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学校的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实际上体现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生存的方式。如果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他们对学习了无兴趣,没有激情的投入,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有独特个性的人呢?美术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主要任务,在美术课中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重视感知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智力的发展源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只有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认知、形成理解。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更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的方式和基础。只有在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他们的独创、个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在上欣赏课时,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找出课内或课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或艺术家的故事。小组预习时,要求学生选出课本上组内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幅作品或一个艺术家,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查阅详细资料,如作品背景、画面、对作品的理解、艺术家的生平、轶事等等,鼓励学生询问父母、长辈,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加以交流。这样的感知阶段,让学生在多看、多听、多比较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对真实的生活、对艺术家的创作精神、艺术风格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说感受不同才能产生有个性的发现与创造。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
我们常常以为能力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构建起来的。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筑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这一点在新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新教材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吃“现成饭”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每一项活动必须经过思考、分小组讨论、实践考察、教师点拨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组织、总结的作用。学生是课堂上的活跃分子,而且经过思考、讨论、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能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这样学生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主动地建构的。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必须尽量使环境更丰富、更具有选择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三、把自主学习、想象、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
过去我在培训期间,其中就有一位老师提出把自主学习、想象、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是不是课堂上老师讲的越少,这个观点就越能体现呢?这个答案到培训的最后两天我才明白过来。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就需要把教学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创设一个接纳的、鼓励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上下功夫,还要给学生留有必须的感觉、感悟的时间和空间。
四、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当代中学生协作互助的精神
这是新课堂改革对学生所做的新要求,也正迎合了新一代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需要,如果实施得当、成功,将弥补他们性格上极大的不足。可根据课堂需要,安排学生分组,或同桌两人或前后四人,或一排八人,有时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
通过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也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在各科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一、重视感知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智力的发展源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只有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认知、形成理解。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更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的方式和基础。只有在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他们的独创、个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在上欣赏课时,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找出课内或课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或艺术家的故事。小组预习时,要求学生选出课本上组内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幅作品或一个艺术家,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查阅详细资料,如作品背景、画面、对作品的理解、艺术家的生平、轶事等等,鼓励学生询问父母、长辈,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加以交流。这样的感知阶段,让学生在多看、多听、多比较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对真实的生活、对艺术家的创作精神、艺术风格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说感受不同才能产生有个性的发现与创造。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
我们常常以为能力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构建起来的。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筑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这一点在新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新教材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吃“现成饭”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每一项活动必须经过思考、分小组讨论、实践考察、教师点拨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组织、总结的作用。学生是课堂上的活跃分子,而且经过思考、讨论、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能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这样学生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主动地建构的。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必须尽量使环境更丰富、更具有选择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三、把自主学习、想象、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
过去我在培训期间,其中就有一位老师提出把自主学习、想象、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是不是课堂上老师讲的越少,这个观点就越能体现呢?这个答案到培训的最后两天我才明白过来。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就需要把教学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创设一个接纳的、鼓励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上下功夫,还要给学生留有必须的感觉、感悟的时间和空间。
四、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当代中学生协作互助的精神
这是新课堂改革对学生所做的新要求,也正迎合了新一代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需要,如果实施得当、成功,将弥补他们性格上极大的不足。可根据课堂需要,安排学生分组,或同桌两人或前后四人,或一排八人,有时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
通过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也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在各科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