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掌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越来越重要。现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程教材,在编写上充分体现了注重人的发展、合作、探究的理念,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搭建了平台。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我在这里结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本应是教学的依据,但由于受时空、地域、编者以及主客观上原因的制约,课本也会有许多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依据,注意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引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材料,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时教师恰当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常常会使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抽象的变具体了、远的变近了、难的变易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更加生动有趣了。这些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等等。教师要充分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时,不要囿于课堂,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里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千方百计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开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加学生的手脑活动频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数学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占有知识所付出的代价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学得很累,有的人学得很轻松。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时,学习可能是一种享受;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违背时,学习可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教学面临的另一种挑战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生活常识或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过来,如果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和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学生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比如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研究与实践证明,创设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关键。
三、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加深理解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用新的理念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老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协商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发展而非塑造他们。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各类题型,给予学生以“指导”、“建议”,给学生留有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例如,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能由实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抽象出实物的形状,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四、利用数学本身特征,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本身存在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量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或用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观察能否组成平角,然后提出: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你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从理论上给予证明?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等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就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激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举出一些三角形实物的例子,当学生举出不少实例并认为自己对三角形巳经认识时,要求学生回答: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或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定义法:(1)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由三条线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针对这些问题,若设法引起争论,让学生自动参与概念教学活动的探讨中,从而主动探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可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结论,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以提高概括力为基础,以数学思想方法训练为主线,以培养逻辑思维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将数学教学与思想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的始终,这样,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本应是教学的依据,但由于受时空、地域、编者以及主客观上原因的制约,课本也会有许多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依据,注意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引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材料,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时教师恰当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常常会使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抽象的变具体了、远的变近了、难的变易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更加生动有趣了。这些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等等。教师要充分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时,不要囿于课堂,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里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千方百计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开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加学生的手脑活动频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数学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占有知识所付出的代价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学得很累,有的人学得很轻松。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时,学习可能是一种享受;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违背时,学习可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教学面临的另一种挑战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生活常识或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过来,如果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和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学生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比如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研究与实践证明,创设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关键。
三、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加深理解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用新的理念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老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协商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发展而非塑造他们。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各类题型,给予学生以“指导”、“建议”,给学生留有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例如,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能由实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抽象出实物的形状,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四、利用数学本身特征,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本身存在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量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或用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观察能否组成平角,然后提出: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你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从理论上给予证明?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等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就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激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举出一些三角形实物的例子,当学生举出不少实例并认为自己对三角形巳经认识时,要求学生回答: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或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定义法:(1)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由三条线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针对这些问题,若设法引起争论,让学生自动参与概念教学活动的探讨中,从而主动探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可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结论,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以提高概括力为基础,以数学思想方法训练为主线,以培养逻辑思维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将数学教学与思想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的始终,这样,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