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正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x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朋友聊天说起:曾经个性非常骄傲、也是最具古典气质的陈凯歌,后期不知是主动还是被动,变得非常亲民,和记者聊天时经常冒出两句新潮的话语出来,比如说:“其实我都经常在论坛潜水的,年轻人的世界我都很了解。”但可惜,《搜索》这样的以网络为题材的电影还是让人感到:陈凯歌还是呆在他的古典世界里,多给大家贡献一点《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比较好。新人类们的生活当然也可以了解,但是终究还是只能站在外人的角度上了解,想要感同身受,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是最近看了《骇战》之后的感受。影片的导演林世勇很明显是网络社会时代的一员,首先有一种作者身在其中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正是年轻人拍年轻人的电影的好处。电影又名《骇战》,这个名字无疑是从《骇客帝国》那里来的,而整部电影也可以说是《骇客帝国》的山寨版,如表现在人物进入网络世界时,是用动画人物来表现,程序和机器人也用动画人物表现。还有很多设定也有《骇客帝国》的影子,比如权限问题(《骇客帝国》里打斗时武功的高低实际上代表的是“权限”,权限高者可以轻易打倒权限低者)。在《骇战》中,站长和版主拥有更高的权限,他们有外人无法进入的加密会议室,但可以通过骇客的方法破解,就像尼奥最后得到钥匙(密钥),闯入“设计师”的房间。骇客之间的斗争,也是用战斗的方式来表现。
  国产的《骇战》当然没法和《骇客》这种神作相比,但影片仍然给人以一定的感动和思考,这首先是因为:影片虽然也有科幻的成分(有一个现在还不可能存在的程序人),但贴近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虽然是台湾地区的BBS为背景,并且现在的中国,论坛几乎已经被微博等新媒体取代,但几乎影片讨论的所有问题,都存在于今天中国大陆的网络社会中。比如:网络以外的法律是否适用于网络内?网友自发的人肉搜索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网络社会的形成是否会对现实的社会产生改变和冲击?网络匿名是否会引发道德和责任降低?现实世界对网络是否应该管理,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管理?可贵的是,影片并未如先知般给出答案,也承认暂时没有答案,而是客观的以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事件,来让观众自己思考。
  虽然影片的故事有点“台湾版《搜索》”的意思,但和陈凯歌的电影不同,并非站在网外社会的角度上批判如“人肉搜索”之类的问题,而是站在网络社会一员的角度来探讨和分享。片名的“乡民”,电影里这么解释:就是BBS里围观群众的称呼,就像周星驰电影里的那些乡民(《大话西游》),很多网友用它来自称。影片好就好在客观,特别是对网络“正义”的探讨:当真实被蒙蔽和扭曲,乡民被煽动被欺骗时,它释放出极大的恶的能量,甚至恶到可以致一个普通人于死地。但当事实得到澄清,有弱者和被害者需要帮助时,这个群体又体现出极大的善良和让人感动的正义。像片中的台词说的:“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可以如此的单纯,但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也变得如此狰狞。”这两者哪个是真实的网络社会?影片给我们的感受是:这两者都是。人性是极为善良的,但也是极为容易被利用和煽动的。
  而这,恰恰是当今中国网络社会的缩影。
  比如我们看微博,不就是这样的吗?它既可以释放出极大的爱的能量,帮助弱者,反抗特权,揭露黑暗,传播真相,追求正义与自由。但同时,它也可以沦为少数野心者的工具,它歪曲事实,断章取义,造谣骗粉,煽动仇恨,只为博得眼球关注可以不管洪水滔天,对个体或者社会造成危害。两者哪个是真正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说,两者都是。
  法律的保护和制约,这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在两者同时到来之前,我们更多地应该追求的是网络世界的理性,公正——虽然这极为难得,但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网友的责任。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记得上次写蒋复璁(字美如,号慰堂)老师,是1990年他去世的时候,我正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斯机构(Smithsonian)作研究。文章发表在台湾《新生报》。转眼间,20年过去,那家报纸已经没有了。  蒋老师在台湾做过中央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我上他的课,是史学系的博士课程。他教我们“版本目录学”,地点在故宫博物院宿舍。学期结束,他都要请我们吃饭,那是一件大事。  大约30年前,蒋老师曾经跟我们
