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要找准“发力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t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起点”、文本的“节点”和学習的“触点”,以便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进而让学生合理、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教师找准文本解读的“发力点”,能让学生与文本中的风景不期而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文本解读是教学的根。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同样要找准文本解读的“支点”,集中发力,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写作精华,探寻文本的写作秘妙。找准文本解读的支点,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一、关注学生“起点”,引领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必须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是文本解读的现实起点。过去,有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知识基础,或人为拔高要求,导致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茫然而不知所措。教师不仅要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观照学生的具体学情,因为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如果无视差异,就会导致学生的文本解读受挫。只有探明学生学习文本的解读起点,才能展开有效教学。
  如,一位教师教学《伯牙绝弦》时,自认为创新性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读出没有标点的《伯牙绝弦》文言文本。结果是,一篇文言文被学生读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其实,这是教师无视学生文本解读起点的表现。教师的本意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停顿,将自己理解的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殊不知,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是初步接触了文言文,他们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对文言文的感觉还比较陌生,于是教学难免尴尬。我在教学中,首先和学生共同复习已学过的小古文《杨氏之子》,唤醒学生的文言感觉。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尝试解读《伯牙绝弦》。当学生初步清楚文言文的意思后,我再让学生朗读。在初读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碰到停顿、节奏、韵味等问题。为此,我又给全文加上停顿记号。如此,学生将先前自我尝试阅读与加停顿记号后的阅读进行对比,从而自然能读出节奏、韵味来。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同样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观照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学习起点出发,就能让文本解读更有效度。
  二、关注文本“节点”,引领文本解读
  面对一篇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呢?如何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不断贴近作者的真性表达?笔者认为,应当关注文本中的细节,通过体现文本脉络、精神、主旨的细微“节点”,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进行细细咀嚼、揣摩、品味,从而,找寻文本解读的钥匙,探寻文本解读的密码。
  如,《珍珠鸟》中描写珍珠鸟的动词很多,但只有一个“落”字在全文中出现了三次——“落在柜顶上”“落在我的书桌上”“落到我的肩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落”字,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这个“落”字,作者不仅写出了鸟的情态,还写出了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珍珠鸟与“我”的空间距离的由远及近,写出了珍珠鸟与“我”的心理距离的由远及近。有学生说,“落在柜顶上”的“落”字说明鸟儿非常调皮,在试探“我”;有学生说,“落在我的书桌上”的“落”字说明鸟儿已不怕“我”了,鸟儿对“我”渐渐产生了一种亲昵的感觉;有学生说,从“落在柜顶上”到“落在我的书桌上”,两个“落”字,说明鸟儿一步步向“我”示好,希望亲近“我”;还有学生说,“落到我的肩上”说明鸟儿已经完全信赖“我”了,等等。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细微之处(节点)进行深度发掘、演绎,让学生从中抓住文本线索,或悟得文本主旨。关注文本节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进行品析,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心灵共鸣,进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
  三、关注学习“触点”,引领文本解读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总会涌起感情波涛,总会激荡起探究兴趣。于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触点”,就是要从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出发,从文本解读的感受、体验出发。教师只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触点”,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文本解读。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我采用“主问题”模式教学。在生成问题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带有恶作剧式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五彩池可以游泳吗?”这个问题掀起了课堂的轩然大波,学生叽叽喳喳。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挺感兴趣。为此,我抓住“触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取决于哪些条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归纳出四个条件:水池的大小、池水的清洁、水池的深浅以及水池中是否有障碍物。围绕着这四个条件,学生又展开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他们从文本出发,找出了文本中的相关证据,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形成了对五彩池特征的全方位感知。学生认为,尽管水质好,但由于池底有石笋,而且大部分水池都比较小,所以不适合游泳。随后,另一位学生又提出了一个创新性问题:“老师,五彩池阴天、雨天也是五彩的吗?”这个问题同样让我始料未及,于是我再次抓住“触点”,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学生认为,五彩池之所以五彩,是因为石笋折射了太阳的光线。由于阴天、雨天没有阳光,所以五彩池就不是五彩的。教师抓住学生对文本中内容的疑问、好奇,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触点”,就能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学生是自由的生命体,面对文本,总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时很天真、稚嫩,但只要教师从学生立场出发给予足够关注,就能让这些想法成为“触点”,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
