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三化”和新“三化”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l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上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向全校师生公开承诺“三不”:担任校长期间,不再做自己的专业(外国哲学)学术研究,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不再谋求与教学有关的个人荣誉。不仅一个大学校长这么承诺了。从去年以来,已有多所大学的新任校长宣布,担任校长期间,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不再带研究生,全心投入校长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
  这在内地大学颇为新鲜,但放眼世界范围,却显得“落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有的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学者担任校长之后,不得再从事学术研究;而即便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的国家,从利益回避出发,校长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也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耶鲁大学校长列文就曾说,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的12年里,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
  与国外大学校长早已职业化不同,中国大学校长有着另外的“三化”。一是“官员化”,大学校长有着从副厅到副部的级别,显然是“高官”一枚,主管部门有时在任命大学领导时,就将其作为考虑某位官员晋升的台阶,自然,校长本人也就把自己的身份首先定位为官员,而不是“教育家”。
  二是“兼职化”,大学校长一心只做教育管理的,几乎没有,哪怕是由政府官员转任大学领导的,此前没有教育教学经验,也不从事学术研究,但进大学以后,立马会有教授的身份,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承接课题,开展研究,非此不能体现领导的能力。就更不用说担任大学校领导之前本身就是学者的校长了,理由十分冠冕堂皇:这是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上级部门和学校在评价其“贡献”时,也把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在各大学的官网上,经常可见校长获得某项重大课题等消息。
  三是“福利化”,作为官员的大学校长,享受相应的待遇自不待言,而他们一边掌控学校行政权,一边进行学术研究,还把校长岗位“福利化”,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院士出任校长,以及校长在任上或任期后当选院士,所谓院士和校长互为福利。
  大学校长的“三化”,是大学严重行政化的结果,并且已经造成中国大学办学水平的下降和大学精神的迷失,因此,多名校长宣布在任期内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但这毕竟是校长的个体行为,要让大学校长的旧“三化”得到改观,必须推进新“三化”,即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去行政化。
  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校长应是职业化、专业化、非行政化的。道理很简单,校长必须是教育家,懂教育,懂教育管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而不是一心追求官位,信奉官场规则的官员;校长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管理好一所大学,这不是靠兼职就能完成的;校长的行政权力必须得到约束,而不是教育权、学术权一把抓。为此,应该按照这一要求遴选校长(不愿意放弃学术和教育工作的,可自动放弃遴选),考核、评价校长(只考察校长管理学校的业绩,而不再考察校长的学术成果和教学业绩)。如果一名院士懂教育、懂管理,也有意愿投身学校管理,他可以参与校长遴选、接受任命,上任后就按职业化的要求,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而如果院士没有管理能力,也无意愿放弃学术从事管理,让其担任校长不是既对学校不负责,又对他自己不负责吗?
  实现校长的“新三化”,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对校长不再从事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做出制度化的规定。这会促使大学校长遴选标准发生根本变化,关注候选者的教育管理能力,而非其他表现;也可让校长人选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不要指望既当校长,又从事学术研究,继续“多栖”,谋其多重福利。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此重新构建大学的内部权力关系,真正实现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
其他文献
