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章其人其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i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通过微信认识刘成章老先生的。
  那时我加入一个散文微信群,无意间看见“刘成章”在群里发信息。我试着加为好友,没想到通过了。我试问:“您写过《安塞腰鼓》吧。”“是的。”当时我好激动。没想到竟然与自己仰慕已久的刘成章老先生通过网络微信平台认识了。我在屏幕上迅速打出:我也是陕北人,现在鄂尔多斯工作。特别喜欢他的散文。同时也告诉了自己的一些情况。因编辑《西部散文选刊》,希望老先生能够赐稿。也希望能够读到老先生最新著作。老先生告诉我,他刚好出版了一本散文。我窃喜,发红包,老先生退款,说免费赠送。他还说,这几年特别关注西部散文的发展,看到你们夫妇为西部散文做出贡献,表示祝贺。没过多久(2018年11月份),我收到精美的散文集《安塞腰鼓》。翻开,一股故乡熟悉的气息迎面扑来:那铿锵有力的腰鼓声,高跟鞋撞击石板街面的声音,高亢而缠绵信天游的声音,老黄风的声音;雪中婚宴热闹的场面,童年里的压轿场面,转九曲黄河热闹非凡场面;山崖上枣树,陕北“扛椽树”,黑宝似的煤海景象;还有那些带着白羊肚手巾的陕北男人等等。这浓浓的家乡味,都勾起了我这个游子的思乡之情。多少个深夜?我沉迷在这本书里。两年多来,这本书一直在我的床头放着,我随手可以翻阅,品读。百读不厌。正如刘锡庆所说,“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差不多收收到这本书一年后即2019年,我去河北秦皇岛看望读书的小儿。返程后路过北京,我决定顺路拜访刘成章老先生。他很高兴的将自家的位置发给我。因北戴河坐晚上的动车,晚上12:00多才能到达北京。我从网上上提前预定了离老先生家附近的酒店,第二天拜访他。从地图上查看,仅仅几分钟的路程。在导航的指引下。我很顺利的找到了老先生的小区。没想到老先生亲自下楼门口接我,让我特别感动。我们一进家门。老先生让保姆阿姨订餐。订了陕北菜,顺便让这位保姆阿姨做上她最拿手的海鮮汤。我再三阻拦,也没阻挡住这份热情。老先生说,我上次邮寄他的内蒙古特产,到现在还没吃完呢。我惊道:“快一年了,发霉了吧。”老先生说:“没有。”我还询问他喜欢吃啥,回去再寄一点。他说炒面。老先生很健谈。谈他的文学创作。老先生在读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他说:“看来,我更适宜于搞散文创作”;“不过,我从前写诗、写歌词、写剧本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它们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场。”的确,那篇绝版的散文《安塞腰鼓》是最好的诠释。刘成章老先生的散文饱含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厚的艺术性,许多篇章堪称精品,反响不凡。有评论称刘成章是“描绘陕北的第一小提琴手”,他的散文“是无韵之信天游”,“里面有诗,有画,有悦耳的旋律;是可以吟唱、能够出声的散文,是名符其实的‘艺术散文’”。
  没多久,外卖的饭菜送来。老先生又让保姆阿姨端上她最拿手的海鲜汤,还亲自打开一瓶酒。我说我不会喝酒。他说,少喝一点点。老先生特别和蔼可亲。在老先生面前,我情不自禁唱了一曲《陪你一起看草原》,希望老先生能到鄂尔多斯转转。老先生也即兴唱一曲由他自己作词的歌曲《崖畔上酸枣红艳艳》,?这首歌曲《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入选中央音乐学院的示范教材。随后他感慨道:多年没有回陕北了。“陕北还有亲人吗?”“没什么亲人了。三个孩子。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国外。现北京有一个儿子。”我看到他在地面上的画。想起他的书里有一篇文章叫《水墨故乡欲成诗》,我说:您这是活了两辈子吧?一是文学的成就。其二70多岁了,又开始画画。听说办过画展。我忽然想起他曾在文中诫告年轻人:每个人都可以活两辈子。因老先生,有午休习惯,我不忍再打扰,起身告别。老先生拄着拐杖,一直把我送在小区的院子当中。因这时已到深秋,外面的风很大,我想阻劝老先生回去。他仍然要送我。当我快走出小区大门时转身还看到老先生站在院子当中。望着我,挥挥手。