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前言
众多省份持续不散的阴霾迷雾,使国人深刻认识到PM2.5的威力。工业文明飞速发展。日益脆弱的生态现状却在鲜明地昭显这种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后续乏力。
所以,当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首次由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拓展,中国经济第一梯队成员、“五万亿”俱乐部会员山东。在居高不下的发展速度和体量庞大的经济总量面前。忧喜参半。反思得失。
2013年初山东省两会之上,比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经济增速高达9.8%、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三更吸引眼球的,是“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
持久、健康,作为一种永续发展的理念。支撑起未来山东在更高层面上的美丽发展、和谐发展。
优等生的答卷
“坐着解决困难,困难越解决越多。”
面对人口多、底子薄,转型压力大、财力负担重的特殊省情,传统农业大省山东始终坚持以发展求未来。所幸,山东的发展之轮转得飞快。
2012年,9.8%的GDP增速,带领山东继广东、江苏而起,牢牢占据中国区域经济第三把交椅的位次。山东经济总量首次摸高5万亿,占全国十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第一产业增加值428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73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5.8亿元,增长9.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51.4%,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0.0%,不降反升,提高1.7个百分点。5年间,山东经济总量实现了从3万亿到4万亿再到5万亿的跨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毋庸置疑。
深入分析,工业依然是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海尔、海信、重汽、重工、浪潮、青岛港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素质、效益在增长;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2011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10户,过1000亿元的8户,5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全国第二。最近发布的“2012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山东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苏。
不仅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总量全国领先。
连续五年“跨越发展”战略之下,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旅游观光、运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40%,多年的“短腿”在接长,发展势头强劲,显示出后续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机会。
5年间,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延续此前五年连续增产的势头,实现“十连增”。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02.3亿斤,农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可撼动。
5年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从不足2000亿到3000亿再到4000亿的跨越,年均增长20%多。
5年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
5年间,山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山东特色环境指标和生态理念实现了保护与防治同步,节能减排换来碧水蓝天,生态建设领先全国。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郭训成在多个场合,评论山东交出的这份“答卷”:在这么庞大的经济体量上,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山东能够保持增速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实现了经济总体的企稳回升,“实属不易”。
但郭训成同时提醒,面对成绩,特别要思考解决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问题。
“五万亿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山东到了一个依靠创新、加快转型、深入开放、机制转换的新阶段。要去谋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阶段发展的良性循环。要从以往习惯的高速增长慢慢调整,去化解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也冷静提及山东内涵式增长方面的缺憾:“人口众多摊薄人均水平。粗放发展的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型,结构调整远未完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人均收入离人均小康生活还有相当差距。”
环境的拷问
这个冬天,空气中历久不散的阴霾,给发展的成绩笼罩上一层灰色的面纱。站在“5万亿”的崭新平台上,山东思考的是有关“美丽”的问题。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曾经提及,一大堆专业术语、数据指标的“环保目标”,不易理解、无法监督,生态山东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应该变得能看见、能摸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就是山东特色的环保目标。
当前的山东,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矛盾异常突出。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以生态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倒逼调整、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两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方式,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曾经说过:“作为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偏重的山东,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谈何容易!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就把节能减排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什么叫‘约束性指标’?借用省长的话说,就是完不成任务摘乌纱帽的指标。”山东各级政府把自己的政绩与节能减排拴在一起,市长、县长、乡镇长提着乌纱帽搞环保,力度可谓够大。
除了不折不扣严格落实责任制,山东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创造了流域治理新模式,“治、用、保”综合施治。
“治”就是污染治理,制定比其他省都严格得多的山东地方标准,取消造纸等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用”就是循环利用,建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在全省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保”就是生态保护,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大规模退耕还湿。 事实上,自山东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以来,十年间山乡风貌巨变。山东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2010年和2011年,山东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内最具环境竞争力省份。
“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为2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消减率为19.4%和23.2%,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目标的130%和116%。全省水环境质量保持持续改善态势,省控59条重点河流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5毫克/升和1.8毫克/升,比2011年分别下降8%和21%。生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
转型的力量
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是更为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变。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
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峰表示,生态建设既是生存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过去,我们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现在,我们是通过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思想意识领域的深刻变革,“治、用、保”三管齐下的生态策略,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兼得的发展目标,为山东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型成功奠定保障,并在某些行业领域取得鲜明实效。与节能减排相对应的是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2003年6月1日,山东首先从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入手,在全国率先发布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当时,国家对造纸行业COD排放标准是450mg/l,山东的行业标准为420mg/l,2007年提高到300mg/l。2009年,国家标准提高到200mg/l,一年后山东标准提高到100mg/l。谢峰告诉记者:“2013年山东的标准将达到50-60mg/l,更加严厉。”
“但山东造纸产业的产值和质量却逆行业标准,大幅攀升。”十年间,行业经营者从500多家萎缩到15家左右,年产量却从2002年的600万吨发展到2012年破2000万吨。山东纸业占全国造纸的比重高达30%以上,全国造纸前十名企业,山东企业占据5席,且位次靠前。
他说:“如果不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晨鸣纸业、华泰纸业不会争相成为世界上单机新闻纸产量第一的行业龙头;如果没有我们对行业标准近乎苛刻的设定和监控,就不会有今天山东人民青山绿水式的幸福生活,更不会有泉林纸业草浆造纸这种革命性技术的研发成功!”