一    李清照是一位“女神”,宋代以来的中国文人共同参与了这场造神运动。这场运动在“五四”以后达至颠峰,妇女解放思潮为之添加了催化剂。四十多首词,几篇零星的诗文,是迄今为止李清照留给我们的一切。然而,这些少得可怜的作品却丝毫不妨碍中国文人的造神冲动。王仲闻先生说,李清照的词“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后记》,P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黄
《中国好文章》是一本文选,从古至今,中国很多人都读过文选,最有名的当属南朝萧统的《文选》和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二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课本。  名家推荐名作古来有之,多位名家共同推崇一部作品也并不少见,但能在一个时代里,将不同领域里的众多名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推荐自己喜欢的名作,古往今来,却不多见。  作为责编,我们常常把《中国好文章》看做一场读书会,书中的每一位作
苦中作乐的思想者    我与吴藕汀(1913—2005)订交,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0余年来,于江南水乡小镇一隅,他虽每天为柴米油盐忙碌,但自号“药窗书屋”、“画牛阁居”_的陋室,以及他那份苦涩中的闲适,似乎属于另一个世界。吴老哪怕是在最困难甚至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始终和颜悦色,诚待周围的人,融洽无间。其情其景,追溯其源,我想,这大概与他素来信守人不能“跪着吃饭”的精神有关。  近日,小汀兄把
这个故事,史书里记载过,诗词里咏叹过,电影里演绎过……对于情节的来龙去脉,早就熟稔在心。但是,当在现场看见这个故事呈现于京剧舞台时,字字句句,一招一式,其中所弥漫的气息与力量,如热浪,迎面扑来,唤醒了对这个故事已然枯萎的艺术感觉——4月9日,由上海京剧院编排,京剧名家尚长荣、史依弘领衔主演的《霸王别姬》(全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震撼亮相。  一  戏曲舞台是一个神圣的所在。一桌一椅一人,铸就了一个
2012年12月28日,打开凤凰网首页,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容——沈从文。这是他年轻时的半身相,戴着圆框眼镜,穿着长袍,温文尔雅地笑着。旁边三行字:第一行为标题:“太阳下的风景”,下面的文字是:“纪念沈从文诞辰110周年: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用沉默对待粗暴。”这让我想到,今天正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我该写点什么,纪念前贤,并借前贤的思想和经历为当下提供借鉴。然后,我的思路很快便
警营诗人刘国震的作品,给人感受最深的就在一个“真”字。他的诗集《凝望岁月》,无不在用真诚和真意,抒放着独具魅力的诗心、诗情。“也是胸有大志的人/小报告,杀开一条血路/通往高处,那大报告的讲台”(《小报告》),这是在为当今官场小人画像,也是在抨击用人制度的弊端。《杯具,抑或悲剧》在痛斥公仆与主人位置可怕的错位现状后,诗人想到了沂蒙山用乳汁喂伤员的美丽故事,由此在诗的结尾,诗人忽然产生了“一丝好奇”。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平地抠饼,白手拿鱼”,读到这些句子,那一幅幅令人心惊胆颤、毛骨悚然、血雨腥风的“江湖”景象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自古以来,“江湖”包罗万象,神秘莫测,或兴风作浪,或潜流涌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另一方面看,中国人似乎有一种很重的“江湖”情结,不仅“江湖义气”一直受人推崇,时下“江湖”一词也被广泛借用。  要解开“江湖”的神秘面纱,认识其真面目,就需要开展对
我从幼时开始懂得识字以来,便与书本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大约七岁时)随父母从老家三重埔迁居到了中永和一带,但住家附近几乎没有一间专门的书店可逛,且家人们皆不爱阅读,邻近亲族里也没有爱看书的长辈能够经常带我前往市中心的重庆南路书店街或是牯岭旧书街开开眼界。这样的环境,使我能另辟蹊径自寻读书之乐。  8岁那年(1983),台湾首家连锁书店“金石堂”在台北汀洲路开张,我未能躬逢其盛。最先惠我启蒙的那份书
不知是惺惺相惜,还是互相吹捧,总之,我和萧然的朋友缘和同事缘是先天注定的。不然,何以相识,又何以相知?最近,萧然赠我一本他的新著《平常道》,淡淡的墨香里散发着浓浓的禅味,让我颇生敬意,于是便有了这篇“闲言碎语”。  成天忙于案头工作,周围是一班秀才,所以常能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好书,不免经常有些窃喜。偶一玩味,或得益于一种见解,心中常有释然之感,然每每便止于此了。有了写随感的冲动,便是这本《平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