我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2019年12期《西部散文选刊》刊发了老先生的散文《神木散记》。神木是我的故乡,这篇千字文写出了神木的奇山野水,悠远深邃的杨家将历史文化,野嗓子唱出的信天游灼红了人的心绪,还有它存储着煤炭等。堪称是一篇包罗万象优美的散文。我曾告给他,只要我去送儿子上学,我路过北京肯定要会看望他的。并承诺在春暖花开之际邀请老先生来鄂尔多斯,顺便带他回故乡陕北转转。可是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阻隔前往的脚步。每次儿子上学,都是自己单独坐飞机往返学校。没有机会在看望老先生。年底了,终于盼到疫情好转,但北方的天气冷了。但老先生一直跟我在微信保持联系。每天都给我发一些有趣的新闻,陕北信天游,国内外趣味小视频,陕北榆林大秧歌视频等等。耄耋之年的他仍耕耘不辍,我经常看到老先生在《文艺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刊发自己的作品。我也经常转发他的文章。老先生经常在微信上发一些关心的话语,“你那里的疫情有多大的影响吧?”“没多大影响。”“那就好。”还送上三朵小鲜花。有时我几天看不到他的微信内容心里有点着急。
  刘成章老先生已出版了7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数十篇散文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评介,有的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他所写的《安塞腰鼓》《扛椽树》《走进纽约》《读碑》《压轿》等散文作品先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语文课本。特别是老先生1986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散文《安塞腰鼓》,被誉为“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先后被选入人教版、高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等7种版本教材,并成为当代散文中高居榜首的朗诵对象,已被近20位朗诵艺术家和许多晚会采用,成了互联网上的版本众多的朗诵保留节目。有网民在人民网发表文章认为:“一百万篇‘烂脏货’也比不上刘成章的千字美文《安塞腰鼓》!2020临近年关,老先生又给我寄来一幅陕北风貌的水墨画。老先生说:“今年我能去,我可能去延安,可以先去鄂尔多斯,顺便再去也。”我期待与老先生再次相见。
  祝福刘成章老先生!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炉桥,古,曲阳治也。这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鎮,是清代定文章的故里。它位于皖东的西部边陲,地处三市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水陆交通要冲。早在秦汉前,这里是洛涧河、严涧河、沛河三水汇聚之地,也是人口密集的一大聚落。古镇四面环水,西北船泊处,逶迤六十余里通入淮河,“地方富庶,科甲绵延,为邑之首镇”,那时,素有“小南京”的美誉。这里就是我的祖籍,是我们皖东近代魏氏的发源地之一,有魏氏公祭的魏家坟
期刊
踏进古村,走在满是暗影的小巷,阳光正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  触摸巷道的残壁,那斑驳的古建筑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悠悠岁月,风过无痕,在那杂草丛生、青苔满地、近乎破落的古建筑群,有小巷、有石板和石头筑成的小道。甚至,望尽远方,在村民祭拜先人的缭绕香火烟雾中,在村民默默的祷告声中,有一种穿梭时光遂道的感觉。岁月虽然远去,但村民的心中,逾走逾远的故乡始终在他们的遥望中,在他们的梦乡里。古村落调查,正是“
期刊
农村老家的房前有棵香樟树,已有多年。香樟树高大、雄伟而又枝繁叶茂,树干约有十米高,树冠很大,像一把巨伞,把我家前院遮盖得严严实实。  春风还没吹上几天,细小的嫩芽就从稠密的老叶之间偷偷冒了出来,嫩芽衬着绿叶,黄绿相间,萌发着新的生命活力,彰显着春天的力量;春夏之交,一簇簇黄色的小花朵竞相绽放,如同黄澄澄的谷粒,虽小,却浓香扑鼻。有时我会静静地站在树下,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然后再贪婪地深吸一口,那股
