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习惯、创新意识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新教改形势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搜集材料、分析讨论、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新问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做到边学习、边研究的目的。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以“浮力”一节为例说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一、传统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以教师为主,通过实验演示、分析讲解、归纳总结出“浮力”有关知识。
首先,教师自己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石块、弹簧秤、水),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并讲解,用弹簧秤称得石块在空气和水中的重量,通过重量差别的比较,得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了浮力,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其次,教师讲解物体在液体中下沉、上浮、悬浮、漂浮状态下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第三,通过类比分析得出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最后,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整个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课本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中所谓的双边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节内容回答几个问题,而且问题一般不能超出课本内容,不能提出让教师答不出的问题,否则便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像这样的课堂模式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获得浮力的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根据“浮力”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准备实验器材(小物体,品种不限)。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对自己准备的小物体分别在空气和水中用弹簧秤称重并记录结果。学生们准备的道具多种多样,有乒乓球、小铁球、弹球、小木块等。称重的结果各种各样,有的水中的重量比空气中轻,有的比空气中重,有的重量竟然为零。第三,分析讨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把乒乓球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用手先压入水中,松手后又浮上水面,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有些学生把玻璃球扔入水中,发现它下沉,得出结论: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第四,由教师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归纳总结浮力的相关知识。
最后,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索。
有学生提出既然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人怎么感觉不到呢?
教师听到这个问题后,应对该学生给予鼓励,并要求学生查资料,估算一下自己在空气中的浮力,并与自己的体重进行比较。
有学生提到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太小,因而感受不到,但“能否想办法增加人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使我们上学时像气球那样从家飞到学校”。教师非常欣赏这位学生的想法,希望他在这方面多钻研,有所发现,使我们有朝一日能像蝴蝶那样飞来飞去。
教师让学生解释潜水艇为什么既能待在水下,又能浮出水面,还能静止在水中?学生们通过分析潜水艇在各个过程中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很快找到了答案。
最后,有一个学生大胆设想:能否设计一种东西,使自己想潜入水中就能潜入水中,想飞上天就能飞上天的装置。学生们对这一设想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也鼓励该生:相信有一天这一装置一定能实现,不过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学会计算浮力的大小,研究深海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太空中的问题,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以后能在这方面加以研究。
三、研究性学习启迪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与引导者,所有问题都是学生发现、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学生自己研究发现问题。学生是在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前查资料,他们对这节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都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讲给大家,一节课变为了激烈的知识辩论。这种热烈的场面是在传统教学中根本见不到的。
研究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讨论、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认真、仔细的思考问题,总结规律。同时学生在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成功地解决了部分问题,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提出新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新问题。提倡对课本知识采用怀疑的态度去学习,要不断提出新问题。同时,教师在每一章节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这一领域的未知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
二十一世纪对受教育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等等,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传统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以教师为主,通过实验演示、分析讲解、归纳总结出“浮力”有关知识。
首先,教师自己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石块、弹簧秤、水),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并讲解,用弹簧秤称得石块在空气和水中的重量,通过重量差别的比较,得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了浮力,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其次,教师讲解物体在液体中下沉、上浮、悬浮、漂浮状态下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第三,通过类比分析得出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最后,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整个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课本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中所谓的双边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节内容回答几个问题,而且问题一般不能超出课本内容,不能提出让教师答不出的问题,否则便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像这样的课堂模式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获得浮力的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根据“浮力”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准备实验器材(小物体,品种不限)。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对自己准备的小物体分别在空气和水中用弹簧秤称重并记录结果。学生们准备的道具多种多样,有乒乓球、小铁球、弹球、小木块等。称重的结果各种各样,有的水中的重量比空气中轻,有的比空气中重,有的重量竟然为零。第三,分析讨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把乒乓球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用手先压入水中,松手后又浮上水面,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有些学生把玻璃球扔入水中,发现它下沉,得出结论: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第四,由教师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归纳总结浮力的相关知识。
最后,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索。
有学生提出既然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人怎么感觉不到呢?
教师听到这个问题后,应对该学生给予鼓励,并要求学生查资料,估算一下自己在空气中的浮力,并与自己的体重进行比较。
有学生提到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太小,因而感受不到,但“能否想办法增加人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使我们上学时像气球那样从家飞到学校”。教师非常欣赏这位学生的想法,希望他在这方面多钻研,有所发现,使我们有朝一日能像蝴蝶那样飞来飞去。
教师让学生解释潜水艇为什么既能待在水下,又能浮出水面,还能静止在水中?学生们通过分析潜水艇在各个过程中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很快找到了答案。
最后,有一个学生大胆设想:能否设计一种东西,使自己想潜入水中就能潜入水中,想飞上天就能飞上天的装置。学生们对这一设想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也鼓励该生:相信有一天这一装置一定能实现,不过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学会计算浮力的大小,研究深海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太空中的问题,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以后能在这方面加以研究。
三、研究性学习启迪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与引导者,所有问题都是学生发现、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学生自己研究发现问题。学生是在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前查资料,他们对这节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都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讲给大家,一节课变为了激烈的知识辩论。这种热烈的场面是在传统教学中根本见不到的。
研究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讨论、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认真、仔细的思考问题,总结规律。同时学生在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成功地解决了部分问题,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提出新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新问题。提倡对课本知识采用怀疑的态度去学习,要不断提出新问题。同时,教师在每一章节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这一领域的未知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
二十一世纪对受教育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等等,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