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超级英雄强势来袭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cr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9日,索尼最新超级英雄电影《毒液》上映,迅速成为超热门电影。这是“毒液”形象第二次银幕化,但却因为是首部单人电影而备受关注。人们喜欢毒液,不啻喜欢蜘蛛侠。
  在原漫画中,毒液是亦正亦邪的存在,性格设定为“非性本恶”,自诞生之初就模糊了正邪的边界,寄生于正派身上可使其强大,而寄生于反派則使其更为邪恶。读者正是感受到了毒液正邪难辨的神秘魔力而对其青睐有加,这也间接促成了不同于超级英雄/超级反派的“反超级英雄”的流行。
  “毒液”的前世今生
  毒液首次现身于1986年漫画《蜘蛛侠之网》第18期(1986年9月),此后多次与各种超级英雄致命邂逅,但直到山姆·雷米2007年导演的《蜘蛛侠3》中,毒液才正式有了银幕形象。此后,漫威迷多次呼吁索尼制作毒液单人电影,翘首以盼就是11年——这才等来了《毒液:致命守护者》。
  毒液是一种有思想的外星有机生命共生体,几乎以液体状的形式出现。它需要与一个宿主结合才能生存,并能赋予宿主强大的力量和能力。毒液曾寄生于多个超级英雄身体,包括死侍、蜘蛛侠、蝎王、二代绿魔,最为知名的自然是我们电影的主角“爱德华·埃迪·布洛克”。毒液对于宿主有肉体和精神状态双重加强的功效,而其自身的道德边界并不十分强烈,当毒液共生体与宿主结合时,如果宿主是好人,可以让好人越战越勇,成为超级英雄,如果结合的是坏人,会使其变成超级反派。
  在漫画及电影《蜘蛛侠3》里均呈现了蜘蛛侠被毒液感染后,经常出现身体被控制“梦游”的情形,而彼时弱小正义感又爆棚的蜘蛛侠显然无法驾驭毒液,想办法甩开了毒液。紧接着工作不如意的埃迪·布洛克意外与毒液结合,怨天尤人的他性情大变、一身邪气,甚至成为蜘蛛侠的死敌。
  漫威电影宇宙如此浩瀚,随着猩红女巫、黑豹等越来越多的超英加入,似乎漫威中的正义感太多了些,他们舞盾弄箭,造甲吐丝,变大变小,但最终都站在正义的圆盘内,绝不会黑化。但毒液是例外,从骨子里透露着吃人的欲望,说不定哪天一不高兴就会把人的脑袋直接咬下来,一打起架也全然不管身边死多少,是一个喜欢屠杀的超级外星大坏蛋,这样的他也能成为超级英雄?
  这就要说到埃迪这个非常用心的人物设定, 电影《毒液》先从源头推翻了埃迪·布洛克“误入歧途”的起因,尽管工作、女朋友双双失去,但自己活得还是相当正能量,比蜘蛛侠还能唠叨,这也致使“毒液”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人性。埃迪·布洛克全程清醒,与共生体关系似伙伴,包括屡次告诫“毒液”只能杀坏人,这是行为准则底线。他的正义制约着毒液的疯狂,完美诠释了“共生”的含义,恰到好处。但是电影还是保留了“毒液”行为特性,譬如吃人(用较为隐晦的镜头与侧面语言),蜘蛛侠害怕干的那些事,他都干了。如果观众看腻了“蝙蝠侠坚决不沾血”的桥段,一看出奇制胜的《毒液》,新鲜感绝对极富冲击力!
