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宗族面临的理论冲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这一基层组织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近代社会,宗族遭到一系列冲击。在理论层面上,笔者考察了以严复、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宗族观,发现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经历了由笼统的批判到全面的批判再到集中政治批判的的历史发展轨迹。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它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①这样一具有完整功能的基本社会单位在当代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宗族组织在中国近代社会究竟面临什么冲击呢?笔者这里以严复、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考察中国近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族的认识,或许对于考察宗族问题有所启发。
   一、严复的宗族观
   严复在一九零四年翻译出版了英国人E. 甄克斯的《社会通诠》。甄克斯在这本书中, 用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 把历史描绘成从图腾社会向宗法社会、再向军国社会发展的过程。甄克斯认为,在军国社会里,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 人民是平等的; 而在宗法社会中, 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 并受到祖法的约束, 没有自由。
   甄克斯认为宗法社会是一个“统于所尊”②的社会。他比较了“天演极深、程度极高”的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区别,认为宗法社会是“以一族一家为幺匿者也”③的社会,即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属于某一家庭,一人的行为要对家庭负责,每一个家庭又属于某一族,每一家长要对所属的族负责,每一族又属于某一宗,每一族要对所属宗负责,层层相属,秩序井然。
   二、陈独秀的宗族观
   陈独秀于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比较了东西方民族的思想差异,在谈到中国宗族制度时,陈独秀认为东方民族的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以异焉;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至今亦无以异焉”④。 “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诗》曰:‘君之宗之。’《礼》日:‘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⑤宗法社会尊重家长和君主,注意等级划分,因而宗法社会的的道德即为“忠”和“孝”,这也是东方民族一贯的精神,“宗法社会尊家长,重阶级,故教孝;宗法社会之政治,郊庙典礼,国之大经,国家组织,一如家族,尊元首,重阶级,故教忠。忠孝者,宗法社会封建时代之道德,半开化东洋民族一贯之精神也。”
   三、毛泽东的宗族观
   革命者毛泽东在一九二七年三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认为宗族制度是支配中国男人的三大有系统的权力之一,毛泽东认为这四项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的绳索,“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在毛泽东的描述中,族长、祠款经管人都是无恶不作的,他们压迫同族子孙,侵吞祠款,用 “打屁股”、 “沉潭”、 “活埋”等手段维护统治,并极端敌视女子和穷人,穷人和女子不得进入祠堂吃酒。
   四、三人主张的异同
   综观严复、陈独秀和毛泽东的主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宗族是一种极大的社会权力中心。严复认为宗法社会是一个“统于所尊”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以一族一家为幺匿者也”,每个人都有所统属,有所负责的对象,因而社会秩序井然。在陈独秀看来,宗法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个人没有权利,只能听命于家长、族长。在毛泽东看来,族权是支配中国人的重要权力之一,它和政权、神权、夫权一起构成了全部封建宗法的制度和思想。
   他们的不同在于,严复从宗法制不利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切入点,指出宗法社会里,人们困于祖宗的遗训而不敢违背,视追求新潮的人为洪水猛兽。这样的社会机制导致社会腐败。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追求新文化,新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追求,表现在宗族观上,是为对宗族的三大批判:阻碍个人的独立自由,剥夺人的权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革命者的毛泽东,在紧张的革命斗争活动中,把矛头指向了宗族内部的斗争,认为宗族内部存在着族长和祠款经管人与普通族人的矛盾。族长和祠款经管人借用把持族权的机会大势敲诈勒索族人,侵吞宗族财富,并用 “打屁股”、 “沉潭”、 “活埋”等手段维护其统治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宗族面临的理论冲击,是随着社会形势而发生变化的,人们对于宗族的批判经历了由笼统的批判到全面的批判再到集中政治批判的的历史发展轨迹。
  
   注释:
   ①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05页。
   ②甄克斯著:《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第19页。
   ③甄克斯著:《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第19页。
   ④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⑤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作者简介:王琢玺(1988.9-),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其他文献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不禁思索:少年何以智?少年何以富?少年何以强?少年何以独立?少年何以进步?答案掷地有声,是教育,是教育,还是教育!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师德建设。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
从行政学产生的过程来看,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科学领域一度盛行行为主义.从行政学的角度看,行为主义研究是从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正在日益扩大, 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发展, 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和我国特有的产业结构和国情紧密联系的,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和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当前我国收入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20 世纪90 年代初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农牧中职生的需求在急剧增长,农牧中职学校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到了学生还没毕业就有企业到校订要的可喜局面,在这大好的形势下,如何使毕业生到企业后能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摸索出一套稳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一、以市场为导向,练好内功   现代的农牧业生
一、正式契约与关系型契约rn科斯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实现“用一种契约取代一系列的契约”、“用长期契约取代短期契约”①.Cheung进一步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治理维度的扩展rn贝克(M.C.Becker)的研究注意到,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治理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治理理论仍然存在着残缺性.所谓治理残缺性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