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的故乡情结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n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每有新作面世,在阅读界都会掀起一个波澜,也会引起我这普通读者的持续关注和阅读。
  读完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想对刘震云这样的邻居大哥谝几句。
  读刘震云的书,与其说读,倒不如说“听”更恰切。因为,面前摊开他的书,只觉得他坐在面前,慢腔细语地给我说起了瞎话(俺河南把讲故事叫“说瞎话”)。
  听完瞎话,自然有感而发。他总是以轻松、幽默、诙谐的笔触,去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读者获得心理愉悦的同时,又从轻松、幽默、诙谐里体会到社会的沉重和生活的艰辛。这是他的妙笔,也是读者热衷于他作品的重要理由之一。
  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参军,故乡的少年岁月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人生观成熟,则是在走出河南以后,也就是该“洋起来”的时候。
  出门在外多年,河南乡土标签依然是他的招牌。作品、篇名上有河南印记的就不用说了,那肯定是用河南话写河南的人和事。而以中性词为书名的《手机》,以及明显具有都市色彩的《官场》《官人》和《单位》,也都一无例外充斥着河南元素。像那篇《官人》,背景是某部委的下属局,其人物的办事儿弄法,越看越像河南人;还有那部《手机》,河南人到了人家山西地界,依然少不了拽几句河南话。
  他坦言,小说有三分之一与故乡有关,除素材和背景外,主要是情感的触发。感情因素,铸成了他对故乡挥之不去的历史凝望。回望苍茫大地,既有心灵的疲惫、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际的茫然和累累创伤,又有被忽略的情感、眼泪、痛楚、梦幻。千百年的沧桑,岁月的风云变化,都不折不扣砸在了那块贫瘠、多灾多难黄土地上的人们。这一股脑儿的回眸,在作品中构筑了对故乡景象的徐徐体现,再用笔触反哺给“我故乡的人们”。以村庄为写作农村的基本背景,勾画家乡,勾画乡邻,甚至写就生活中的人,现实中的事儿。刘跃进就是他的表哥,而《故乡天下黄花》写作对象是“此书献给我的外祖母”,读书感触,与他所言极其一致。
  姥姥是刘震云故乡情结绕不开的一个情感高地,甚至是他心中永远的丰碑。姥姥对刘震云的作家生涯至关重要,从姥姥“不敢直腰,一直腰就再也弯不下去了”的言传身教,他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遗产;从“姥姥碗底的豆糁”,他萦记着骨肉亲情的一往情深。
  作品如此,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又一贯地表现出河南人的“邋遢”、不修边幅和语出惊人。中式光板棉袄,或一袭便服单衣,河南形象活灵活现。说起话来慢腔细语,时不时地给你弄个乐不自禁,被外人说成是刘震云式幽默。其实俺河南人都是这劲儿,只不过,他以河南人身份,代表河南人的整体幽默而已。
  河南是一片忍辱负重的土地,自然灾害、战争、杀戮、还有文明社会的运动,千百年来煎熬和考验着这里的人们。生于俱来具有不畏艰险品行的父老乡亲,用汗水滋润着黄土地上的庄稼,庄稼又养育着生生不息的来者。身为河南人,刘震云深解个中滋味,所以在他作品中,故土情结无处不在。
  多年来,刘震云在京发展得根深叶茂,他这颗在京畿土地上长成的参天大树,和其他从河南走出来的作家一样,不管混到哪里,咋也脱不掉大平原赋予的那股土腥味儿。故乡的烙印和秉性,永携在身。从河南根基里,汲取着中原大地的养料,开着具有中原馨香的故乡花朵,结着黄河两岸汹涌丰硕的精神之果,以此来润泽人们的精神世界。
  他忘不了故乡,故乡也时刻没有淡忘他,这就是被河南人时常念叨的刘震云和他的作品。
其他文献
只因为合了父亲宁折不弯的  秉性 几十年间 成为  无话不说的老伙计  你们的秘密在小村四野的  庄稼地里慢慢发芽  开出一疆域芬芳四溢的野花  结出的果实 羡煞  四里八村多少种粮好手  总是相信地里有黄金  汗水能改变命运  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陪伴锄头  在土地上摸爬滚打  在山水间潜心经营  零九年冬 远去之时  也选择躺在庄稼地中间  以图完成未竟的大业  如今那蹭光发亮的锄头  已长成我