“‘十一五’期间我们主要解决了水环境的问题,下个五年规划主攻大气。”谢峰表示:“虽然解决大气的问题难度远远大于治水,但是所幸,用生态的理念去生产、生活,正在成为环保人之外更广大群体的自觉,金山银山、绿水蓝天兼得就不再是梦。”
众多省份持续不散的阴霾迷雾,使国人深刻认识到PM2.5的威力。工业文明飞速发展。日益脆弱的生态现状却在鲜明地昭显这种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后续乏力。
所以,当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首次由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拓展,中国经济第一梯队成员、“五万亿”俱乐部会员山东。在居高不下的发展速度和体量庞大的经济总量面前。忧喜参半。反思得失。
2013年初山东省两会之上,比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经济增速高达9.8%、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三更吸引眼球的,是“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
持久、健康,作为一种永续发展的理念。支撑起未来山东在更高层面上的美丽发展、和谐发展。
优等生的答卷
“坐着解决困难,困难越解决越多。”
面对人口多、底子薄,转型压力大、财力负担重的特殊省情,传统农业大省山东始终坚持以发展求未来。所幸,山东的发展之轮转得飞快。
2012年,9.8%的GDP增速,带领山东继广东、江苏而起,牢牢占据中国区域经济第三把交椅的位次。山东经济总量首次摸高5万亿,占全国十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第一产业增加值428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73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5.8亿元,增长9.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51.4%,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0.0%,不降反升,提高1.7个百分点。5年间,山东经济总量实现了从3万亿到4万亿再到5万亿的跨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毋庸置疑。
深入分析,工业依然是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海尔、海信、重汽、重工、浪潮、青岛港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素质、效益在增长;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2011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10户,过1000亿元的8户,5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全国第二。最近发布的“2012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山东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苏。
不仅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总量全国领先。
连续五年“跨越发展”战略之下,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旅游观光、运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40%,多年的“短腿”在接长,发展势头强劲,显示出后续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机会。
5年间,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延续此前五年连续增产的势头,实现“十连增”。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02.3亿斤,农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可撼动。
5年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从不足2000亿到3000亿再到4000亿的跨越,年均增长20%多。
5年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
5年间,山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山东特色环境指标和生态理念实现了保护与防治同步,节能减排换来碧水蓝天,生态建设领先全国。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郭训成在多个场合,评论山东交出的这份“答卷”:在这么庞大的经济体量上,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山东能够保持增速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实现了经济总体的企稳回升,“实属不易”。
但郭训成同时提醒,面对成绩,特别要思考解决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问题。
“五万亿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山东到了一个依靠创新、加快转型、深入开放、机制转换的新阶段。要去谋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阶段发展的良性循环。要从以往习惯的高速增长慢慢调整,去化解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也冷静提及山东内涵式增长方面的缺憾:“人口众多摊薄人均水平。粗放发展的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型,结构调整远未完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人均收入离人均小康生活还有相当差距。”
环境的拷问
这个冬天,空气中历久不散的阴霾,给发展的成绩笼罩上一层灰色的面纱。站在“5万亿”的崭新平台上,山东思考的是有关“美丽”的问题。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曾经提及,一大堆专业术语、数据指标的“环保目标”,不易理解、无法监督,生态山东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应该变得能看见、能摸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就是山东特色的环保目标。
当前的山东,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矛盾异常突出。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以生态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倒逼调整、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两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方式,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曾经说过:“作为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偏重的山东,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谈何容易!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就把节能减排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什么叫‘约束性指标’?借用省长的话说,就是完不成任务摘乌纱帽的指标。”山东各级政府把自己的政绩与节能减排拴在一起,市长、县长、乡镇长提着乌纱帽搞环保,力度可谓够大。
除了不折不扣严格落实责任制,山东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创造了流域治理新模式,“治、用、保”综合施治。
“治”就是污染治理,制定比其他省都严格得多的山东地方标准,取消造纸等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用”就是循环利用,建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在全省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保”就是生态保护,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大规模退耕还湿。 事实上,自山东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以来,十年间山乡风貌巨变。山东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2010年和2011年,山东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内最具环境竞争力省份。
“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为2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消减率为19.4%和23.2%,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目标的130%和116%。全省水环境质量保持持续改善态势,省控59条重点河流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5毫克/升和1.8毫克/升,比2011年分别下降8%和21%。生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
转型的力量
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是更为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变。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
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峰表示,生态建设既是生存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过去,我们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现在,我们是通过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思想意识领域的深刻变革,“治、用、保”三管齐下的生态策略,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兼得的发展目标,为山东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型成功奠定保障,并在某些行业领域取得鲜明实效。与节能减排相对应的是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2003年6月1日,山东首先从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入手,在全国率先发布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当时,国家对造纸行业COD排放标准是450mg/l,山东的行业标准为420mg/l,2007年提高到300mg/l。2009年,国家标准提高到200mg/l,一年后山东标准提高到100mg/l。谢峰告诉记者:“2013年山东的标准将达到50-60mg/l,更加严厉。”
“但山东造纸产业的产值和质量却逆行业标准,大幅攀升。”十年间,行业经营者从500多家萎缩到15家左右,年产量却从2002年的600万吨发展到2012年破2000万吨。山东纸业占全国造纸的比重高达30%以上,全国造纸前十名企业,山东企业占据5席,且位次靠前。
他说:“如果不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晨鸣纸业、华泰纸业不会争相成为世界上单机新闻纸产量第一的行业龙头;如果没有我们对行业标准近乎苛刻的设定和监控,就不会有今天山东人民青山绿水式的幸福生活,更不会有泉林纸业草浆造纸这种革命性技术的研发成功!”
“‘十一五’期间我们主要解决了水环境的问题,下个五年规划主攻大气。”谢峰表示:“虽然解决大气的问题难度远远大于治水,但是所幸,用生态的理念去生产、生活,正在成为环保人之外更广大群体的自觉,金山银山、绿水蓝天兼得就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