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世界里绽放异彩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me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数学,是令许多人颇为头疼的一门学科:枯燥、乏味似乎为其无形中做了一种隐形的“代言”,但对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孙猛来说,却甘之如饴。他所研究的数学也绝非仅限于基础数学,在信息科学领域造诣颇深的孙猛一直致力于将数学引入另一片天地。
  数学中的奇思妙想
  自从接触到数学,孙猛就将数学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和孙猛交谈的短短一个多小时中,记者看到了他身上承载着的对于科研的严谨、教学的负责,更了解了他背后不为人知的辛劳和快乐。
  1994年,年仅15岁的孙猛被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录取,一年后转入数学系(现数学科学学院)学习。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深厚的数学背景,在本科期间的学习过程中,孙猛的兴趣逐渐从纯粹的数学理论转向了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1999年,孙猛获得推免资格,保送成为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生,刚刚步入一个新天地的孙猛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据孙猛回忆,他研究生的导师张乃孝教授所研究的主要领域为语言相关的问题,包括程序语言及领域语言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了解后,孙猛发觉自己真正更感兴趣的问题还是集中在数学在信息科学之中的应用。所幸,导师给予了他充分的学术自由,鼓励他自己找寻研究方向,并在2002年孙猛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推荐他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UNU/IIST)交流。在UNU/IIST期间,孙猛和来自奥地利Graz工大的Bernhard Aichernig教授等合作,开始了关于组件技术的余代数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计算机领域对余代数理论及其在并发模型、面向对象、模态逻辑、自动机理论等问题中的应用的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荷兰CWI的Jan Rutten教授提出的泛余代数理论将计算机科学中许多不同的具体行为进行抽象,得到了统一的余代数模型。在深入了解了这一理论之后,孙猛发现其基于观察的行为描述与软件组件的“黑盒”特性极其相符,非常适于作为软件组件的理论模型,并决定以此作为其博士论文的主题。孙猛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在余代数框架下的组件精化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和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发表在第10届代数方法和软件技术国际会议上(AMAST2004)的论文被评为该会议唯一一篇“Best Student Paper”。
  而统一建模语言(UML)作为被广泛接受的工业标准,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和各种专业培训项目中计算机科学及工程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最主要的设计目标是使其成为一个通用的建模语言,可供不同领域使用。“但在模型不一致的情况下,很容易因模型的冲突而导致最后实现的错误,所以需要对UML中不同的视图模型给出一个精确的统一形式化语义,能够在此基础上检查不同模型的一致性,这对代码的自动生成以及开发后期的系统测试、维护等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孙猛补充道。在他的博士论文及其后续工作中,孙猛对UML中的类图、状态机图、顺序图、用例图等多种常用视图模型使用余代数给出了一种统一的语义定义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给出了UML模型的精化、重构等操作的定义及证明方法。
  复杂系统中的协调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保证系统在动态的开放分布式环境中顺利运行,系统各组件之间以及软硬件之间都需要进行紧密协调工作。如今,协调模型和协调语言在计算机科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获得博士学位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学院从事了1年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孙猛于2006年受到荷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CWI)的Farhad Arbab教授邀请加入其课题组,开始从事关于协调模型和语言的研究工作。十余年来,孙猛一直关注着协调模型和协调语言领域,协调模型的自动生成、验证与测试、协调模型的扩展以及相关工具的开发等是他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欧洲科学院院士Christel Baier等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从自动机规范自动生成连接件的方法,但一方面复杂系统的自动机规范难以直接给出,另外该方法的结果中存在大量冗余的异步通道,从而导致状态空间过大,难以对系统进行有效验证。孙猛与Christel Baier和FarhadArbab合作,提出了一种从UML的顺序图自动生成协调模型的结构化方法,成功克服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该生成方法的正确性证明,这一证明通过给出生成的连接件和UML顺序图两者的余代数语义之间的互模拟关系,保证了生成结果和顺序图规范之间的语义的一致性。
  通过研究基于协调语言Reo的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以不同软硬件组件之间的交互问题以及对组件交互行为进行组合和协调的连接件所支持的系统体系结构为对象,孙猛及其团队与国际同行合作,将Reo语言进行了多种扩展:通过增加概率和随机行为相关信息,定义了Reo的定量扩展,并成功实现了从定量Reo到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的变换,从而可对相关的概率时序逻辑所描述的性质进行验证: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Reo的协调理论及其在信息物理系统开发方法中的应用”中,通过将微分方程与协调语言的结合,建立了信息物理系统中的连接件形式化模型,并且对信息物理系统中连接件的建模、分析、验证和测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这可谓是对信息物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搭了一架便利“桥梁”,也为具有复杂结构的信息物理系统的建模、分析和严格开发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同时,对混成连接件的可组合性、连接件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等相关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系列的成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协调语言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國际上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引起了包括生物信息学、面向服务计算等众多相关领域的关注。但万物皆不完美,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虽然协调问题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距离实际系统,特别是信息物理系统开发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仍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孙猛如是说道。
