨难,他泰然处之;面对世人,他宽而待之。他化解矛盾柔韧委婉,他追求目标坚韧刚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邀请恩师出访,当时有关部门为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以创收更多的外汇,一律予以谢绝。那时出国访问能带三大件回国,加上额外的收入,超过在国内工作两年的工资。直到1985年终于迎来一次难得的出访机会,却因故被中途截返,外交部官员让出访团团长给恩师陈小旺做解释,恩师非常理解,毫无怨言,外交部的官员感慨道:“这人真厚道。”
  3?郾做事执着。恩师有两大爱好,占据了其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一是陈式太极拳,二是书法;一文一武,一柔一刚,两者相得益彰,真是阴与阳、柔与刚的通畅运化,文与武的完美结合。恩师出生于太极世家,乃嫡系传人,习练太极拳可谓得天独厚,然而师父却从不因此而自骄。为探索太极拳的神秘殿堂,他认真思索、刻苦演练,几十年风雨兼程,历尽艰辛,付出之多,远超常人想象。为了练功,他长期大运动量训练,疲劳至极仍咬牙坚持。为了探索太极真谛,他生活拮据仍走遍全国,遍访太极名家;至今年逾七旬,功力深厚至莫测之境,仍苦练不辍。书法本非其专长,然惜时光之宝贵,练功之余,提笔而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恩师将太极拳与书法紧密融合在一起,闲暇时就通过练字来调整气息,打通经络,按他的说法就是:写字就像手中持笔在练拳,练拳就像手中无笔在写字。久之,拳法与书法相辅相成,书法已颇具造诣。时至今日,师父仍醉心于练拳与书法的转换与融合之中。
  太极拳之深奥,令研究者一生探索不能悉数尽得。太极拳之精妙,让习练者一生锤炼难言登峰造极。然天道酬勤,只要锲而不舍,定能收获颇丰。
其他文献
北京时间2017年的元旦钟声响起时,我在印度恒河的一条船上,开年的建筑行走便是去拜访鹿野苑。这是岁末年初四个最重要佛教圣地行程的第三站,此前刚刚走过佛祖诞生与圆寂的蓝
刚进入6月的第一天,河南省彩民便传来佳音,当晚体彩大乐透第16063期开出头奖14注,花落5地,其中河南郑州彩民揽入1注,且由于采用追加投注,奖金达934万多元。近日,这位幸运彩民
近10年来,中国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倍受各界关注,而受到批评最多的还是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将希望寄托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上,高校的研究者也将
10月17日,体彩大乐透第16122期开奖,全国一等奖无人中出,奖池涨至36.03亿元。前后区冷号继续隐藏体彩大乐透第16122期的中奖号码为:前区“01、03、12、14、29”;后区“02、06
四十万元,能做什么?在商丘永城,它可以是一套三口之家温馨的住宅,它可以是一辆舒适度不错的小汽车,它可以是一个工薪家庭四五年的收入,它也可以是一个农村家庭农田里一二十年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应用面积只占世界的1%,并且只是转Bt基因抗虫棉,这是由于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估研究相对滞后所致。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存在一些人类不曾食用过的基因,转基因
《太极拳授密歌》是太极拳理论的秘中之秘,是对太极拳练到高级层次的简练概括,它以32个字叙述了锻炼者的知觉状态以及两人对练时的过程、现象、心理感受。  【歌诀原文】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水清河净。  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这里假定甲乙两人对练,乙进甲退,以甲的感觉为例说明。练习者甲的感觉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就是在意识上和天地融为一体,仿佛处于透明空间和混沌
太极拳既是健身养生之术,也是防身技击之术。二者之间健身为体,技击为用。尽管拳理是古代拳术家为钻研技击而兴起的,但决定技击的主要条件,却是人体内在的生理机能。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机能是练武术的物质基础。如果练技击者不具备健全的身体机能,虽有名师传授,也是练不出来的。换句话说,练技击者只有掌握了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并善于运用它,才能使技击发挥最大效能。  笔者认为武术之道,譬如一棵果树,人体机能是根茎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高等农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始终处在学校改革发展实践的第一线,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基层党组
研究统计参数图(SPM2)和多尺度特征提取(MFE)两种方法处理3个被试的视觉组块型和视觉事件相关型fMRI试验数据的分析性能。当显著性水平选为P=0.001且基于高斯随机场理论修正后,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