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五次学仕机遇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x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传》有萧统、晋书、宋史三个版本,仔细核对,没找到“学仕”字样,但对其为官经历,都略有记述。学仕的说法,在他《饮酒》诗里,是有明确言及的:“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学仕”是陶渊明的谦虚说法。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时,才勉强学着去当官,很显然,如果不是饿肚子,他事先就没这个打算。
  探讨陶渊明出世入仕前因后果,还得从他祖上说起。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寒门出身的曾祖父陶侃,靠个人努力,身居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因家大业大引起的家族纷争,逐渐消弱了门族实力。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仅当过地市级行政长官,且为时都不长,尤其是父亲早年离世,给陶渊明留下的是一个“家无仆妾,藜菽不给”的局面。
  靠个人勤俭,成家生子过艰辛日子。29岁时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了,生活的煎熬,和祖辈业绩比起来,他实在受不了,于是,才想到到官场去学试一把。
  初入仕是在江州当最低级别的祭酒,养在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说白了就是机关勤杂人员。干了一段时间,陶渊明觉得不是想象的那样,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尤其是官场的气息,他受不了,因“不堪吏职”,就“稍日自解归”了。干了多长时间,不详,只能从“稍日”里自我思忖。
  其后,有人邀他去州里当秘书(主簿),想了想,脑筋没转过来弯儿,没去。
  身子离了官场,可心思一直没离开,七年后,又重温旧梦,到荆州府去履职了。可是,刚一年多,天不遂人愿,因家母去世,需回家守孝三年,虽非自动离职,毕竟身不在位,按现在说法叫挂靠了一边,你在那儿等着吧,守孝期满再说。
  守孝毕的当年六月,觉得做官还不错,又卷土重来了。这时已改朝换代,在新主子刘裕军中当参军,也就是文职职员类小官,这次干到次年3月,不知什么缘由,又不给人家干了。
  歇了几个月后,通过本家族亲长辈介绍,去彭泽县当县长。上面检查组来人(督邮)检查工作,因耍的派头太大,他看不惯这一套,于是,择路离去:去你妈妈的,拜拜了,官场。
  从陶渊明进出官场经历来看,他是矛盾的。既想解除家里困窘,也想一展宏图,给社会做些事情,还想以祖辈为榜样,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可是,在那个乱局之中,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对他那样看不惯人家脸色的清高品性来讲,也只有“归去来兮”,这才是他的人生归宿,也是给来者常常念叨的充分理由。
  综观陶渊明的几次为官,算下来不过几年时间,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情,倒影响到后来一千多年为官者的世界观。
其他文献
在小村 弟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  从十四岁起 他就开始用火车  丈量大地 正月十五一过  便急匆匆地踏上征途  下广东 过江苏 上山西 进新疆  挤过闷罐 也躺过卧铺  和伙伴们在地下几十米深的煤窑里  等待过救援  在一百多米高的外架上  给姑娘打电话 伸手摘星星  桃花汛时总被乡愁撕咬得辗转反侧  听到乡音时 总要抬头四面找寻  当然 我说的这是多年以前的弟弟  如今 他在南方已是风生水起  连
期刊
温暖的旷野上,草木  与庄稼不谋而合地肆无忌惮地绿  飞鸟的翅膀,将天空的高度  一升再升,直至到我们的目光之外  而我,一个流浪在  城市里的乡下人,像是  一株被移植的庄稼  多少年了,依旧水土不服  病了累了的时候  我就用思念的药,医治  此时,我会情不自禁地  想起乡下旷野上的野花  这令人意乱情迷的家伙  悄无声息地绽放  也悄无声息地占据了  我的整颗心。花香飘过的  时候,我的心彻
期刊
夜色涂黑目光。星光  是无数条漏网的小鱼  鳞片闪着银色的光  我醒着,舍不得睡去  我害怕一闭眼  故乡就会离我而去  那就数星星吧  多么美好,多么童话  寂静的夜里  被故乡溺爱着
期刊
皎月,洗净目光  注视夜幕下的村庄  唐诗中长短句的犬吠声  平平仄仄着乡下夜晚的韵律  再华丽的辞藻,也会  被淹没在朦胧的诗意里  属于乡下的虫鸣  被夜晚的手,弹奏出  乡土味儿的韵味,夜晚  一深再深,像一口  深不见底的黑井  掉下去的虫鸣,激活  他敏感的神经,睡不着的  心事,被一一泄露  窗户里亮着的灯光  是游子心中最温暖的火炉  茫茫天涯,惟有此处才是  储存温暖的港湾  你作
期刊
赞美你,我只用  这些长长短短的诗句  歌唱你,我只用  这些平平仄仄的韵律  多么细小的生活片段  多么惬意的时光。在乡下  我只聆听一只公鸡的鸣叫  以及一群鸭“呱呱呱”地对话  我只关心降雨与庄稼的收成关系  我只看蓝天与白云玩的藏猫猫的游戏  在乡下,我让一缕炊烟  都进入一首诗歌,附庸风雅  指点韵律。我很小,祖国  很大,而故乡就装在我的心里
期刊
1  我没读过《荆棘鸟》,但能够揣想得到,那应是一章不会使人快乐的文字。就像读“交交黄鸟,止于棘”,这是《诗经》里的句子,黄鸟之所以啼得凄苦,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故事发生。枣树倒是常有,我家院子里就有几棵。其中一棵稍显壮实,刚栽下的次年就结下厚厚的枣子。于是家人就特别关爱那棵枣树,时不时地给它施肥,喷一些类似于催生剂的药……后来那棵枣树就很是不妙,逐渐地开始变异,不再像一棵枣树,倒更像是一棵枝繁叶
期刊
初中学历史,高中也学历史,上高校时,我学的经济专业不学历史了,但对历史还是念念不忘。现在人过半百,又时常翻起历史书来了。  读了很多史书,几乎是毫无见解的时间、人物、事件堆砌史书全部页面。唯独翻开吕思勉的这部《中国通史》,标新立异的布局,才有让人耳目一新感觉。  作者用洋洋洒洒四十二万言,上下两卷本的《中国通史》,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的历史,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当意犹未尽阅读完这部煌煌
期刊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很是在意地看了看“猗嗟”这个词的注解,标准解释为赞叹声:哎哟(这人长得太好看了)。可还是觉得差了那么点儿意思,在我的印象里,赞叹声干嘛要平白无故就给配上一个“犬”字旁?比如同样是感叹句的“嗟呼”,就颇有声情并茂的
期刊
刘震云每有新作面世,在阅读界都会掀起一个波澜,也会引起我这普通读者的持续关注和阅读。  读完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想对刘震云这样的邻居大哥谝几句。  读刘震云的书,与其说读,倒不如说“听”更恰切。因为,面前摊开他的书,只觉得他坐在面前,慢腔细语地给我说起了瞎话(俺河南把讲故事叫“说瞎话”)。  听完瞎话,自然有感而发。他总是以轻松、幽默、诙谐的笔触,去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读者获得心理愉悦的同时,
期刊
南丁先生与我莫逆之交。于工作先生是《小小说选刊》顾问,长期担任多种小小说奖项的评委,是中国当代小小说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多次参与全国小小说的研讨活动的指导。论私交有师生之谊,28年来,诸多教诲,令我受益甚多。惊闻南丁先先仙世,惊愕之下,悲从中来,泪洒衣襟.  南丁本名何南丁。生于1931年,安徽蚌埠人。著有短篇小说集《检验工叶英》、《在海上》、《被告》及中短篇小说集《尾巴》等。曾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