最近老看见“创新”这个词,好多老大讲话都在强调中国要做创新大国,好多官员开口闭口都说创新怎么怎么重要。特别是在北京,过街天桥、机场广告、各个主要环岛,连我们昌平高速公路上都写着: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包容、厚德。  政府号召市民爱国、包容、厚德,我都没啥可说的,但是号召市民创新,实在不靠谱,咱真没那条件。政府可以,机构也还能勉强做到,屁民创新真是难上加难。  首先,我们没有给创作者生存的空间,好
“CNN的记者到(了)没有?”罗永浩问负责媒体联络的徐寒。  “没接电话。”徐寒,老罗的朋友。  “CNN是答应过的,我要对他们不守信用的做法提出强烈抗议。”罗永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此时,已经有十多家媒体记者候在老罗的身边。虽然CNN没来,但来了路透社,还有来自西门子老家的媒体——德国电视二台、德国商报的记者。   这么多中外记者,在11月20日清晨8点从各地赶来,为了参加老罗的一个维权P
电视剧《知青》一经播出,随即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争议:一方认为,本剧极为真实而完整地反映了四十几年前知青们的生活,另一方则始终坚持本剧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真实,编造外加粉饰。奇怪的是,两方中都有切身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老知青,莫非他们不是活在同一个时代空间?  如此看来,“到底真不真实”成了衡量此剧优劣无法绕开的准则之一,虽然这对一部虚构的文艺作品来说有点不公平。事实上,对于像我这样并未经历过
公布个人财产,这在美国的选举中是不成文的规矩。出任公职的代价,是牺牲基本的个人隐私。据说这一风气和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父亲有关。当年的老罗姆尼先是美国汽车公司的总裁,后当了密西根州的州长,在准备竞选总统时,一下子公布了自己12年的收入。没想到这一举动几十年后给儿子出了难题。这次共和党预选的南卡辩论,主持人盯着罗姆尼问:“你父亲当年带头公布财产,你怎么样?是否准备公布财产?”罗姆尼哼哼哈哈,结
我不觉得李海鹏的文字有多么神乎其神,但就在视力范围内,这部小说的文字和立意在中国作家里算是上乘了,你说里面有一种纯净无杂质的美也行,总之比那些陈词滥调的所谓体验生活后冒充底层和凌空蹈虚、假装高雅洋气的文字正经多了。    在人世中,总有一些事关美好的东西,跟实际意义扯不上半点关系。它们孤立于尘世,这孤立又是傲立,与之搭配的环境经常是寒冷的雪中,或者绝境、忐忑、无助之类的。至少看上去,你要为这种美好
温州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破产不在少数,更有老板频繁出走乃至跳楼,一时间人心惶惶。  我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温州商人的研究,因此温州的朋友也特别多。最近我特别约一些温州朋友了解了一下实际的情况,据他们说,温州现在确实非常惨淡,金融形势紧张,很多人都想卖房子。这让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危机最先在温州爆发呢?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温州商人是中国市场中少有的非常有竞争力的商业群体。  于是我向很多朋
南京大学教授。曾翻译昆德拉的《玩笑》、《生活在别处》等作品。    我们可以不考虑世界如何,但却得考虑我们自己及子孙后代如何。厦门、吴江的建厂计划由于受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终于迫使当地政府停建,即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0年来了,离电影《2012》演绎的“世界末日”又近了一步。但随着电影的落画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一片争吵声中草草结束,“末日气候”似乎
无论《非你莫属》受到多少抵制,“职场”与“秀场”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微妙关联。职场中,有些人天生就是好演员,强烈的“表现欲”让他们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关注及职场资源。  然而,每一个职场人的表现欲不尽相同,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有人坚持“本色表现”,不肯故作姿态去迎合他人;有人则能够做到“性格表演”,可以顺应环境甚至老板的喜好去调整自己的言行及思维方式。  性格演员OR本色演员?  本
《性医学期刊》认为,骑自行车不仅与男性勃起障碍有关系,也可能会对女性性健康造成危害。  耶魯大学的研究人员想知道,女性骑手经常出现的麻木疼痛是否由特定因素造成的。于是,48名每周至少骑行16公里的女性参与了这项研究。  她们带着私人自行车和车座来到实验室。研究人员将自行车固定在一个机器上。女骑手们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好车座位置后开始踩自行车。在踩车过程中,她们要报告自己坐在车座上是否感到疼痛、麻木或
2008年6月,位于大阪西成区爱邻地区的釜崎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里发生了暴乱,起因是警察被控告虐待当地居民。在此之前,那里一直被认为是日本最大的贫民窟,一个不太守法的地方。  住在釜崎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而且往往伴随着失业、离婚、破产和疾病。他们没有家庭和栖身之所,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有些拿着微薄的养老金或是打散工勉强度日。尽管劳务介绍中心和工会努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