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中如何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学校的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实际上体现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生存的方式。如果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他们对学习了无兴趣,没有激情的投入,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有独特个性的人呢?美术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主要任务,在美术课中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重视感知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智力的发展源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只有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认知、形成理解。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更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的方式和基础。只有在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他们的独创、个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在上欣赏课时,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找出课内或课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或艺术家的故事。小组预习时,要求学生选出课本上组内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幅作品或一个艺术家,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查阅详细资料,如作品背景、画面、对作品的理解、艺术家的生平、轶事等等,鼓励学生询问父母、长辈,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加以交流。这样的感知阶段,让学生在多看、多听、多比较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对真实的生活、对艺术家的创作精神、艺术风格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说感受不同才能产生有个性的发现与创造。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
  
  我们常常以为能力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构建起来的。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筑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这一点在新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新教材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吃“现成饭”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每一项活动必须经过思考、分小组讨论、实践考察、教师点拨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组织、总结的作用。学生是课堂上的活跃分子,而且经过思考、讨论、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能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这样学生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主动地建构的。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必须尽量使环境更丰富、更具有选择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三、把自主学习、想象、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
  
  过去我在培训期间,其中就有一位老师提出把自主学习、想象、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是不是课堂上老师讲的越少,这个观点就越能体现呢?这个答案到培训的最后两天我才明白过来。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就需要把教学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创设一个接纳的、鼓励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上下功夫,还要给学生留有必须的感觉、感悟的时间和空间。
  
  四、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当代中学生协作互助的精神
  
  这是新课堂改革对学生所做的新要求,也正迎合了新一代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需要,如果实施得当、成功,将弥补他们性格上极大的不足。可根据课堂需要,安排学生分组,或同桌两人或前后四人,或一排八人,有时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
  通过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也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在各科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后进生是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最头痛的问题,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健康成长,左右着班级正确的发展方向。  本人通过几年的班主任经历总结出了所谓的“后进生”特点:(1)不能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和班级规章制度。(2)课上经常说话、做小动作,自己不想学习也不让他人学习,影响老师上课和其他同学听课。(3)课间大声喧哗跑闹,午休、晚睡影响同学休息。(4)作业不做,学习成绩差。(5)班上除了几个“哥们”之
期刊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自主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适应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原则。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这一模式,现将在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下。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基本流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更新变化最多最快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教学过
期刊
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性教育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主题。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
期刊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期刊
古诗文是灿烂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
期刊
数学是一门科学。“如果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探索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别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要进行教育的改革,要靠社会的重视,更要靠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现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做创新型教师     有这样一道排列组合的题目:某校准备参加2009
期刊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数学课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现将不成熟的教育模式介绍给大家,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兴趣是使学生积极阅读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1、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适时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中的最高表现,它要求重新组合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至少是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当前,在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产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代教育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    一、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启动创造性思维动力    把微笑、期望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