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驿——三部大片的身份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di_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最能给人以浪漫主义遐思的,无疑是“云南”。云之南,似一个不可追寻的梦境。
  云南驿是最早被称为“云南”的地方,传说,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的某一天,汉武帝在梦中看到“彩云南现”的奇景,从此,汉朝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拉开帷幕,10年之后,巴蜀之兵平服夜郎、滇中等地,滇王降服,汉朝使者的脚步终于踏上了彩云南现的福地。
  如今云南驿是祥云县的一个镇,这片土地一直抹不去浓浓的传奇色彩。是当今唯一集中了马帮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等各同时代运输方式的地方,是人类交通发展史的活化石。从汉代的云南县,到三国时代的云南郡,南诏的军事重镇,宋朝与大理国的茶马互市,元明清三代的云南驿,直至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滇缅抗战的英雄泪,两千多年的兴衰跌宕、风雨鸡鸣,全都灌注在这小小的云南驿。
  斯皮尔伯格在构想《侏罗纪公园》时曾说过:“我试图在荧幕上‘捡回’那个失落的世纪。”怀着一样的心情,在天气晴好的午后,头顶一团团棉花糖似的白云,我们也前来寻访云南驿“失落”的古道。数着串串的马蹄印,云南驿在我心中演绎成三部“大片”。
  
  古道“西风烈”——马帮流年
  《西风烈》是一部“纯爷们片”,四位身怀绝技的硬汉警察,深入西部苍凉的戈壁无人区千里缉凶,旧时的马锅头干的也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
  时光荏苒,两千年弹指一挥间,往日沧桑皆化作烟云。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镇,云南驿本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今年年初,最后一个马锅头也去世了,“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女莫嫁赶马人”的赶马调也早已不在山路上飘扬。关于马帮、关于飞虎队,那些“铁汉柔情”的岁月成为了传奇故事,时光的大门在渐渐合拢,而云南驿却没有老去。
  去云南驿自驾一定要选一个给力的天气,否则不能淋漓尽致地体会“云之南”的魅力。站在古驿道的正中央,明晃晃的太阳照得石板熠熠发亮,这条青石路仿佛从遥远的中原蜿蜒而来,穿过古镇又逶迤而去,渐渐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云海之间。大团大团洁白云从头顶轻轻飘过,思绪似乎也被它们带着飘向了远方。站在空无一人的古道之上,我在心中杜撰出多个版本的武林故事,一定曾有许多惊险刺激的场面发生在这条古道之上。可惜,脚下静默的青石板无法给予我答案,只有街道两旁陈旧的铺面和街心中的“引马石”印证着那段正在消失的历史。
  在古道的中间,“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与“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隔街相望。马帮博物馆是土木结构两层三进带后院的古老建筑,布局完整,是云南现存最大的马店。进入马帮博物馆,马垛、烟锅、铜铃似乎都还摆放在老位置,赶马师傅们的生活依稀可见:傍晚,伴随着落日的余辉,一队队马帮在叮当作响的马铃声中,进驻这座古老的驿馆。天还未黑,客房就住满了南来北往的赶马人,他们虽然已经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一整天,仍饶有兴致地聚集在一起,一面喝着香喷喷的烤茶,一面吹嘘着各自在路上的见闻和奇遇,奔走了一天的骡马大口大口地吞嚼着草料,不时地打着响鼻……迎着次日的黎明,在一片吆喝声中,一批批驮着各种物资的马队又匆匆奔向它方。