期刊
换一个角度来说  灌木 无疑就是  另一种方式活着的我们  阳光照在身上 便是春天来临  亲人的面容 相濡以沫的情节  雪花辽阔的覆盖  往往显露出孤傲  而不屑于应和的性格  在大山深处的土地上  当留守与空巢成为常态  坚守住脚下的土地  无疑 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挚爱  流云无语 草木无言  众多的兄弟姐妹在天光云影下挺直身子  安静地反刍生活
期刊
在小村 弟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  从十四岁起 他就开始用火车  丈量大地 正月十五一过  便急匆匆地踏上征途  下广东 过江苏 上山西 进新疆  挤过闷罐 也躺过卧铺  和伙伴们在地下几十米深的煤窑里  等待过救援  在一百多米高的外架上  给姑娘打电话 伸手摘星星  桃花汛时总被乡愁撕咬得辗转反侧  听到乡音时 总要抬头四面找寻  当然 我说的这是多年以前的弟弟  如今 他在南方已是风生水起  连
期刊
温暖的旷野上,草木  与庄稼不谋而合地肆无忌惮地绿  飞鸟的翅膀,将天空的高度  一升再升,直至到我们的目光之外  而我,一个流浪在  城市里的乡下人,像是  一株被移植的庄稼  多少年了,依旧水土不服  病了累了的时候  我就用思念的药,医治  此时,我会情不自禁地  想起乡下旷野上的野花  这令人意乱情迷的家伙  悄无声息地绽放  也悄无声息地占据了  我的整颗心。花香飘过的  时候,我的心彻
期刊
夜色涂黑目光。星光  是无数条漏网的小鱼  鳞片闪着银色的光  我醒着,舍不得睡去  我害怕一闭眼  故乡就会离我而去  那就数星星吧  多么美好,多么童话  寂静的夜里  被故乡溺爱着
期刊
皎月,洗净目光  注视夜幕下的村庄  唐诗中长短句的犬吠声  平平仄仄着乡下夜晚的韵律  再华丽的辞藻,也会  被淹没在朦胧的诗意里  属于乡下的虫鸣  被夜晚的手,弹奏出  乡土味儿的韵味,夜晚  一深再深,像一口  深不见底的黑井  掉下去的虫鸣,激活  他敏感的神经,睡不着的  心事,被一一泄露  窗户里亮着的灯光  是游子心中最温暖的火炉  茫茫天涯,惟有此处才是  储存温暖的港湾  你作
期刊
赞美你,我只用  这些长长短短的诗句  歌唱你,我只用  这些平平仄仄的韵律  多么细小的生活片段  多么惬意的时光。在乡下  我只聆听一只公鸡的鸣叫  以及一群鸭“呱呱呱”地对话  我只关心降雨与庄稼的收成关系  我只看蓝天与白云玩的藏猫猫的游戏  在乡下,我让一缕炊烟  都进入一首诗歌,附庸风雅  指点韵律。我很小,祖国  很大,而故乡就装在我的心里
期刊
1  我没读过《荆棘鸟》,但能够揣想得到,那应是一章不会使人快乐的文字。就像读“交交黄鸟,止于棘”,这是《诗经》里的句子,黄鸟之所以啼得凄苦,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故事发生。枣树倒是常有,我家院子里就有几棵。其中一棵稍显壮实,刚栽下的次年就结下厚厚的枣子。于是家人就特别关爱那棵枣树,时不时地给它施肥,喷一些类似于催生剂的药……后来那棵枣树就很是不妙,逐渐地开始变异,不再像一棵枣树,倒更像是一棵枝繁叶
期刊
初中学历史,高中也学历史,上高校时,我学的经济专业不学历史了,但对历史还是念念不忘。现在人过半百,又时常翻起历史书来了。  读了很多史书,几乎是毫无见解的时间、人物、事件堆砌史书全部页面。唯独翻开吕思勉的这部《中国通史》,标新立异的布局,才有让人耳目一新感觉。  作者用洋洋洒洒四十二万言,上下两卷本的《中国通史》,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的历史,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当意犹未尽阅读完这部煌煌
期刊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很是在意地看了看“猗嗟”这个词的注解,标准解释为赞叹声:哎哟(这人长得太好看了)。可还是觉得差了那么点儿意思,在我的印象里,赞叹声干嘛要平白无故就给配上一个“犬”字旁?比如同样是感叹句的“嗟呼”,就颇有声情并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