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几个误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存在一些误区: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为评价而评价,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评价盲目表扬,缺乏有效激励。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实现价值取向的更新,从关注“成事”到关注“成人”,注重发展性评价,重建课堂价值,学会“留白”,让学生在评价中扩大空间,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 评价标准 价值取向 发展性评价
  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价值与功能,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直观性和启发性,从而真正让课堂评价激活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初中生成长的推动力。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思维品质、学生观等方面存在一些偏颇,课堂评价误区充斥语文课堂。探讨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并努力寻找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策略,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初中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误区
  语文课堂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成长,是在收集、整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的一种判断。可以说,评价应该发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的教育作用。但研究视角一旦回到现实,就发现语文课堂评价还存在一些误区。
  1.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评价标准是语文课堂评价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价值认识的反映,它一般表明语文教师对什么重视、对什么不在意,具有引导学生向何处努力的作用。可以说,不同的评价标准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应。在评价标准上,未来的语文课堂评价将体现出层次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但目前在一些语文课堂上评价标准单一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是以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为标准,或以教师的主观意向为标准,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更忽视每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个性特点。实际上,每个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教育、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与反映千差万别,如果教师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搞“一刀切”,一方面会让一些所谓的“差生”感到自卑,上课不敢发言、挫伤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单一的评价标准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的活跃性,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的思维品质。
  2.为评价而评价,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经常发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评价,更多的是“很好”、“不错”、“很有道理”,但具体好在哪儿,“不错”是什么原因,何谓“有道理”却鲜有说明。研究证明:“学生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评价时应指出回答好在哪些地方,不足在哪些方面,详细客观地点出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再让他总结发言,这样能更进一步塑造他的自信。”[1]这种为了评价而进行的评价,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传达信心的作用,反而无法激发学生持续参与课堂互动的动机,挫伤学生认真思考、勇于表达意见的积极性。
  3.评价盲目表扬,缺乏有效激励。
  初中生需要激励,特别在语文课上,教师的有效激励往往能唤起孩子学习语文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持续性。但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表扬过于盲目,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问题,老师的称赞之声都不绝于耳,还美其名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表扬不能真正从学生回答的问题入手,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经验与思维品质出发,只是盲目鼓励、无谓赞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这种评价不再“过敏”而变得“坦然处之”。另外,一味表扬在无形中忽视学生的问题,如学生价值观的偏离、思想上的迷失、观念上的错误等需要适时地批评或点拨,而这才是对学生完整的教育。
  二、价值取向更新:对语文课堂评价的再思考
  价值取向是和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价值观的一种隐性行为,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而且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上述误区由于价值取向不明确,在语文课堂评价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没有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实现价值取向的更新,从关注“成事”到关注“成人”,真正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价值。
  1.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
  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先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纳托尔(latoner)和克利夫特(Clift)等人倡导的,依据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配对,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由主评与被评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運用评价面谈和发展性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被评的素质发展、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使被评在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完善自我素质结构,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改进不足,不断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有如下特点: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结果的非奖惩性[2]。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首先要明确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其次完善语文课堂评价的理论体系,在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方面形成科学而正确的认识。再次必须发挥学生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使发展性评价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下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2.重建课堂价值:基于学生个性差异的评价。
  “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这是我们对教育研究中价值与事实关系判断的一个前设”[3]。对于初中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误区,无不反映了一个问题: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而对于初中生更重要的心理健康、创造性、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积累等要么是作为学科知识的一个点缀,要么是浅尝辄止地“点到为止”,并没有真正地“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具体学科,找准促进学生成长的“契合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首先要立足坚定的学生立场。从终身教育理念看,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为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成长,更要对他终身学习与发展负责,为他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有学生立场的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现场的管理还是教学评价的标准都会以学生的成长作为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行为都要考虑到是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没有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有学生立场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负责,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培养。在他们看来,语文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只会死记硬背的“好学生”,而应是拥有健全心智、身心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
  3.学会“留白”:让学生在评价中扩大空间。
  “留白”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智慧与布局,构图过满会失去灵动与飘逸,而留白则给予观赏者遐想和发挥的空间。因此在语文课堂评价中,教师不要过早地对学生下判断,应该多一些沉默,允许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思考与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在一些有冲突、有矛盾的问题上,教师不要武断地或想当然地做出“对”或“错”的评价,而是将评价的时间推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与创造灵感。实践证明,“留白”的评价看似“浪费”时间,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会生成许多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对问题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发展性价值,通过评价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导航,让学生真正参与评价、认同评价,从而与教师一起追寻美好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兵.走出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误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6):37.
  [2]袁吉,等.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性评价新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121.
  [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7.
  基金项目:徐州市2016年度教师个人课题“创新语文课堂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项目编号:G160206)。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河南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村学龄儿童数量的逐年下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从河南省S乡农村小学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方面着手,通过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优化当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建议,以期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教育资源配置 问题 对策  引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研究从大学生与企业两方着手调查及访谈,找出两者对于就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并将研究结果绘制成就业职场地图,为大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提供平台,有效解决两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企业需求 就业职场地图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双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着重阐述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独立学院可以采取的对策,以期为其他高校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地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运用到非语言学科中,是学生提高外语能力的有效途径。独立学院介于技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 道德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伦理精神为价值导引,并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合理性支撑的亲密群体,它注重个体人格平等性、文化的传承性和主流价值共识性。黔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道德文化资源,在道德讲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底线伦理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教育,尊重和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的宣讲力量。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本文结合学生工作实际,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核心价值观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深刻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 长葛 461500)  摘 要: 情意山水是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其叙述文字流畅、用词清新而朴实,运用唐诗新格式,对所见所闻的山水景物进行描写,由此形成独具风格的浩然式的“山水诗”,并蕴含丰富的个人感受和经验。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完美地融合了个人的“山水”和知性,外在的“山水”和心中的“清意”是其创作“山水诗”的基础。他所创作的山水诗令人激赏和感动,借助于诗中的
摘 要: 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对遵义市暑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42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教师综合素养较差,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研究提出对策,为遵义市区尤其是落后乡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 误区 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人士及家长的普遍关注。早在200
摘 要: 作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曾一度与萨特齐名,因《局外人》、《卡里古拉》、《西西福神话》等创作被视为文学上的“存在主义”大师,直到1913年哲学随笔《反抗者》出版,学术界才意识到他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存在主义”者。本文通过研究加缪作品文本,证明加缪在《反抗者》中提出“反抗”并非其后期思想的突转,《鼠疫》绝不是加缪首次将“反抗”精神注入文学
摘 要: 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关联,是人们对故土家园的归属与认同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借助各个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此为媒介,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理上增强亲近和认同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百姓行为息息相关,立足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传统,利用民俗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公正、守法的意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彰显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新时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四个内容。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思考与实践的问题。本文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课例为载体,就学科核心素养转化落地问题总结一些经验,以就教高中政治学科教师。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教学课例 反思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