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革命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uuu52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一场能源革命、材料革命、技术革命,同时又是一场信息革命。它将融智能制造、互联制造、个性化定制制造、绿色制造于一体,将极大的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的极大飞跃。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界定“工业革命”必须包含“新能源技术的出现、新通讯技术的出现以及新能源和新通讯技术的融合”三大要素,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物联网等不断融合出来的一个数字化制造时代。里夫金在书中大声疾呼: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人类社会将很快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我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三新一网”。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上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不断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新能源革命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新能源革命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提高能源发展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替代高碳、化石能源,从而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变革、社会的转型发展,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动力保障。
  “中国曾经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净出口国。但是随着世界变得平坦,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从2002年到2005年,中国总的能源消费量增长了将近65%,但是这远远没有达到它工业化的总潜力” [1] 461。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徐锭明介绍:“近年来,以低碳为代表的绿色发展在全球蓬勃兴起,美国和德国已经取得了先导性技术突破,有可能占据‘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而我国部分能源企业过于依赖传统能源,却没有看到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2010年,我国制定的七大战略性新产业,虽有一半是能源产业,但我国与世界存在较大差距。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国能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决定了我国未来新能源的发展程度。”[2]
  展望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发展的四大主题将是和平、发展、合作与绿色。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绿色能源将成为未来人类的主要能源之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3]。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4],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变革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言:“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的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这是因为新能源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文明向着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而更为复杂的文明需要以先进的新型通信技术为媒介来对其进行处理和整合。” [5] 序 人类最早的能源革命是从利用天然的火到利用人工制造的火,其主要技术标志是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的出现,标志着以柴薪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能源革命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能源时代”,揭开了人类的崭新一页。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是以柴薪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第二次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矿物能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正在进行中。但是,第一次能源革命的柴薪能和第二次能源革命的矿物能,都是一次性能源,一次能源为原始资源性能源,不可再生。目前,人类都为迫切需要的是二次能源或多次能源。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因而表现为对能源安全与能源洁净需求的日益增加。“众所周知,煤炭、石油均为矿物能源,是古生物在地下历经数亿年沉积变迁而形成的,不可再生,其储量极为有限。按现在的能源消耗,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6]。因此,很多专家呼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只有一场新的划时代的能源革命——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才是当代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近几年,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新能源(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逐步代替矿物能源”[6]。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后便大力倡导利用风能、太阳能和推进电网改进,以强大的魄力推广新能源的运用和新能源技术。为此,奥巴马多次宣称:“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要让本世纪再度成为美国世纪,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下决心正视依赖石油的代价。”
  关于能源的划分,目前有两种划分法:一种是以能源种类划分;另一种是以能源性质划分。   在未来,从以能源种类划分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新能源有:
  核能:核能具有无穷的开发潜力,被誉为“新能源的巨无霸”,是一种清洁、绿色、高效、优质的重要能源。“核能分两种:一种是重核(如铀核)裂变能,另一种是轻核(如氘核)聚变能。现行的核电站,采用的是重核裂变的原理;轻核聚变能是一种潜力无穷、洁净高效的能源,将成为未来理想的‘长寿’能源”[6]。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核能会取代石油的能源地位。近几年受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核能成为了各国政府的“烫手山芋”。但是,在未来,核能的利用将迎来一个高峰。有专家预言,到2030年,核能可能提供全球的电力将由现在的16%增长到30%。
  水电能:水电能是电能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古我国就有“三山六水一份田”的说法,可见,我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水力是大自然馈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洁净能源。世界各国都优先开发。全球水能资源,用功率来表示,大约为38亿~50亿千瓦,若全部用来发电,每年可达33万亿~44万亿千瓦时” [6] 。我国的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总发电能力1820万千瓦。
  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在我国蕴藏量非常巨大,且具非常大的潜力,是我国未来新能源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柴薪燃烧便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一种最普通的形式。除柴薪直接燃烧外,生物质能利用还包括沼气生产、酒精制取、木制石油、生物质能发电等形式”。
  太阳能:“太阳不断向地球辐射着能量,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三个途径:光能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转换。据估计,21世纪中叶,仅屋顶能源就可为全世界提供近25%的电量。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来源最为丰富、最具使用潜力的能源”[6]。可见,生物质能在未来的前景是无法估量的。“2011年3月份,美国能源部下属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微小的光伏电池,这种电池将改变太阳能收集和利用的方式。这种微型电池如果固定在一些少见形状的可感光衬底上(衣服),就可以成为可移动的太阳能电池充电器。这些电池采用微电子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制造而成,电池组件可能被批量生产,可以包装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帐篷或衣服等不同形状,具有广泛的用途”[7]。
  风能:风能是空气的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被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从太阳传到地球的能量中,约有2%的能量转变为风能。风能利用的形式包括:风力发电、风帆助航、风车提水、风力致热采暖等,以风力发电为主”[6]。全球的风能约为1300亿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若干年我们的祖先就利用风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用风帆推动船舶航行。风力发电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欧美各国重视以来,至今全球风电发电量以每年30%的惊人速度快速成长。
  地热能: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6]地热能表现形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下蒸汽或地热水产生的热能;另一种是地下干热岩体的热能。因而,地热能的利用也有两种:一种是地热发电;另一种是地热水的直接利用。
  海洋能: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汇集了97%的水量,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全世界海洋能的理论可再生量超过760亿千瓦。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洋流能和盐度差能等。海水所具有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潮)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可再生自然能源的总称。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所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海底能源资源,也不同于溶于水中的铀、镁、锂、重水等化学能源资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直接地说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氢能:氢能属于二次能源。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元素,它占了宇宙质量的75%。它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化合能量。因此,氢能实际上是一种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二次能源。“氢大量蕴藏于海洋之中,若将海洋中的氢提炼出来,其产生的能量,约是地球陆地矿物燃料能的9000倍。氢能具有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储量丰富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能源之一。预计在未来,尽管没有污染的氢的运用成本比较昂贵,但是,氢能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广泛”[6]。
