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引导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一、探究活动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探究
  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预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根据探究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增删与重组,强化学生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去挖掘相应的数学方法,不过分关注探究结果的正确与否,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也就是说,增删、重组的教学内容应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二、探究活动应是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体
  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动机. 问题情境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探究的兴趣及动机,在探究中陶冶情操,产生情感体验. 其次,探究过程不是老师叫学生“依葫芦画瓢”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共同选择探究的问题,共同提出探究的方法,共同总结探究的结论等. 最后,探究活动是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 交流、学习、探究应同步进行. 通过交流,使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融为一体.
  三、探究活动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我们进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很多的教学内容是不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的,应尊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们可以把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类比成建筑施工的图纸的设计. 进行施工图纸设计之前,总要先了解建筑地的地理条件、环境等因素,再进行图纸的设计. 进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与探究的能力等,这是进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一班的学生差异性明显增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及类型,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每名学生都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逐渐形成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未预料到的新问题,如学生的探究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可能部分或完全与设计不相符,导致部分或完全抛开原来的教学设计的步骤,因此我们需在设计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调整,并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四、探究活动是探究与讲授相辅相成
  探究教学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但鉴于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以及教学任务等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使学生的探究方式清晰,探究问题明确,使探究更有实效,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之中,使探究形成的成果让每名学生都能听到并感受到,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体验. 这样的探究和交流才具有价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和延续.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由教师指导进行.
  五、探究活动要防止的一些偏差
  1. 防止谈“讲”色变,用无休止的追问式探究来代替必要的讲解. 探究活动倡导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发现,提出要淡化分析讲解. 于是,教师上课时就很忌讳“讲”,这实在是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种误解. 探究是一门艺术,会讲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 有些数学问题还真要“讲”,而且要讲得清楚明白. 探究活动从不拒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地讲,讲得多与讲得少也不一定是注入式和探究式的分水岭,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当讲则讲,不需要讲则坚决不讲.
  2. 防止谈“思”色变,用不停息的“实验”来代替必要的思考. 因为探究活动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要一味地“实验”,动手剪、画、量、比……大多数学生一看便知的内容就不必去探究了.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停留在动手这一层面,而没有动脑思考,这样的数学教学是失败的.
  3. 防止谈“独立”色变,用生搬硬套的合作来代替必要的独立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且大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 探究活动需要合作吗?要一节课从头至尾都合作吗?不合适!一方面,有的“小组合作”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另一方面,学生的合作能力有限,况且有些地方还确实需要独立解决. 如果在探究式教学中对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控制不当,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会大打折扣的. 因此,在尝试探究式教学时,既要唱好独立学习这支歌,又要谱好合作学习这首曲.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知识,并形成数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过程. 课堂中以活动为主线,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 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课堂上气氛活跃了,学生活动充分了,并在活动中间题目得到解决了,就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若深入分析,往往在表面热烈的景象下,很多教师忽略了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培养. 很多教师动辄让学生讨论,或者学生交流,难道在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解决吗?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基础应该是学生独立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以探究(学生、教师的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除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在知识的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被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所冲击,出现了危机和困境,其根本原因是西方主流社会的人们不愿意保持对少数移民群体的理解与宽容,同时也因为
江泽民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宗教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新时期解决宗教问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实践和操作的学科,并且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日常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都会运用到。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中做好教学和指导,从而让学生切实掌握这门学科。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22  信息技术
活动课是初三<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以"环保小组在行动"为主题的活动课,受益匪浅.
黄州、惠州和儋州,是苏轼人生经历中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对苏轼谐趣诗词创作影响最重要的时期。政治上的失败,生活上的苦难,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辉煌,正印证所谓"诗穷而后工",逆
构造辅助函数,把不等式证明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最值,从而证得不等式.而如何构造一个可导函数,是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本文从热门的高考题及模拟题中选出四
经历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共做103个组合,D1和D2代中有较多的变异,变异率达4.8%,显著变异率哒1.1%,注射法和浸种法各有特点。
马克思断言:“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欧文也指出:“对女性是否尊重,应当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今天,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出"从开始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大部分孩子就被这样教育--答案已经被找到了.更有甚者,他们被教导说,成功就是学习那些有限的答案--从一名教师那里吸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