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探究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文本的探究性理解与赏析,是现代文阅读的最高能力层级的考查。其实,这种探究性阅读,更切近于真实的文本阅读过程。比之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的更多关注文本的分析,这一阅读过程更关注文本理解与自我体验的结合,并伴有适度的文本之外的拓展,因而难度,尤其是评判的难度更大一些。
  一、考什么
  什么是探究?依照字面意思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探究性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探究什么?《考试说明》有比较明确的说明。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蕴性,就使得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单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指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指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世界,非常值得教师引导考生去加以探索。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对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关切。
  对作品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挖掘,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结合作品背景、作品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这样才实在,不虚浮。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意味着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解读作品的方法,关于文本的许多问题的理解,只有结合作者身世、创作意图和相关时代背景材料,才能准确理解,否则,有架空分析之虞。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阅读鉴赏作品时,能否立足自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但必须指出:探究,是基于文本的整体理解,不可脱离文本随意生发,发表所谓自己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的第1条,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2条,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3条,指的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本身、人文背景、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好记好懂。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索”,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从以前考试大多无“我”无“思”,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即可,不需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而现在的要求则深入了一步,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什么?《考试说明》如下: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相比,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点和考查目的不尽相同:
  从考查的侧重点来说,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而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考查的目的来说,文学类文本阅读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题,其设计的角度主要有如下几个点:
  ①疑难点。即《考试说明》所表达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②分歧点。即考试说明所表达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角度和层面不同,结论就会不一样。③空白点。即文本字面上没有,但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演绎、推断,作出合理的解读和阐释。④启迪点。即考试说明所表达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出时代精神、积极意义,等等。   高考探究题可以称为“限制中的开放性阅读试题”,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其答案允许有不同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又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考生的解读必须和文本建立联系。题目的考查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思辨型。这种题型主要体现了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发掘的要求。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本身,与一般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①理解类——从不同层面发掘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意蕴。②评析类——对玟本内容中某个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考生进行评析。③辨析类——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④质疑类——质疑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⑤技巧鉴赏类——分析艺术表现力,对作品的形象、结构、语言等的艺术手法进行审美鉴赏。
  拓展型。这里所谓的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①社会拓展类—一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回答问题。这类题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②文学拓展类——根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③假设拓展类——对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假设而作答。
  二、如何考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此类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等。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例1.(2009年江苏卷)请探究都江堰蕴涵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是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析】本题从标题题眼“上善若水”的含义人手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挖作品的丰富意蕴,高屋建瓴,非常巧妙。题眼有哪几层深意,其实也就是文章包含了哪几层含意。首先看对题眼“上善若水”本身含义的理解,“若水”而能“上善”,根据文章第二段,老子认为,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竟高下、论短长,顺应自然,故而能长久,这接近于至高至圣的“道”,是最高的善一“上善”。文章思路其实包含三个层次:由都江堰而及与之相关的人,进而到一种文化精神。围绕这三个层次,首先指出都江堰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故而能长久,是上善之作;其次由物及人,进一步指出都江堰修筑者李冰及其后任维护者,“与都江堰同辉”,可谓上善之人;最后,从前面两层次的物与人而感悟这“流水孕育的文化”,产生“一种久违的幸福”,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理清了这个思路,答案也就自然探究出来了。
