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盘口壶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荒芜编的《我所认识的沈从文》一书,从中更认识了这位老夫子,更佩服他为文为艺的精神,更敬仰他为人的品格。
  “文革”期间,我曾有缘和沈从文先生见过一面。那是在北京他的斗室里。我心目中,沈老是大作家,气度非凡,见面,得小心翼翼,不可冒失。谁知一见,却是个极其平凡的老头儿。说话湘西口音,似乎有点像四川话,听不真切。见我们去,从橱柜里拿出糕点让我们吃。老人热情,敢不从命,拿起一块就啃,啊,太硬了,一看,竟已出虫!我也不敢造次,把啃的一角,强咽下去。另一大半,就悄悄塞进口袋。当时,谈些什么,记不清了。我见桌上有本小册子,是先生的著作,是解放前出版的,纸有点黄了。沈老见我读得认真,随口说:“送给你吧!”我顿时惊呆了,这太珍贵了,怎能随意送人。为何说“珍贵”二字?因为书页的天地空白处,是先生用毛笔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字,细小而又恭正。回来详细拜读,原来是先生认为不妥处的批注,多么珍贵。我在写这篇小文时,这本册子却遍找不着。记忆中,是被人借去不还了,惋惜之至!
  又在书中读到王亚蓉写的《沈从文小记》,文中提到罗叔子,我眼突然一亮。叔子,我的好友,趣味相投有三。一,他能画,而是大手笔,花鸟鱼虫皆精。见面兴来,他就挥毫。有次在四尺对开(直幅)纸上,为我画幅芭蕉。见他笔蘸浓淡墨,又蘸藤黄、花青,又蘸点胭脂,下笔如风扫落叶,一气呵成,水墨色彩变化,令人叹服。见他换支长锋描笔,在叶端拉出一条细细直线,末尾一顿现出一小墨团,加上几笔,原来是只蜘蛛!他还用沙哑的湖北腔叮嘱:“用笔要脏!”意思是,用多种颜色,显得丰富。这句话一直记取。二,我俩都爱篆刻。三,都喜工艺美术。王亚蓉写叔子是南京大学的,实是南京艺术学院之误。《中国工艺美术史稿》我见过,原是南师陈之佛先生遗稿,叔子接手完稿。经沈先生充实,诚是可贵!
  叔子识古玩。见我一只瓷罐,他用朱笔在罐底注出,东晋物也。并翻出《文物参考资料》杂志对证,这叫四系盘口壶。此壶一直供在案头。老伴听说是墓葬品,不吉利,乘我外出,就掷向垃圾车里了。待我回来,问及,老伴被逼,如实告知,我急得直跳:“被你掷掉个宝贝!”从此老伴不敢再掷。此壶掷了,叔子也在“文革”中上吊自尽了!物去,人亡,思之欲哭!这只晋壶,是后来所得,比原来那只差多。你或许会说:“跑掉的鱼,都是大的。”
其他文献
建国以来,文艺界有两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一位是作家老舍,另一位就是赵丹。赵丹有论述表演艺术的《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两部专著,阐明他所创造的“赵氏体系”理论。此二书曾在戏剧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在思想文化界,却更看重他临终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短文:《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  赵丹此文发表时我读过,但那时我还年轻,并未引起特别的兴趣。前不久,采访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青,她送我两本书,
期刊
我不喝酒,但我的一些朋友,大都喝酒。一聚会,就“酒宴摆下”,他们喝得有滋有味,我则异其趣,以水相陪。随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诱、哄、激、逼,我自巍然不动。按既定方针办:“杯”水一战。因此在二十年前,钟灵赠诗一首,其中他最得意的一句:“酒不同醉情同醉”。  说起钟灵,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在延安,毛泽东写的《反对党八股》中,批评有人在城墙上写的标语,把工字写成“ ”,把人字写成“ ”,批评的
期刊
匡迥,字超人,是一心想要学儒的。那时不像现在,会提出举办孔子大学、建立儒学院一类壮举,虽说孔夫子早已不仅是大成至圣先师,而且有了“王”的封赠。书院倒是有几个,但不是穷人家孩子上得起的。所以,匡超人只好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学生意。客人消折了本钱,他也就流落他乡,靠拆字骗碗饭吃。好在拆字是从《易》衍生的,《易》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拆字也好算得儒学的实践,何况他在拆字之余还读书不倦呢。当然,读的是替圣人
