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从事肉品科学 志在“让中国人吃好”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一入腊月,许多人家窗前廊下就开始晒起了腊肉香肠,那烟熏火燎的画面顿时为平淡的生活染上了一丝“过年”的气息。腊肉,是我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传统肉制品,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肉品加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尽管代代相传之下,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手腌制腊肉制品的好手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背后的机理奥秘,独特的风味究竟如何形成?
  承千年记忆,解码中国传统肉制品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带来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果——“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该项目中,周光宏不仅带领团队摸清了中式肉品风味的“家底”,揭示了中式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的形成机理,还研发出现代加工工艺和质量保障技术,使这一中国千年传统肉制品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不仅如此,在周教授倡导下“腊肉”(Larou)已列入国际肉品名词,这是第一个中国传统肉制品名词进入世界标准,以前我们只能听到“火腿”“培根”“汉堡”等这些西方国家的肉制品名称。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周光宏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改善肌肉蛋白的乳化凝胶特性来降低产品蒸煮损失,以维持主导色素的结构稳定性来延缓产品褪色,通过对优势腐败菌群生长关键点控制以延长保质期”的品质控制理念。他说,肌肉中有很多肌原纤维蛋白,在加热条件下,这些肌原纤维蛋白从无序分散的溶胶状态组装成立体网状的凝胶状态,能够有效地锁住水分。南农肉品团队首次发现在油水界面诱导下,肌肉蛋白发生了结构变化,疏水基团暴露,与脂质融合形成了乳化界面蛋白膜,也就是形成了“水包油”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乳化”,该发现填补了国内肌肉凝胶乳化理论的空白。
  基于上述发现,周教授与徐幸莲教授共同率领团队优化了低温肉制品腌制、滚揉、斩拌和热加工关键工艺参数,与雨润集团共同研发出高效乳化、一体化腌制、色泽保持和腐敗菌抑制等关键技术,使低温肉制品的蒸煮损失显著降低,保质期由30天延长至60天,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稳定性,使低温肉制这一舶来品,从高档饭店走进千家万户。
  攻克冷却肉难题,使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等级奖励,获得这一殊荣的人可谓凤毛麟角,难能可贵的是,这并不是周光宏团队第一次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舞台,早在6年前,他带领团队主持的“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成果就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们的研究要顶天立地,既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农业及食品科学的前沿问题,又要切实解决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放心的民生问题。”周光宏说道。
  肉在中国人眼中是美食的象征,而在周教授眼里是复杂精美的物理结构和有序排列的化学组成。从运动功能的肌肉转变为可食用的鲜肉,肌肉组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的变化,这个过程使肉变得多汁柔软,味道鲜美。
  与刚采摘的果子口感青涩,需要后熟一段时间才甜润可口是一个道理。与热鲜肉相比,冷却肉更加安全、卫生、营养,风味更好,因为低温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肌肉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降解了一些关键蛋白,使肉的质地变得柔软,滋味变得鲜美,在发达国家,冷却肉已基本替代热鲜肉成为生鲜肉的主要生产消费形式。而我国冷却肉产业起步艰难,一是受到传统饮食习惯影响,更重要的是当时冷却肉生产普遍存在着干耗大、易腐败和品质不稳定等难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异质肉和冷却干耗造成的损失就高达300亿元。   看到这样的艰难场景,周光宏下定决心攻克冷却肉难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了冷却肉嫩度、保水性和色泽等重要食用品质形成机理以及腐败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发明了用于冷却肉的雾化喷淋冷却技术,研发出高效间歇式雾化喷淋装置,使冷却猪肉的干耗损失从常规的2.5%下降到0.9%,减损60%以上;发现了冷却肉的腐败变质是由假单胞菌等优势腐败菌的协同作用所致,确定了屠宰冷却工艺和贮运温度波动为关键控制点,研发了乳酸喷淋减菌工艺和冷链不间断技术及装备,使胴体表面的初始总菌数显著下降,冷却猪肉保质期由原来的2~3天延长至7天;阐明了微摩尔钙激活酶与肌肉嫩化的关系,研发了基于动物福利和减少动物应激的宰前管理技术,优化了快速冷却工艺,使PSE猪肉(颜色苍白、质地松软、失水严重的异质肉)发生率由原来的20%~30%降低到10%以下。
  周光宏团队近20年攻关的科研结晶“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果在国内100多家肉类企业推广应用,对我国鲜肉生产消费由热鲜肉向冷却肉转变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我国冷却肉占生鲜肉的市场份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不足1%上升到现在的30%,部分大城市达到70%,冷却肉替代热鲜肉的格局基本形成。
  面向未来,研发出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
  2019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周光宏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生产得到了重达5克的培养肉,这是国内首例由动物干细胞扩增培养而成的人造肉,是该领域内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培养肉作为一种未来食品生产技术,可以实现肉类蛋白的高效绿色生产,是当前世界各国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开拓的重要方向。实际上周光宏教授在2009年就开始研究细胞培养肉,他说:研究细胞培养肉是“兴趣使然、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没想到赶上大热”,他强调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与资源禀赋的矛盾,中国更需要革命性的肉类生产技术,希望中国在细胞培养肉技术方面实现并跑甚至领跑,让培养肉早日走上百姓餐桌,以保障我国未来动物蛋白供应。
  专家简介