  作为一坨高科技液体,能瞬间回复,能飞天爬楼,能瞬间将手变成杀人利器,他的战斗方式简直无所不用其极,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拿过来当武器用,并且能高速伸长的手可以瞬间拉动身体进行位移,以致整个打斗画面十分酷炫,尤其是他与“暴乱”对决两人两液相战的时候,静动结合的画面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十分具有暴力美学的概念。
  最让人动容的是埃迪和毒液的感情,他们时而在脑海中打闹、互骂,时而对同一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像朋友一样争执,而战斗时又切换自如,同仇敌忾。用《士兵突击》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不是朋友,又能是什么呢?决战中,埃迪不顾一切主动伸手与毒液融合几乎让观众老泪纵横。
  “我在我的星球上也是个失败者”——来到这里却遇到了你,这不是侵入,是被接纳!影片的立意也可以说是十分到位了,借助毒液这个强调“共生关系”的角色,表达了人类应该爱护自己的星球,不要一味贪婪索取,人类与其他动物、地球的生态系统也存在着“共生”关系,只有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长久生活的美好意愿。
  “反超级英雄”的别样魅力
  时至今日,反超级英雄也并没有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广泛认知如下:执行个体往往被阴谋论萦绕导致心态蜕变,不惧世俗的眼光、行为非主流、脱离常规,常常以作恶的方式去扬善,无视司法地帮助弱者,外界评论两极。这背后反映的是个人主义思想的张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衰微和大众对理想信念的质疑。似乎没有任何制度与法律能够约束反超级英雄,而做事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是其特征之一,但自始至终他们恪守内心,有至高的个人道德准绳悬挂于内心。
  类似毒液这样的反超级英雄,美国漫画已经创造了太多太多,而影视改编数量却很少。因独特的道德感设计而让他们的形象颇具对主流文化的挑衅韵味,直到超级英雄漫画自身进化成全球受欢迎的流行文化,人们对反超级英雄的关注才多了起来。类似《守望者》《死侍》一类的电影,才逐渐被大众市场认可。
  今天,笔者就带您一领“反超级英雄”的风采,探寻每位角色展现的不同风貌,感受他们角色的魅力。
  在漫威漫画里,死侍本就是满嘴跑火车、行事脱离常规的叛逆超级英雄,当然,赞其为超级英雄是对他的过誉,因为韦德·威尔逊绝对不会称自己为正义凛然的英雄,在还原度极高的电影里,他直接向钢力士拒绝了加入“X战警”的邀请。排斥主流、不走寻常路是死侍的人生信条,随波逐流、任性而为是生活态度,编剧早在设定之初,就给了死侍两大与众不同的“奇妙能力”:1.毒舌话多,爱胡说乃至颠倒黑白,其他英雄都对他敬而远之;2.经常打破第四面墙,与漫画读者、电影观众对话,死侍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身处二次元的角色,颇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他面目丑陋(因X武器计划),但活得阳光,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时刻让人感到“人至贱则无敌”。编剧也对他很包容,屡次让死侍搞出别人死活都搞不出来的大事情:死侍大战死侍、死侍屠杀漫威宇宙。充满天然暴力倾向的死侍不排斥杀人,在电影里他直接在X战警面前杀掉战败反派,让钢力士感到恶心。   但因为充满敢爱敢恨的真性情,死侍这个角色也分外讨人喜欢。别的英雄怎么高冷他就怎么低俗,别人害怕做什么他就使劲干什么,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变种人世界里的“良心”,是整个世界的镜子,照出了生而为“人/英雄”最接地气的一面。
  人称“罚叔”的惩罚者是以暴制暴的坚定执行者,也是影视化最早的反超级英雄。1989年,由杜夫·龙格尔主演的《惩罚者》让人眼前一亮,观众才反应过来:原来杀人的超级英雄也能是主角。
  其实在那个年代看来,这并不意外。与其说惩罚者是一位超级英雄,不如说是一位老派的杀手、雇佣兵、独行侠。某种程度上来看,西尔维斯特·史泰龙1986年主演的犯罪动作片《浴血擒魔》设定与惩罚者类似,片中史泰龙以个人戒律对付贼匪强盗,不惜杀人。而惩罚者要夸张许多,他化身炮火轰炸一切黑恶势力,声称“只要你有罪,就得死”。
  几部电影的动作风格也非常硬派,惩罚者没有超能力但被尼克·弗瑞称“十级特工”,擅长各种枪械武器,戰斗、格斗、射击、水下作业等样样精通,普通人类乃至一般超级反派都不是其对手。性格粗暴乖张做事又血腥,导致许多超级英雄不待见他,也无缘正式加入复仇者联盟等组织。