  不学赶马调,等于没有来过云南驿。在马帮文化博物馆的墙壁上,还抄着不少赶马调的歌词——“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头发棵里生露水,草帽顶上下白霜。三个石头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脸盆……”这一曲曲《赶马调》,道出这个行当的艰辛,看得人如同心上生霜。
  现代人估计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高速公路的年月,赶马人冒着土匪抢劫和染上顽疾的危险,风餐露宿,长年奔走在深山密林,受尽了煎熬,许多人将自己的白骨都抛在了被称为夷方路的茶马古道上。随便走进云南驿的一户人家,都能听到许多关于赶马的掌故,老辈人常常这样念叨:世间有三苦——读书、赶马、磨豆腐,马帮游子注定流浪天地、四海为家。
  
  东方“吉普赛”——传奇之路
  吉普赛人是世界上最具有流浪气质的民族,漂泊岁月伴随着与生俱来的经商天赋,这两种特质穿越时空的阻隔,同样流淌在云南驿先民的血液里。
  看《大马帮》的时候,总觉得豪爽的滇西汉子充满了冒险精神,董大脚的一生印证了流传于滇西那首“人生分作几截过,三起三落不到头”的古歌。遥想当年,途经云南驿的商贾马帮络绎不绝,过往客商熙熙攘攘,小镇格外热闹和繁忙,大大小小的马店曾经发展到30多家,云南驿是真正意义上西南丝绸之路中漂泊马帮的家园。马帮已逝,马锅头的魂灵却似乎没有走远,“东方吉普赛人”的艰难创业史永远留在了云南驿。
  蜿蜒的茶马古道曾为云南驿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云南驿成为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最繁华的驿站,每天从云南驿经过的大小马帮二三十旗,大的马帮的骡马多达300多匹,往东的马帮驮运皮革和药材,西去的马帮驮运茶叶、布匹和百货。东来西往的马帮行进在青石板路上,时间久了,石板也被踩出一个个深深的蹄印。
  在云南驿古镇上,常常有一群小脚老太,或是轻盈地移动着“三寸金莲”,身姿婀娜地行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或是坐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编草绳,老妈妈们恬静自得的神情形成了云南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们都是曾经俊俏的“老板娘”,男人们随马帮四海为家,缠足的女人则是“锅边转”,由于行走不便,有的人连县城也不曾去过,老妈妈们年轻时守着自家的“铺子”操持,上了年纪更加固守家园,陪伴着院落中的一砖一瓦默默老去。
  作为曾经的通商重地,“经济适用性”体现在云南驿的方方面面,仔细观察会发现,云南驿的老院落都没有影壁,这在大理民居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为了方便主人随时查看进出的货物、人员;临街的窗台都搭成一米来宽的“商铺”,很多人就是从这样的“商铺”起家,发展成为名震一方的商贾。
  在云南驿,与“茶马古道”齐名的“传奇之路”还有一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于1937年底筹建,征集民工20余万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战9个月,至1938年8月建成开通,东起昆明,西经楚雄、云南驿,至下关转而南下,跨澜沧江、怒江,翻越横断山脉的云岭、高黎贡山,由畹町出境与缅甸相接,蜿蜒近千公里。滇缅公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普通云南百姓、中国远征军、南洋华侨、美国飞虎队等,为保卫这条抗战大动脉作出的巨大牺牲,在今天依然震撼人心。
  这条“用手抠出来”的公路,被西方人称作“中国的第二个万里长城”。 在云南驿的一个小场院里,我们亲手抚摸了一个个珍贵的石碾子,这是目前云南驿仅存的用水泥制作的混凝土石碾子。很难想象,当年数以万计的民工就是拉着这些几顿重的石碾子,生生压出一条高质量的公路来。关于碾子,当地人还有一个小故事:解放以前,云南并没有水泥,制作这些石碾子的水泥是美军万里迢迢从美国用飞机运来的,当地老百姓都戏称其为“洋灰”,“稀奇得很呐”!