期刊
当那一抹抹新春的清新的淡黄慢慢隐去的时候,校园无意间就被这热闹的粉红攻陷了……  四月芳菲,每次行走于食堂往教学楼的小道时,目光会自然而然地遗落到这堵生机盎然的蔷薇之墙。  今年开始注意到蔷薇的时候,是从它高枝的炫耀开始的。青绿的小树顶端探出了一个俏丽的容姿,新鲜、活跃、妩媚,用它们浅浅而又招人的绚烂微笑点缀着圆润而单一的小树枝头。  一路红蔷薇,开得如火如荼。它们从高枝慢慢滑落,攀附着墙体,一串
期刊
“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年前李白送别友人时写下的这句诗,不曾想成了扬州的名片,勾起了无数人对江南水乡的遐想与向往。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理想的居住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笔下的扬州不仅有道不尽的无限繁华,更让我们看到了江南女子的柔情秀美。  扬州虽地理位置不在江南,却有着和江南一样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风土人情。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经历过无限繁华与历史洗礼,在隋唐时期
期刊
我也很想学学别人写自己的老爸超级伟大,玉树临风,出去背影就是一道风景。  可我的老爸就是个农民,大凡普通农民具备的缺点他基本上占全了,别人进城三天就会进步,学城里人不紧不慢的说话,学城里人穿着体面……我的农民老爸进城十五年了,现代的他学会的不多,骨子里的某种气质倔强的根深蒂固。  老爸的穿戴还是他在乡下老家时的状态,领子总是傲娇的竖起来,一层挨一层,红滴白滴蓝滴紫滴毫无规则的依偎在一起,半截衣领露
期刊
生于斯,长于斯,安于斯。江南的斯,每一件事,都来得刚刚好。  喝茶,刚刚好。  生长在江南,喝茶是一种风雅的习惯。说起喝茶,江南的茶山是有特色的。山,总是长得有形有势,茶树依势偎形,这里一块,那里一片,一两行,两三排,层叠如梯,左右参差,紧靠在山体。  茶农们始终相信,造物主的恩赐就是最好的安排。茶农一点点采摘下来的春天的绿茶尖,泡在透明的茶具中,散漫着山野的朴实,叶在沸水中舒卷,那一种原始的风雅
期刊
立春过后,接连几场扎实的春雨,让这座被称作“世界茶源,天赐普洱”的全国文明城市的春天提前到来。城里城外,山野溪边;高的,矮的;大的,小的花儿,带着山野气息,随地而生,随地而开,渐渐绽满了枝头,芳香四溢。  每天下班吃过晚饭,天色已近黄昏,我或是独自一人,或是邀约上好友,都要到梅子湖栈道上散步,因为普洱山上那些花香一直牵引我前往。  才走上栈道,隐隐约约的香扑鼻而来。  此时,天空中的月亮足够亮,足
期刊
关于写作文,许多小朋友大朋友一提起就会头疼,或者说愁得要命。于是,好多同学都报了作文班,希望能够从作文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真的管用吗?  对此,我的感触复杂而无耐。很幸运,我有一个当民办教师的父亲。我们小时候写作文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而且作文往往定在周末。有了父亲的"帮助",我写作文当然不愁了,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能够作为范文在班上被老师朗读。  可是这样的美好时光持续
期刊
一  春节过后便一天天暖和起来,先是我上下班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上,挂了一串串褐色花纹毛毛虫似的杨花;又是星期天去公园,看到围墙上一丛丛一束束泼泼洒洒嫩黄色的迎春花照亮了行人的眼睛;又发现街上的白玉兰也一夜间绽开了笑脸,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鸟雀们叽叽、喳喳、吱吱、啾啾,在长出小小绿色孢芽的树枝间跳来跳去,时不时伸长脖子高吼:春来了,春来了……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如果不出去走走,似乎对不起这春光,春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