期刊
李慎之先生:您好!  等了一个多月,《书屋》2001年七、八月号合刊总算出来了。当我看到林贤治先生给您的信后,不禁怅然若失,惊诧不已。林贤治先生不少文章是颇具锋芒的(如去年发表的《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然而,这篇为鲁迅先生正名的辩辞,似乎是走了题。由此看来,他的思想深度是远远落在先生之后了。  您对“五四”精神的论述,对鲁迅、胡适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我除了对“宽容”一节略持异议外,
期刊
画家是戏子,司马迁给定的“倡优”两千年不变。  画家作画又兼编导,口袋里装满了“名角”、“大腕”。一边是屈原、七贤、李、杜等等,另一头是锺馗、财神(或他的代表老虎)以及打心眼里就高兴接受屈辱的大肚和尚等等。不过,我不信锺先生是群众的朋友,他们只有被捉的份。举个例子,对宪法有最后解释权的前国家主席都被活鬼捉去弄成死鬼,直到今天还不许锺先生出面领情,你能打消我的怀疑吗?  开始文化搭台的九一年,我曾受
期刊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经历了艰苦卓绝、开拓创新、波澜壮阔的光辉进程。这段历史素为中国人民和广大学者所珍爱、崇敬、自豪和反思,撰写的回忆文章和论文专著,堪称汗牛充栋;这段历史同样为外国人士及研究者所关注和探索,甚至屡被视为"显学",形成许多著述。当此中共建立80周年到来之际,特将近十年即上世纪的90年代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情况略作回顾和分析,也许对我们制定下一个十年即新世纪的第一
期刊
自从阿克敦爵士于二十世纪初主编的《剑桥近代史》问世以来,“剑桥”就成了国际史学界的著名品牌。随后出版的冠以“剑桥”品牌的世界断代史、地区史或国别史无不跻身学术精品之列,被全球知识界列入有关专题的主要参考书目。但以往的剑桥版史学图书也有过于专业的局限,书中充斥着繁琐的考据、引证,到处是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符号和图表,加之篇幅浩大,即使是专业人员,读完或读懂全书亦非易事。所以这类史书通常只能在
期刊
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庄,有一个叫刘亮程的人。  这个人身份暧昧,形迹可疑。他在村庄里生活了一些年,后来离开,先在乡政府当农机管理员,接着去了县城,最后又去省城当了编辑。他不是纯粹的乡民,也不是纯粹的市民;不是纯粹的农人,也不是纯粹的工人或文化人。看他的照片,有点土气,也有点狡黠,有点质朴,也有点自负。额门开得很高,是很有智慧的那一种。眼神可不怎么坦荡,有鹰鹞的凌厉之气,得悠着点儿,别跟他瞎套近乎,免
期刊
坦白地说,虽然唐弢的《琐忆》(编入旧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历来被当作回忆鲁迅的典范散文来教学,但我对此却常起幻灭之感,并且用鲁迅的话来说,这“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1〕本文的论题即由此而产生:文体性质——《琐忆》真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吗?主题思想——《琐忆》对鲁迅性格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切合鲁迅自身?……但是,当然,对此进行探讨,重要的并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整个探
期刊
一    《书屋》是好杂志,我十分喜欢,喜欢就喜欢在它坚持真实、倡导言之有物上。当然,这也并非是说,它在这方面就做得尽善尽美了。也许有些苦衷难以为外人道,中国的杂志常常会发一些文章,让不明白个中原委的人感到纳闷,好好的,杂志怎么自己砸起自己的牌子来。二○○一年第二期的《书屋》,首篇登载的就是这样一篇稿子。还未到手,就有朋友嘱咐,一定读读这期刘小枫的大作。杂志一到,我首先就看起了《刺猬的温顺》。这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