  2.探讨作品中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例2.(2012年辽宁卷)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8分)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了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得到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的“结合原文”,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回答探究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探究题属于表述题,无论是赞同还是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的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他题的时间。
  3.探讨创作意图,对作品的艺术构思作深层理解
  这类命题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大多就小说命题,往往涉及到对小说的深度解读,对小说环境、情节、形象、主题、语言与叙述的关系、效果的探究,解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围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阐发,并要说出自己的见解与启示。如2012年江苏卷“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2012年安徽卷“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实用类文本阅读也可以就这方面命题,如2009年广东卷传记《黄侃先生二三事》第21题“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例3.(2011年辽宁卷)王安忆小说《洗澡》阅读:“‘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语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意味。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创作意图的探究。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要关注线索、情节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例4.(2008年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组织方面的鉴赏探究。此类题的解答要注意从材料选择与组织的“主次、详略、虚实、明暗、正侧、抑扬”等多方面思考解答。比对答案,可以发现这些角度的可行性。
  4.文本创意性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一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基于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结合自身来谈阅读感悟的题目往往能检验出一位考生阅历的深浅与知识面的宽窄。
  对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是这几年多数地区高考试题中探究题的最常见命题形式。如2012年安徽卷“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再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2012年北京卷“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2012年湖南卷“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2012年新课标卷“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这种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更切近阅读的常态,而非套路化训练,这是我们平时阅读复习训练时一定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例5,(2012年四川卷)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示例一]重在写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示例;】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本体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
  例6.(2011年山东卷)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阅读。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示例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示例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联系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就小说的主要人物作出判断并作个性化解读,开放性和层次感更强。在对考生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更强调对考生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一是语文性更强、思辨味更浓;二是与文本的结合更密切,更适用于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探究能力;三是更贴近文本的写作背景。尤其突出的是,它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优秀的文化遗产,关注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在问题的设置上,在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5.多种能力点的混合考查
  在实际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往往因文命题,而不是拿考试说明机械地对照命题,因此,试卷中经常出现一些综合性混合考查的试题。
  例7.(2012年辽宁卷)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答案】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了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会带来生活中的不幸。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的传承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8分。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解析】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被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三、怎么办
  近年来,探究型阅读题呈现了以下特点:
  选择性。阅读探究题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看法,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种作答,并说出理由。答题者必须对文本作出深刻的思考,依据文本中的有关信息,阐述自己理解的过程,提出有个性的见解,作出独创的判断。
  开放性。探究题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思维空间比较广泛。考生答题时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之分。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地分析是判断答案质量的主要标准。这类题目,切入点较多,答案多种多样,见仁见智,不可定于一尊。
  联系性。探究题同质因素较多,题目间联系紧密,一个题目常常包括几个有关联的问点,将答题者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它一般由两个维度构成,或依文本向内发展,看考生是否具备透过文章把握作品深远主旨的能力;或依考生的阅读视野向外发展,看考生是否能用自己的思维来观照文本,借文本生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解答探究型阅读题,应坚持的原则有两点:一是应坚持文本与分析紧密结合的原则。探究题的思考角度见解多元,答案也允许丰富多彩,但绝不等于可以天马行空,游离文本意义而漫无边际,随意乱侃。二是应坚持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的原则。既是探究,就应明确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等等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扯西拉,辞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题不仅是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更是检验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如果说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类题目解题的关键在“层次”分析,“鉴赏评价”类题目解题的关键在“角度”梳理,那么,“探究”类题目解题的关键则是“层次+角度”。