  解读文本犹如欣赏美景一样,必须找到一个适切的支点,才能让学生在文本中徜徉。教师只要关注学生文本解读的起点,关注文本解读中的节点,关注学生文本解读的触点,就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就能让学生与文本中的风景不期而遇。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太湖县小池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最好的拐杖。相对而言,统编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与传统教材有较大的差异,若仍按照传统思维、传统策略进行教学,必然会“水土不服”。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活用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充满灵动。  一、创设课堂情境,注入灵动“趣味剂”  主动性是统编本教材的首要特征,与传统教材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其编排体系中增加了情境性,即便是汉语拼音也不例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朗读感悟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乐观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师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语段,引导
在课堂阅读交流活动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应当是平等、宽松、自由而和谐的。对话主体围绕文本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倾听,共同探究,批判质疑,从而互相启发,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在这样的学习、思考、交流对话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可以尽情表达,主动分享,大胆质疑。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阅读、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一、营造平等对话氛围,让
忘不了当年“啃”刘勰《文心雕龙》的情景,忘不了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汇,我原本以为《文心》也是一本难啃的大作。结果,我彻底错了。下面我将从表达的深入浅出、观点的远见卓识两大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表达的深入浅出  读罢全书,感动的是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用心良苦的师爱,震惊的是其令人赞叹的智慧。基于对学生的爱与关注,对学情的了解与教法的研究,他们最终编写了这套趣味盎然的“工具书”。两位大师用有趣的故
一、单元内容及结构解读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编排了单元导语、《麻雀》 《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 《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还有“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三个板块。这一编排设计延续了三年级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麻雀》一文写了“我”在一次打猎归途中,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摔落到地面的小麻雀,伟大的母爱令“我”受到触动。《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朗读,且将其贯串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竞争的氛围,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敢读、愿读、乐读,读出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主要对阅读教学中关于“读”的教学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课标理念,走进了阅读教学“读”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轻
寓言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口头创造的一种文学作品,以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揭示发人深省的大道理。《伊索寓言》既承载了一般性语言的基本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属于自己的特点。笔者依循着“伊索寓言”的特点,将寓言文本所能彰显的效益最大化。  一、紧扣文本形式,洞察《伊索寓言》外显特点  学生对寓言故事本身并不陌生,早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古典寓言故事,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记叙文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认知误区,即记叙文难度不大,可深入开掘、品味的价值不多。事实上,记叙文中对事件的叙述并不是为了客观、真实地还原事件,而是为了在表达、叙述的过程中呈现作者的情感和意蕴。而“思”是进行记叙文解读的桥梁与中介,更是推动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核心元素。记叙文的教学,需要确立鲜明的对话思维,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清晨,一朵小红花刚刚开放。  它朝四周望了望,这儿有好多的花儿,开着红、黄、紫、白的颜色,不过它发现,所有的花儿都朝着天上的太阳公公。  小红花碰了碰旁边的小白花说:“你为什么把脸朝着太阳公公?”  “不朝太阳公公那么朝谁!”小白花说。  “朝着太阳公公有什么好的!哼,我就不跟你们一样。”小红花决定,不把脸朝着太阳公公。  小蜜蜂飞来了,它来到小红花这儿又飞走了。小蜜蜂在那些向着太阳公公的花儿中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良好的书写习惯指的是学生每次写字都能做到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并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书面整洁。近期,通过对我校低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约有4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握笔姿势不规范,有的坐姿随意,写出来的字笔画也不到位,歪歪斜斜,还有的学生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