  页岩气:页岩气是天然气的一种类型,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资源,近10年来,美国在页岩气领域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据估计其页岩气资源总储量约为187.5万亿立方米,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4万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美国40%以上的能源将来自页岩气。同时,美国开始用新技术开采原来已经关闭的内陆和沿海油气田。从其国内来讲,不仅改变了能源供应结构,促使全国油气进口预期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有望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由于页岩气价格仅相当于目前传统燃气的1/3,大大刺激了传统能源的替代应用,如在交通行业中增加压缩天然气替代石油,发电行业中增加天然气替代煤炭等”[8]。   从能源性质的角度划分的能源有:
  一次能源:一次能源[4]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叶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等。一次能源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各类:
  化石能源:我们通常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可见,石油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然而石油却是化石能源中的一种。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化石能源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是工业社会的最重要的能源。化石能源是工业文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支撑了200多年的工业社会,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由于化石能源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在人类大量使用后,化石能源逐渐走向枯竭。化石能源的利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诸如,温室效应、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等等,造成了大气的严重污染,使环境恶化。因而,开发清洁的、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新兴能源:新兴能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可再生能源或理论上用之不尽的能源为主的、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效益的能源。“新兴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4]。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所有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都来自太阳,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被吸收。中国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久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之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都非常丰富。
  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环境保护和良好生态系统的象征和代名词。“绿色”能源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干净、无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二是化害为利,同改善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垃圾淤泥等废物中所蕴藏的能源。与此同时,大量普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提高设备能源利用率。
  绿色能源不仅包括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还包括应用科技变废为宝的:秸秆,垃圾等新型能源。人们常常提到的绿色能源,如太阳能、氢能、风能等,但另一类绿色能源,就是绿色植物提供的燃料,叫做绿色能源,又叫生物能源或物质能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能源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综合发展的能源供应和保障体系”[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问题逐渐对国家安全形成了重大影响,且已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3]。随着石油的运输成本的加大,加上海上“恐怖分子的威胁” 等等,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潜在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能源安全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梦”能否成功实现。
  当今,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着手对未来能源的思考和实践。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实践者。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9],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琐提出了“现代能源体系”的创新理念。王玉琐认为:现代能源体系应该具有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具有以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分布式与集中式互为补充的平衡供应模式;具有以需求为导向,供需互动,有序配置的智能用能方式。他的观点与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前,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与世界能源大国以及我国庞大的能源消费量相比,我国的能源储存量相对较小。“据估算,到2010年年底我国常规能源剩余可采储量为1600亿吨标准煤(经济可开发),其中原煤59.8%,水能36.5%,原油3.4%。按照2010年的实际产量,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的保证年限只有几十年。同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利用国外能源的力度,2012年煤炭进口2.9亿吨,而石油进口2.7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8%,由于世界政治局势变化的复杂性,能源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8]。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的国家战略。
  第二,从世界能源的日常消耗来看,我国的能源消耗仍处于煤炭为主要的一次性能源的消耗格局。“从我国日常消耗的能源分布来看,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煤炭是以发电和直接燃烧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8.8%,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世界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核电、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偏低,我国水能资源是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但很大比重是小水电。2012年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是1250万千瓦和982亿千瓦时,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 1.1%和总发电量的2%,与世界发达国家核电装机容量平均水平17%相比,我国核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风能和太阳能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小,且其间歇性的特点使其难以承担主要负荷”[8]。正如里夫金所言:“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这一诱惑使中国倾向于更加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5] 序 可见,我国的能源的使用,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单一的能源消耗格局。   第三,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偏低、污染大、浪费多。“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我国终端能源利用率较发达国家偏低,目前,我国总能源效率为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率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单位GDP能耗的畸高,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2亿吨标准煤,意味着我国‘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不得超出4.24%,相较于‘十一五’6.6%的能源消费实际增长率,须降低2.3个百分点,环境保护和任务仍然非常艰巨”[8]。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指出[3]: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成品油产量2.7亿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达到103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10.6亿千瓦,年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石油管线长度超过7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线长度达到4万公里。电网基本实现全国互联,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9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建成,能源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198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的增长。2006—201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7%,实现节能7.1亿吨标准煤。实施锅炉改造、电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一系列节能改造工程,主要高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新建的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项目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8000万千瓦,由此每年可节约原煤6000多万吨。2011年,全国火电供电煤耗较2006年降低3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幅达10%。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已投运核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增长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积极开展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但是,面对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我国的能源迫切需要开拓新途径,尽快完善新能源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措施。