  例8.(2011年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麻鞋之歌
  叶梓
  ①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②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日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③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种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④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⑤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⑥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⑦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⑧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⑨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⑩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答案】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解析】首先看全文层次脉络:天水谣“秦安褐子清水麻”(第①段)——清水、清水麻(第②段)——麻鞋、穿麻鞋的清水人(第③段)——做麻鞋的清水老人(第④—⑦段)——麻鞋寓意(第⑨段)——抒情议论(第⑨⑩段)。
  再来看全文涉及“麻鞋”的角度:产地(清水)、材料(麻)、人(穿鞋人、做鞋人)、制作(一种手艺)。
  比照答案: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产地);②对麻的尊重(材料);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人);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制作);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全文)。显然,这个探究题答案是兼顾了层次与角度拟订的。
  在具体解答探究性试题时应该注意:①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探究性题目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阅读材料的“中心”而进行辐射的,因此,理解分析能力的高低是探究性题目回答好坏的关键。对原材料理解准确,就能进行类比、引申和拓展。许多考生不能全面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认识方法,尤其不能上升到思想认识层面,该题回答就不准确,就不能拿高分。②要注意审题,把题目看清楚。要思考题目问了几个问题,问题是针对主题还是表达技巧的,问题的思考有哪些角度,哪一种角度自己的理解要深入一些。③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探究题属于考试说明中的表述题,此类题解答时要注意有观点,有论述。具体而言,一是要注意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二是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观点要清,叙述要明;考生往往容易在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就急于阐述举例。三是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一般说来,以分条表述为宜。
  四、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柜,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探究题的解析
  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2.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对比。
  3.(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4.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驮队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涉及人、物众多,关系多样,其间蕴涵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值得深究。用本题打通全篇,很有价值,不仅引导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趋向全面而深刻,而且使其接受一些价值与审美的熏陶,从而实现命题者选用这一文本命题的选拔功能之外的育人功能。“作者的情感取向”是承“深刻意蕴”而来,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深刻意蕴”的探究。“深刻”意味答案多层次,“意蕴”意味答案深含于文本中,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意蕴”层次的分析。首先对是“故事”整体的把握,其次对是“故事”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把握。对于本故事而言,涉及领队、精瘦汉子等驮队队员、我这些人以及牛、马、鹰这些物象的关系。分类归纳这些关系可以得到如下角度:故事情节整体意蕴、领队和汉子们、“我”和领队、雄鹰、骏马与牛等动物形象。然后结合作品沿这些角度指向的维度去探究作品意蕴即可。至于“作者的情感取向”,是作者对故事意蕴的情感的“抑”“扬”问题,我们可以继续结合作品中众多人、物关系及其中蕴涵的作者的情感作进二步分类归纳:作者“抑”牛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生活态度,“扬”领队和汉子们形象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另外故事整体环境描写呈现出一种原始的野性阳刚之美,与骏马、雄鹰、高山峡谷这些物象描写中呈现出的崇高之美都是作者所崇尚的。当然,后两者需要考生有相当的阅读积累和审美感知能力,属于试卷中的高区分度题目,考查的是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鼻烟壶是用来盛放鼻烟的容器,鼻烟壶的出现源于吸鼻烟的习俗。鼻烟起源于美洲印第安,后被从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旅行家发现并带回到了欧洲,很快在欧洲风行。当时法国的宫廷里上至国王、王子、公主,下至仆从,都竞相吸闻鼻烟,而且把此举当成了时髦。16世纪以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并很快在国内盛行,鼻烟壶也随之产生,进而发展成为不仅是盛装鼻烟的实用容器,更是供人观赏和显示身份、地位的艺
精选理由一个私密的空间,如何让它既能满足酒店、会所的功能,同时又适合居住?什么样的空间划分,什么元素的运用,让这里在娱乐、会客的同时,又适合 Selected reason A privat
外公家的阁楼上有一宝贝,小时候外公不轻易让我们上楼。一日,两位外乡收古董的掮客听说外公家有件宝贝,便上门要求看货。外公禁不住他们的苦苦央求,只好领了他们上楼看宝贝。两位古董掮客睁大眼睛看了半天,开价就是十万块。外公不为所动,说祖传的东西是无价之宝,出再多的钱也不卖。古董掮客只好悻悻而归。  此匾额由七块木板组成,长2.12米,宽0.87米,全文为繁体楷书,约400字,右起竖排,无标点,字迹大部分清
笔者在去年九月间从本地古董店购进50多斤铜元,在筛选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枚湖南当十背飞龙“光绪元宝”黄铜元。该枚铜元正、背面均包着一层较厚的赭色包浆,只见面文“十”字左上方显露一小块金黄色,钱体比同版面的普通品厚重,钱轮处用小刀轻刮发现钱体是红铜质并带有金黄色点。当时从笔者多年收藏古钱币的经验来看,觉得可能是红铜鎏金币,但又不确定。事后找了多位泉友鉴定,多数人认为是黄铜质普通品,少数人认为是红铜鎏金币
明代中国的科举事业高度发达,地处偏远山区的商城县,在万历一朝考中进士和举人的总数,冠居河南省县级单位之首,取得如此大的教育成就,除了与当时明朝整体重视文教与科举的社
有阳光,种子就会说话。寒冷的深冬,鹅毛般飘飞的雪花飞扬在整个华盛顿。乔治老人看着手中的癌症化验单陷入了沉思,作为全州最有地位的商业大亨,他很遗憾自己为了事业而没有成
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些区别,记叙文讲究生动,议论文则注重思辨、认识的深刻。所以如若把握了文章的层深性,那就把握住了议论文的真谛。我参加过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依然记得2011年的高考阅卷,有的同学文笔尚可,但在结构和认识上缺乏层进的深度,由于是在一个平面上铺开,使得文章的档次降了一个等级,甚是可惜。例如有位同学将分论点设置为:拒绝平庸,能让自己的个性发扬光大;拒绝平庸,让自己的梦想
编者按:本期刊载的这篇是关于玉器的读者来信,从电脑上的照片看玉璜本身的造型、纹饰、刀法,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表面的浸蚀仅作为参考。  我对古玉情有独钟,也有缘收藏了一些高古玉器,所藏虽不乏市值数百万元的战国珍宝,但最为珍爱的却是一件春秋晚期双龙首蟠虺纹璜。此器为和田白玉料,呈弧形,长11厘米,中部宽2.14厘米,龙首部宽2.5厘米,两面琢相同纹饰,沁色黄褐,通体玻璃光,是一件构图颇具特色又异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