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寻求发展的语文新课改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当中,完成由传统角色向新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之所在。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进行一番审视和甄别,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明确传统角色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才能合理扬弃,批判继承,进而推陈出新。
  
  知识是否绝对权威?
  
  “知识的绝对权威”强调了知识的静态特征,这无疑违背了知识动态发展的规律。另外,现在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并不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教师的传授,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径。学生接受知识的密度、广度,有的都可能超过了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教师只有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才能旁征博引,贯通古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教师是否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出明显的“重知倾向”。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灌输,教师充当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的传授”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关键在于过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进而走向了极端。只要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原到其应有的位置,再辅之以“精神情感的引领”,实现两条腿走路,语文教学就能起死回生,生机盎然。
  
  教师是否为课程资源的实施者?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物化比较严重,教师只作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存在。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则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教师应自己行动起来,学会教学研究,去审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探究出现的问题,总结积累的经验,并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笔者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教师是否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课堂“管理者”、过程的“控制者”以及效果的“检验者”。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纪律的执行者;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应该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而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要求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话中体现平等,在平等中体现自主,在自主中实现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探究,从而为学生学习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学习平台。
  总之,我们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寻求发展,才能真正把语文回归,真正让学生热爱语文。
  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教育硕士语文教育专业
其他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市场,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学生,就需要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构建有所裨益。  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双师
英语语法作为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基于对英语专业学生语法学习现状的调查,提出了在语法教学、学习过程中,要使语法学习交际化,掌握科学的语言
Criticalperiod hypothesis也称关键期,指的是人类无须明显教授即可习得语言这一生物学上的时间周期。在这个临界期内,儿童会以忽发的,质变的承认的语言能力,如果在临界期内没有接触到任何语言环境,以后再想学习语言就会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学会。临界期内学习语言是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部分,这已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为时间所证明。  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莱内伯格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临界期假说。他认为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文章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现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运作的机构模式、经费模
城镇化进程为小城镇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国内学者也加强了对小城镇学校体育的研究,针对现状,从人、财、物等建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较好的建议,为小城镇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笔者就小城镇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待为小城镇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
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制度等方面对《爆炸气体动力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以课程教学为载体,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