  周光宏从大学开始就一直从事与肉类相关的学习和研究,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5年师从肉品科学创始人、英国诺丁汉大学R.A.Lawrie教授,1991年在澳大利亞联邦科工委(CSIRO)肉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在南京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肉类研究室,现已成为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周光宏1999年当选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长,2007年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召开了第53届国际肉类科技大会,2008年担任本学科国家权威期刊Meat Science副主编,2015年起与多位国际专家质疑、并呼吁撤销世卫组织(WHO)将加工肉及红肉类列入致癌物的决定,WHO于2017年年底将肉类从致癌列表中撤除。2017年周光宏当选国际标准组织(ISO)“肉禽鱼蛋及其制品”委员会主席,2018年获得国际食品科技界两项最高荣誉,即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Fellow)和美国食品工程院院士(IFT Fellow)。
  周光宏从教近40年,培养博士72名,硕士百余名,主编《畜产品加工学》等教材和专著,曾任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
其他文献
摘要:模块化作为新产业组织结构的本质,对企业生产方式及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模块化发展经历了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产业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在对产业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增值法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在1999—2016年间的模块化发展水平。同时,建立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动力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数据
深秋的燕园,天高云淡,落叶缤纷,色彩斑斓,可是再也寻不到王绍武先生的身影。2015年1月11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临终前夕,他还在撰写最新的一本专著,去世前3天还在和学生讨论科研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者,对我国古气候、气候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及气候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他的为学和为人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过
引言:  “创新”(Innovation)是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核心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
2013年6月9日,中国农业大学传出喜讯:由该校李宁院士发起、负责的鸭基因组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他们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共同完成的论文《鸭基因组和转录组图谱揭开禽流感天然宿主免疫机制》在NatureGenetics(《自然一遗传学》)发表。这一成果被《自然》执行编辑、NPG大中华区总监NickCampbell博士评价为“2013年6月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的特别重要研究成果。”  这是鸭基因组的第一次
2017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昆明理工大学文书明教授领衔的“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昆明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当年云南省内企事业单位作为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类奖项之一的唯一单位。  伴随着奖项的发布,鲜花和掌声纷沓而至,文书明及其所带领的创新团队也因此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2011年春天,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唐宗湘告别在美国的家人,只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这次回来不是探亲,不是参加学术交流,而是带着半生的医学研究积累,带着为中国医学贡献一份力量的心志,作为江苏省特聘教授加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决心在“慢性痛”与“痒”顽疾研究及治疗中完成人生的“再创业”。  学海无涯 漫漫求索  唐宗湘教授出生于六十年代湖南西部的一个苗族乡村,在湘西优美的自然环境的陶冶下,他从小就
童心似山泉,美心若滥觞,爱心如江河。  滴水用身世描画,美丽的创造循环。  题解  大师的科学人文思想,带着我们赏美科学家的创造人格;大师的科学人文思想,带着我们走过美妙的心路和思路历程。  “欲问科学人文,何方可晤大师?”  请教科学与人文,我们曾拜访许多大师: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钱德拉塞卡、费曼、魏尔、丘成桐,以及C.P.斯诺等等。在思想的这个领域,有两位最让人景仰,一爱因斯坦,另一是彭加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能发出这样的感叹的人,必定是非常喜欢柑橘了。而有另外一个人,与其颇有同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出生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鱼米之乡浙江省诸暨市,工作于“满眼尽是黄金橘”的知名橘乡台州市黄岩区。自从1983年7月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工作,他就认定了他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与柑橘相关的研究。他用坚持和热情,他用信心和恒心,专注于打造
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唾手可及的虚拟世界,一抬头我们看见的是现实世界,一低头则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各行各业似乎也都离不开这个虚拟世界,科学家需要,工程人员需要……老百姓也同样需要。  “而这个虚拟世界的构成是数据,但目前我们对这些数据的管理和认识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需要一个符合数据特点和特征的基础架构来支撑相关研究,这也是我做DOA研究的一个
提起数学,是令许多人颇为头疼的一门学科:枯燥、乏味似乎为其无形中做了一种隐形的“代言”,但对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孙猛来说,却甘之如饴。他所研究的数学也绝非仅限于基础数学,在信息科学领域造诣颇深的孙猛一直致力于将数学引入另一片天地。  数学中的奇思妙想  自从接触到数学,孙猛就将数学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和孙猛交谈的短短一个多小时中,记者看到了他身上承载着的对于科研的严谨、教学的负责,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