  如今,中国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面临着振兴中华、发展经济、改善生态、服务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面对全球性能源危机,特别是化石能源日渐枯竭,“中国能源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发展道路,全面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3]。李克强总理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要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要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能源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方针[3],增加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的作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利用太阳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促进清洁能源分布式利用,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近年,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的能源政策。我国政府也积极抓住契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新的措施、新的方针、新的政策,并在地方实行节能责任制,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另外,我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能源立法,2004年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6年1月份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再生能源法》、2007年9月生效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1月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等。“全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在展望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时表示,未来十年,我国的能源结构将逐渐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从高碳能源为主转向以低碳能源为主,推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革命,并将取得比较大的突破”[2]。国务院参事徐锭明认为:“在本世纪中叶,社会能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低炭时代,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是希望所在。而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支柱:第一,将传统的化石能源转为可再生能源;第二,今后所有建筑都将是微型的发电厂;第三,虽然可再生能源处处都有,但不是时时都有,所以要发展储能技术;第四,建立能源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个地方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第五,将新能源、新的汽车、新的物流想结合,形成新的物流形式。”[2]
  总之,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也关系到全球的稳定。因而,能源,既是国家的事情,也是全球的重大事情,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闭门解决的。“能源安全是全球性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中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更将高度融入国际社会,更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3]。因此,我国需要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开发与研究,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走出一条新能源之路。我们相信:中国13亿人口走“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的绿色道路,这是对世界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中国应该在安全第一、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下,进一步加强与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共同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革命”,走低炭化、生态化、分散化之路,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应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坦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孟凡君.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问题取决于科技突破[N].中国工业报,2013-0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N].人民日报,2012-10-25.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view/21312.htm?func=retitle.
  [5]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未来的绿色能源[J].农村电气化,2004,(8).
  [7]刘 霞.30年后的世界什么样子[J].新华文摘,2011,(15).
  [8]王志勇.美国能源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N].学习时报,2013-05-06.
  [9]王松才.引领或趋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作为几何[N].中国经济时报,2013-03-07.
  [责任编辑:肖偲偲]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加强监督,促进公平正义,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维护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
国内学术界关于列宁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列宁思想的丰富内涵不断地为后人所挖掘。2016年,国内学术界围绕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执政党建设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文化建设思
许顺湛先生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代文物工作者,曾任文物队队长、博物馆馆长,为河南省文博事业奉献了一生。著述有《许顺湛考古论集》《五帝时代研究》《史海荡舟》《豫晋陕史前聚
[摘 要]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场社会变革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和社会的博弈中做出了退让,这一趋势在高等教育尤其明显。原本,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该出现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紧密结合迟迟没有出现,发展缓慢,社会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挹注相当有限,国家、社会、高职三者的关系仍然处于一种胶着状态。  [关键词] 国家;社会;高职教育;博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不断反省自己。反省者在心理学认为,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以实现自我调控。
[摘 要]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思维,以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系统工程。其中,“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观是思想出发点;目标引领、协同推进是战略展开,这具体包括以阶段性目标为引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同价值为主导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以党中央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提纲挈领、综合施策是科学方法。
[摘 要] 研究力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知识、娴熟的技能、高超的能力和不竭的动力。科研单位应注重研究力建设,研究力是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科研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只有清楚地认识研究力标准,才能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研究力;作为一名教育科研人员,研究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自身研究范围内的事情。人的研究力构成,科学的知识是底蕴,娴熟的技能是核心,高超的能力是亮点,不竭的动力是保障。  [关键词] 研
混声唱法是声乐演唱中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门技巧,混声实际上就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统一。如果真声过多,发出的声音就会滞重,位置过低;如果假声过多,发出的声音就会轻飘,显得跟气息脱
深入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科学把握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当前,契机与挑战并存多质与共享并行、迅猛与多样并进的信息发展环境,是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环境的三个认
面对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新要求。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指出对高校图书馆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