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旋律”到“新主流”:论电视艺术作品的年轻态创新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新主流”电视艺术作品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年轻态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许多作品屡屡“出圈”青少年观众群体.本文认为在价值表达方面,电视艺术作品的年轻态创新以主流为本位进行守正创新,融合了青年文化的话语表达;在题材类型方面,进行了多元题材与类型的拓展和探索;在内容呈现方面,“新主流”作品的叙事与审美特征体现出创新融合的趋势;在形象塑造方面,呈现出青年人物群像的“平民化”建构特征;在技术赋能方面也催生出新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
其他文献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广告公司带来巨大的冲击.以4a为代表的广告公司亟须改变,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家广告集团及4a广告公司的迫切需求.本文将以中国4a广告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当今数字化背景下省广股份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原因和现状,提出未来传统广告公司数字化转型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革命历史剧《中流击水》,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艰苦奋斗史进行影像化表达,在建构民族集体记忆和激发民族情感认同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历史逻辑、艺术表达、集体记忆建构、宏大叙事与细节描绘等方面入手,分析《中流击水》于历史重述的探索,进一步对革命历史剧的创作提供启发性思考.
这是一个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时代,移动媒介技术使得人们时刻处于数字网络的连接之中,私人时间不断被介入,用于自身发展的专注时间愈加难以寻觅.如何从电子产品中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专注时间,避免过度连接,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本文借助“中断”概念思考媒介如何影响用户的专注时间,并通过对“专注森林”的个案分析,探讨“反中断”机制如何帮助人们夺回注意力,诉诸主体性.
公民是法律概念,但公民意识却不只是法律意识,它还包含着道德意识、契约精神等.新时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培育对于“德治”“法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度解读道德视域中公民意识的科学意涵,全面分析道德建设视域中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系统梳理道德建设视域中公民意识的培育理路,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看待和把握公民意识问题,并为培育新时代的合格公民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用艺术的力量展现初心使命,精心播出了一大批献礼建党百年题材剧作,以独特的呈现视角、表现重心与艺术创新共同提升了“新主流剧”的整体创作水准.本文对这些剧作在创作观念、精神内蕴、叙事策略、影像特色等方面的艺术探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
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电商营销模式是时代发展所驱,是电商营销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想要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电商营销,就需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并采用适合手段进行营销.因此,本文就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电商营销模式进行研究,旨在将网络直播平台的作用发挥出来,推动电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演出.在题材选择上,《伟大征程》兼具历史性与宏伟性,利用诗意化的视听传播场景演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在技术方面,《伟大征程》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使虚拟影像与现实舞台深度交融,营造了场面恢弘、深度沉浸的舞台效果;在叙事方面,《伟大征程》注重党史的艺术修辞表达,在时空维度中塑造英雄人物与人民群像,借助纪实影像完成对近代史实的书写.《伟大征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奇迹的百年之路,构造出开创未来的视听新章,彰显出恢弘崇高的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治党治国战略性举措,极大地巩固、发展和提升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理想、坚持真理;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引导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所有这些,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更主动的精神力量.
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使命、全球媒体共同面临的信任问题、技术迭代与受众媒介使用习惯变迁都为新型主流媒体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的迫切要求.而当下我国主流媒体在技术、产制、内容等方面的融合实践也为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提供了实践起点.本文认为技术引领下的智慧传播、文化传承,媒体责任与使命引领下的价值传播、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下的建设性传播,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下的国际传播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传播体系的新进路.
行政容忍从善意、衡平的道德要求演变而来,具体表现为行政主体对相对人行为瑕疵的事先容许和事后谅解.虽然目前其仅作为一项法律理念被承认,但已实际纳入行政决策的考量范畴,在程序设置、权力行使、争议解决等方面显露出包容、克制以及分担的倾向.对平衡权利义务配置、建立实质正义标准、保障公众参与有效性等行政管理目标的追求,无一不彰显着明确行政容忍之义务属性的需求.应该逐步构建国家与公民之间互负容忍义务的合理结构,而非将义务负担置于相对人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