  惩罚者的个人经历其实非常悲剧,他原本身份是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直到自己的家人被黑道杀害之后化身惩罚者,多年来不管发生什么事件,惩罚之初心从未更改。惩罚者是典型的既定法律受害者,被塑造成一定程度的个人无政府主义者。
  “恶灵骑士”可谓漫威宇宙里身份来源最独特的超级英雄,他曾为救父亲与魔鬼墨菲斯托做交易从而得到可以控制地狱火的力量,以及让身负罪恶的人感受痛苦的审判之眼。只要一驾驶机车摩托全身便化作火焰缠身的骷髅骑士,熊熊烈火更是随即升绕在摩托全身,锁链四散飞舞,在深夜中执行来自地狱的复仇裁决。
  与黑马漫画著名角色“地狱男爵”一样,恶灵骑士运用的也是来自地狱的力量,但与地狱男爵一心向善不同的是,恶灵骑士更像是地狱诸王在人间的使者与刽子手,目的只有一个——收割堕落灵魂。他毫不在意世界上坏人重重涌现,这反而为他提供了饕餮盛宴。
  但在电影里,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恶灵骑士却是个极其矛盾的人,在第一部结尾,他为了避免其他人成为魔鬼的傀儡而继续持有恶灵骑士的身份。他身处黑暗却也逃避黑暗,对于犯了一点小错却需要被惩罚的人,他本人可能会怜悯,却不得已实施判决。
  漫画中,恶灵骑士也曾加入过午夜之子、新神奇四侠、圆环四侠、雷霆特工队等组织,但随后悉数退出。身份特别的他也许永远无法融入一个家庭般的团体,他将永远驾驶火焰机车穿破黑暗,以恐怖的力量补足那些被正义套上枷锁的超级英雄们无法下手的复仇。
  阿兰·摩尔创作的《守望者》被《时代周刊》誉为“冷峻的心理现实主义之作、图画小说史上的一块丰碑”,《滚石》不吝赞赏“举世无双”。无论在DC漫画迷抑或主流评论界看来,《守望者》都可谓超凡脱俗、脱离桎梏。
  它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反向思考一个问题:当观众看腻了超级英雄,应该看什么?超级反派?No,超级反派仅仅是超级英雄的补充面,当人们不再对超级英雄的源起、崛起、救世理念感兴趣,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骨子里不是超级英雄的超级英雄——anti-hero“反英雄”。《守望者》在各个维度都对传统的超级英雄概念革新了一遍,对传统超级英雄观念进行深度批判。
  “守望者”团体自身非常阴郁,在扎克·施奈德2009年执导的同名电影中,有大量曼哈顿博士将人“湮灭化”以及罗夏在监狱大搞屠杀的情景。《守望者》中的超级英雄设定,并不光明也并非高尚,甚至被政府驱使,直接帮助美国官方打赢了越南战争。宛若上帝之手的曼哈顿博士在战争中就像一枚大杀器,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在他的力量下都无法幸免。其后,所有蒙面英雄都被法律禁止,大多数“守望者”退役。
  这个世界到底需不需要超级英雄?《守望者》就这个话题进行贯穿始终地思考。它通过细腻地视角描绘每位超级英雄的精神状态,见微知著般剖析这个纷争、黑暗、堕落的世界。电影结尾,犹如罗夏这样坚持自我信念的人依然在挣扎,却形似蝼蚁一样无法阻止一个广袤的世界滚滚向前,有着血肉之躯的小人物成为了牺牲品,“守望者”们,让人如此难忘。
  当超级英雄本身就是正邪难辨的存在、是这个世界的镜面投影,个体的坚持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摘自《世界博览》2018年第23期)
其他文献
据星图数据,截至2015年11月11日24:00全网总销售额1229.4亿,产生包裹数6.8亿个!手机的销售额占全网总额7.5%,母婴海外购销售额占品类总额26.6%,冠军商家为天猫小米官方旗舰店。在全网电商中,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交易额912.17亿元,无线成交626.42亿元,无线占比68.67%。天猫在微博中公布自己的成绩单后,兴奋地表示“这是消费的力量,是新经济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
如果问一个普通人,改革开放40年来个人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衣食住行中消费和购买的货品拿来作比照。从“老三件”到“新三件”再到今天的“买全球”,消费领域的巨变无疑是人民生活巨变的生动映射。  40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0%。与此同
