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文化人,共育和谐文明
  
  农民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嵊州市甘霖镇把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创新载体,注重实效,全面实施文明素质工程。
  一是“送文化十进村”服务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了送文艺、书画、科技、法律、信息、文明、卫生、电影、体育、计生为内容的“送文化十进村”活动。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送文化十进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抓协调,并建立专项活动组,具体负责抓落实。整个活动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督查,确保“送文化十进村”活动的有序开展。到目前为止,全镇共举办各类送文化进村活动97场次,进村活动面达60%以上。通过“送文化十进村”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村,把科技知识普及到村,把法律法规讲解到村,把文体活动开展到村,把文明乡风落实到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培训教育”提升农民。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经营观念差、专业技能少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因此,甘霖镇结合“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有组织地对农民进行了广泛的经济知识、实用技术、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去年来全镇已培训农民680人次,其中农技培训480人次,技能培训200人次。
  三是“创评活动”引导农民。以“刹歪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在全镇开展“评三户”活动,共评出“勤劳致富户”、“文明美德户”、“诚实守法户”各50户,并由镇党委政府授牌予以表彰;以“环境整治”活动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及文化特色村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软硬环境条件,扩大乡风文明的创建成果。通过“创评活动”,引导农民强化文明意识、科学意识、卫生意识,自觉认同和践行健康、科学、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形成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甘霖镇自2005年起连续两年被绍兴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乡镇。
  
  二、创新载体,开展文化活动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娱乐兴趣,积极发展文体队伍,将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寓教于娱乐之中,使农民群众思想在和谐文化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升华。综观甘霖镇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在载体设计、组织形式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举办节日活动,彰显群众性。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元宵、三八、五一、七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日子里,镇文化站总是精心策划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或者举办各种游园活动,倡导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精神,让广大农民群众走到一起来、坐到一起来、乐到一起来,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和幸福,促进和谐文化的普及、传承和发展。
  二是举办主题活动,彰显思想性。着眼于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农村实际,每年举办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公民道德建设、关爱未成年人等专场文艺演出或知识竞赛活动,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从而统一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如该镇组织“移风易俗”的农民宣传队,倡导文明行丧,摈弃陈规陋习,挑战封建迷信,以文明“座唱”的方式取代昔日迷信道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三是举办专题活动,彰显特色性。打造贴近农村实际、适合农民参与、富有地域个性又具时代特色的和谐文化是活动创新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甘霖镇坚持每年举办书画大展赛、全民健身运动会、家庭才艺大赛、越剧擂台赛、花卉展评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此外,村一级的文体活动也特色鲜明。如黄箭坂村每年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树立黄箭坂村独特的文化品牌;施家岙村组织“娘家戏班”天天为游客演出,展示了女子越剧诞生地的风采;上路西、上高等村则利用露天演唱角、健身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三、保护遗产,弘扬传统文化
  
  甘霖镇是越剧发祥地和小黄山遗址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甘霖镇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力度,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为和谐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甘霖镇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发掘、整理、保护了一批物质文化遗产。在越剧诞生地东王村,修缮了香火堂,恢复了古台门原貌,硬化了通村公路;在施家岙村修缮了绳武堂和八卦台门,全面整治女子越剧发源地整体环境;在“四季春”科班所在地柳岸村,重新修建了兴福庵。通过落实保护措施,使施家岙村的绳武堂古戏台、东王村的香火堂、上高村的张珂表墓成为嵊州市级文保单位和德育教育基地,在传承越剧文化、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积极培植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对于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农民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几年,甘霖镇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舞龙、越剧、民乐吹打、打莲响等传统民间文化,举办了全镇的民间才艺大赛,评出了优秀民间文艺团队和优秀民间艺人,并给予表彰和奖励。各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编自导自演,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三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农村中的许多宗祠庙堂里的匾额、楹联都铭刻着先贤祖训、治家格言,许多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等,也传递着为人、劝世、警世、爱国治家的良言,这些都是农村中最具特色的和谐文化。甘霖镇、村两级十分注重挖掘整理这些传统文化,让农民群众在祖宗先贤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认识身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如镇文化站组织人员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把古训、民谣书写在村口、祠堂等村民茶余饭后聚集的地方,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墙”,时时告诫人们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和睦共融、宽大为怀,于无声处孕育着和谐文化。又如黄箭坂村发动群众捐献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利用祠堂开设民俗展览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培育艰苦奋斗、节俭办事的创业精神;再如施家岙村把家谱档案中记载的清规、戒律、训示,制作成版面挂在绳武堂内,告戒后代要光宗耀祖、弃恶扬善、创家立业,其积极意义更为深远。
  总之,甘霖镇和谐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老百姓搭建了一个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使人际关系更为融洽、社会环境更为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日益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一派美好的前景。
  
  (作者单位:嵊州市甘霖镇文化站)
其他文献
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人民在其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藏族劳动群众依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并在群众中得到传承和流传的舞蹈形式.r
梅兰芳嗓音圆润明亮,唱腔婉转妩媚,他在京剧的唱、念、做、打、舞、表情等上均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大大丰富了京剧的表演手段。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世界。  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恐怕再没有哪一个演员的受关注程度能够超过梅兰芳了,作为一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由于他在艺术甚至超过艺术领域所做的贡献和构成的影响,他的名字几乎可成为整个中国近代戏曲表演艺术的代名词。    一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时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进程,并为开发新药、征服疾病铺
“不翻山越岭,怎知平川大道;不备尝艰辛,怎知苦尽甜来”。牢记这则藏族格言的华洛桑,深深懂得他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发展,血肉相连而充满了坎坷。他坦然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这个藏族牧童出生者的一切”。面对各种荣誉证书,他又在告诫自己:“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为国分忧,为党争光,为人民造福。”乍看上去,这位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脸色黑红,双目炯炯有神,体魄健壮,真不像是五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water sources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large rivers of China are not well explor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d18 O and dD values of
目的:检测细胞感染巨细胞病毒后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将巨细胞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母细胞(HELF),抗体标记细胞表面HLA-A2分子,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感染细胞HLA-A02表达
发表于《自然》的两篇新研究报告提供了似乎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细胞粘连分子E-钙粘着蛋白在牵制癌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一篇报告指出,E-钙粘着蛋白基因的突变导致了新西兰的
本文根据新疆棉花生产条件和棉区发展条件,提出了新疆棉区发展的“棉田优势度”、“棉田集中度”、“棉田潜力度”、“棉田规模度”、“棉田饱和度”、“棉花生产潜力”6个概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及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美学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黄河、长江、澜沧江这影响中国乃至世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位于山东泛黄平原区,农业人口约2.9万人.该地区的水源多为原生地质性苦碱水、高氟水、高碘水,长期饮用这些水会引起骨质脆化、氟中毒及高碘性甲状腺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