  在科研这条长满鲜花又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无论时光荏苒,孙猛始终不忘初心,一路砥砺前行。
其他文献
物理学家的普遍理想是发现自然的规律,这可以称为“格物致知”。此外,理论物理学家还希望自己的理论和预言被自然界认可或日被实验证实,这可以称为“格知致物”。但是对于并不试图在学术生涯之外寻求人生意义的物理学家而言,以上两点还不足以概括他对人生的领悟。物理学家在对无涯之知的求索中安生立命,这可以称为“格知致道”。  ——廖玮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格纳谈到他的同乡美籍匈牙利裔数学家冯·诺依曼时曾说:他
摘要:模块化作为新产业组织结构的本质,对企业生产方式及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模块化发展经历了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产业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在对产业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增值法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在1999—2016年间的模块化发展水平。同时,建立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动力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数据
深秋的燕园,天高云淡,落叶缤纷,色彩斑斓,可是再也寻不到王绍武先生的身影。2015年1月11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临终前夕,他还在撰写最新的一本专著,去世前3天还在和学生讨论科研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者,对我国古气候、气候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及气候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他的为学和为人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过
引言:  “创新”(Innovation)是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核心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
2013年6月9日,中国农业大学传出喜讯:由该校李宁院士发起、负责的鸭基因组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他们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共同完成的论文《鸭基因组和转录组图谱揭开禽流感天然宿主免疫机制》在NatureGenetics(《自然一遗传学》)发表。这一成果被《自然》执行编辑、NPG大中华区总监NickCampbell博士评价为“2013年6月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的特别重要研究成果。”  这是鸭基因组的第一次
2017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昆明理工大学文书明教授领衔的“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昆明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当年云南省内企事业单位作为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类奖项之一的唯一单位。  伴随着奖项的发布,鲜花和掌声纷沓而至,文书明及其所带领的创新团队也因此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2011年春天,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唐宗湘告别在美国的家人,只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这次回来不是探亲,不是参加学术交流,而是带着半生的医学研究积累,带着为中国医学贡献一份力量的心志,作为江苏省特聘教授加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决心在“慢性痛”与“痒”顽疾研究及治疗中完成人生的“再创业”。  学海无涯 漫漫求索  唐宗湘教授出生于六十年代湖南西部的一个苗族乡村,在湘西优美的自然环境的陶冶下,他从小就
童心似山泉,美心若滥觞,爱心如江河。  滴水用身世描画,美丽的创造循环。  题解  大师的科学人文思想,带着我们赏美科学家的创造人格;大师的科学人文思想,带着我们走过美妙的心路和思路历程。  “欲问科学人文,何方可晤大师?”  请教科学与人文,我们曾拜访许多大师: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钱德拉塞卡、费曼、魏尔、丘成桐,以及C.P.斯诺等等。在思想的这个领域,有两位最让人景仰,一爱因斯坦,另一是彭加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能发出这样的感叹的人,必定是非常喜欢柑橘了。而有另外一个人,与其颇有同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出生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鱼米之乡浙江省诸暨市,工作于“满眼尽是黄金橘”的知名橘乡台州市黄岩区。自从1983年7月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工作,他就认定了他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与柑橘相关的研究。他用坚持和热情,他用信心和恒心,专注于打造
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唾手可及的虚拟世界,一抬头我们看见的是现实世界,一低头则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各行各业似乎也都离不开这个虚拟世界,科学家需要,工程人员需要……老百姓也同样需要。  “而这个虚拟世界的构成是数据,但目前我们对这些数据的管理和认识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需要一个符合数据特点和特征的基础架构来支撑相关研究,这也是我做DOA研究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