2020年12月13日是第7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3年前,侵华日军攻占南京,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一个愈挫愈勇的民族。抗日战争留给了中国人民撕心裂肺的悲伤和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30多万中国同胞被杀戮,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无数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侵略者将中华民族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别无退路,我们在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
(8期求医向导)3D打印技术近些年发展得如火如荼。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神奇的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  有人说,人类的未来,是一个万物皆可3D打印的世纪。手枪、汽车、房子……  而当蓬勃的生命体,也可被3D打印化腐朽为神奇,或是引导精准的视野,或是真的可以“再造脏器”。技术 健康的生命力,处处让人惊艳。  这样一种神奇的魔力,就让我们从接触让人们“”顶天立地“”的颈椎、胸椎、腰椎的改变开始吧。
轻点手机屏幕、抢红包、清空“购物车”、支付成功——刚刚过去的2018年“双11”,年逾六旬的王建平在儿子的指导下和年轻人一起加入了网上“血拼”的队伍。小到大米纸巾,大到按摩椅电视机,王建平购物车里的商品几乎涵盖了一家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现在买东西实在太方便了。”网购、海淘、e店、外卖……层出不穷的新鲜词汇不断刷新着王建平的购物理念和消费观念。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更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堂上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正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使自己从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学生原来
刚刚过去的2018年“双11”,65岁的孙庆芳(化名)在位于北京大兴宏福路的苏宁小店买了100斤冬储大白菜。这成了她的“剁手”清单中,最显眼的一笔。  自2018年4月这个家门口的新型社区便利店开业以来,孙庆芳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从没有网购过的她手机里装上了苏宁小店的App,有时不方便出门,家里需要的蔬果粮油直接就在线上下单。而在此之前,她只知“苏宁是个卖电器的”。  店长李盼山日常的重要工作
五年时间,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下降35.6%,其背后是一系列高代价甚至争议性的措施,包括政府对工业污染的大刀阔斧式治理。  国务院2013年9月出台的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
最近,“李某某涉嫌强奸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围观扑朔迷离案情的同时,该案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也引人深思:为什么酒吧这种地方,未成年人可以随意进入呢?  早在2007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明文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但现实中,明文禁令却沦为一纸空文。  “不要让我死”  “请先想象这么一个情节。  你在一个闷热而密不透风的壁橱里蹲着。你没办法思考,也没办法看见东西。你的腿不受控制地颤抖。你那亲密的
一  科幻影片《超时空接触》(Contact,1997年)里,喜欢摆弄无线电和望远镜的小女孩艾莉问父亲:“别的星球上有人居住吗?”父亲想了想,说:“宇宙这么大,只有地球上有人居住的话,也太浪费空间了。”这句妙语萦绕着艾莉一生。她成为天文学家后,依照一种“退一万步来说”的条件设定,得出如下推论:宇宙中具备文明条件的星体,至少有一百万个。艾莉监听到距地球27光年的织女星上的文明信息,她坐着飞行器穿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