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轻工兴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规模经济、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提高营销水平和拓展市场能力等方面对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竞争力产业结构创新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轻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分析,其结构性、技术性、素质性的矛盾依然存在,陕西省轻工业总体在全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也不明显。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努力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轻工兴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陕西省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缩短与东部沿海差距,迎头赶上的良好机遇。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个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为陕西省轻工业产品进入异地市场扫清了障碍。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已完成了应为发展本地经济而进行原始积累的任务。东部轻工业进一步发展,将受到成本和资源诸多限制。所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资本,必然要向西部转移。这成为陕西发展轻工业的一个大好机会。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陕西省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料资源丰富。陕西省具有发展轻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资源。农业资源中,以水果资源的优势十分突出,苹果、梨、枣、猕猴桃被称为陕西水果产品的“四大宝”。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肉类加工工业、罐头食品、乳品工业、裘皮及制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雄厚的科研实力。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林立,其中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都与轻工业与密切的关系,可以为陕西省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乳制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中草药加工业、轻工机械及其包装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陕西以农业人口为主,2004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必然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轻工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讲,低廉的劳动力必然会降低成本,使轻工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
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这种大开放战略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所谓“请进来”,就是结合陕西省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通过增量激活调整存量,最终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所谓“走出去”,就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不拘泥于区域狭隘的范围,利用本省资源,通过分析比较优势,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提升轻工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轻工业,发展“新轻工”。所谓“新轻工”就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的轻工行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升产品的档次,使其成为与环境协调性好的高附加值加工产业。
四、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经济
陕西省轻工企业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行业分布却相当广泛,共有22个行业144个门类,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是陕西省目前轻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通过这些行业的集中发展,将其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業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陕西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行业成长带来的经济效益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培养经济增长点,来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变化就是非国有制经济的飞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空间。陕西省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工业结构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缓慢,经济效率相对不足。形成了与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重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增加轻工行业中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使之适应提升竞争力水平的要求。
六、面向市场,提高营销水平和拓展市场能力
提升竞争力,要注重发挥轻工业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两大优势,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从陕西省轻工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的就是名牌,尤其是在“中国驰名商标”名单中陕西省轻工业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开展创建名牌的活动。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媒体要充分认识各自在创建名牌过程中角色,企业是创建名牌和生产名牌的主体,媒体是宣传名牌的主力,政府职能部门是保护名牌的后盾。紧紧抓住生产、宣传、保护这三个环节,提高陕西省轻工业产品的知名度,巩固本省市场,扩大在异地的市场份额。
另外,还要特别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市场销售额两个突出问题,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适应连锁经营、仓储式销售、商品配送中心以及专卖店等现代商品营销方式。
[关键词] 竞争力产业结构创新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轻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分析,其结构性、技术性、素质性的矛盾依然存在,陕西省轻工业总体在全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也不明显。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努力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轻工兴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陕西省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缩短与东部沿海差距,迎头赶上的良好机遇。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个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为陕西省轻工业产品进入异地市场扫清了障碍。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已完成了应为发展本地经济而进行原始积累的任务。东部轻工业进一步发展,将受到成本和资源诸多限制。所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资本,必然要向西部转移。这成为陕西发展轻工业的一个大好机会。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陕西省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料资源丰富。陕西省具有发展轻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资源。农业资源中,以水果资源的优势十分突出,苹果、梨、枣、猕猴桃被称为陕西水果产品的“四大宝”。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肉类加工工业、罐头食品、乳品工业、裘皮及制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雄厚的科研实力。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林立,其中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都与轻工业与密切的关系,可以为陕西省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乳制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中草药加工业、轻工机械及其包装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陕西以农业人口为主,2004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必然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轻工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讲,低廉的劳动力必然会降低成本,使轻工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
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这种大开放战略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所谓“请进来”,就是结合陕西省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通过增量激活调整存量,最终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所谓“走出去”,就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不拘泥于区域狭隘的范围,利用本省资源,通过分析比较优势,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提升轻工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轻工业,发展“新轻工”。所谓“新轻工”就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的轻工行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升产品的档次,使其成为与环境协调性好的高附加值加工产业。
四、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经济
陕西省轻工企业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行业分布却相当广泛,共有22个行业144个门类,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是陕西省目前轻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通过这些行业的集中发展,将其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業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陕西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行业成长带来的经济效益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培养经济增长点,来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变化就是非国有制经济的飞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空间。陕西省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工业结构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缓慢,经济效率相对不足。形成了与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重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增加轻工行业中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使之适应提升竞争力水平的要求。
六、面向市场,提高营销水平和拓展市场能力
提升竞争力,要注重发挥轻工业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两大优势,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从陕西省轻工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的就是名牌,尤其是在“中国驰名商标”名单中陕西省轻工业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开展创建名牌的活动。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媒体要充分认识各自在创建名牌过程中角色,企业是创建名牌和生产名牌的主体,媒体是宣传名牌的主力,政府职能部门是保护名牌的后盾。紧紧抓住生产、宣传、保护这三个环节,提高陕西省轻工业产品的知名度,巩固本省市场,扩大在异地的市场份额。
另外,还要特别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市场销售额两个突出问题,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适应连锁经营、仓储式销售、商品配送中心以及专卖店等现代商品营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