  滇西“壮志凌云”——大兵的微笑
  美国海军飞行员麦德林以自己老飞行员父亲为偶像,几经沉沦,终于驾驶银鹰,纵横蓝天,成为一名飞行精英,当年“飞虎队”的小伙子,个个都有不输他的豪情。
  云南驿最不容错过的地方还有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琳琅满目的展品,像大白鲨一样长着“尖牙”的战机模型,似乎一下就能将人拉回那段峥嵘岁月。老照片里飞虎队员们个个潇洒帅气,皮夹克,飞行员墨镜,叼着烟斗的嘴角露着浅浅的美国男人式的微笑,标准的“潮男”范,一个个都仿佛是《珍珠港》里的本•阿弗莱克和乔什•哈奈特,这些阳光大男孩把青春永远留在了彩云之南的天空里,回报他们的,是云南人民永恒的铭记。
  1945年夏,日军占领缅甸,怒江以西国土沦丧,滇缅公路中断,中美两国开始从印度到云南的空运。飞越世界屋脊的“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在3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运输了80万吨战略物资,坠毁和失踪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500多名,代价惊人,举世扼腕。
  云南驿机场是盟军“驼峰航线”重要的航空转运站和支撑点,“飞虎队”及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国空军第38航空站、中央航空军官学校等机构也设在这里。当年驻扎在云南驿最有名的“老虎”当属莫尼中尉,在一次对日军飞机的战斗中,莫尼英勇击落了两架敌机,但他自己的飞机也不幸中弹,摇摇晃晃向云南驿小城坠去。为了民众的生命安危,他放弃了跳伞的最佳时机,毅然操控着飞机离开小城。当他离开飞机座仓时降落伞已经来不及张开,最后只能重重地摔在田野上……小城居民亲眼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纷纷捐出钱粮,立碑纪念这位英雄。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多时,云南驿依然保持和延续着“大码头”的格局,站在古镇的最高点——白马寺前面的山坡上,整个云南驿一览无遗。在平整的祥云坝子里,楚大高速公路宛如一根玉带,为满眼的碧绿的稻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历史上曾经是水阁的遗址,如今仍然波光闪闪;古镇里的大榕树还是那么苍翠古朴、枝繁叶茂……田野里一个个呈U字型的土坯就是二战时的“机窝”了,这些曾经看护了千百架英勇战机的地方,如今早已是茅草遍身,但在英雄的回眸里,它们依然身形俊朗、气宇轩昂。
  三部“大片”,仿佛云南驿的三种身份,说不尽也道不完,失落的岁月已然无法捡回,只有在傍晚时分再独自行走一遍青石板路,让丝丝缕缕的回忆缠绕全身。
其他文献
总有一个迷人的地方,摆满了穿越历史的艺术珍品,但任你再热爱再有钱有势也不能付钱买走,而只能倾心欣赏,只能无限赞叹,那个地方就是散落在全世界的博物馆。如果世界是一本书,那博物馆就是这本书的发展脉络,是了解某种特定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歌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给自己描述出过去三千年的历史,那么,他就仍旧生活在愚昧之中。”  卡尔纳克神庙 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卢克索”一词来自阿拉伯语“宫殿”一词的
期刊
广南县地母历史文化旅游项目  广南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这片方圆7810平方公里的广袤的红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凝聚了苍苍岁月的古代文明。秦汉时期广南是“句町文化”的发祥地,是一部历史文脉厚重的发展史。壮族先民于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句町国,与夜郎国、古滇国齐名。句町国历史比古滇国长500多年,比大理国早1000多年,境内发现的句町贵族墓地、40余面铜鼓等充分再现了句町古国的辉煌
期刊
大图说:黑颈鹤在滇东北和煦的阳光下度过漫长冬日,在无边无际、朗朗清风的高原上悠闲觅食,在落日的光芒中扇动宽大的翅膀,在碧蓝的湖水中犹如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它们是自然的精灵,也是历史的见证,黑颈鹤的身影陪伴着一代代会泽人成长、老去,它们的悠扬鸣叫,萦回在群山之间,宛若深切的呼唤,追忆着这片土地滚滚不息的生命史。  时间创造生命,生命演化出历史,四季循环更替,黑颈鹤秋来春去。每年三月春天,当最后一只黑颈
期刊
在地球上一般只有两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而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却又多了一个月亮:“石月亮”。  我曾经10多次进怒江大峡谷,每次在福贡至贡山的公路边,看到波涛滚滚的怒江之上、群峰之间一个天然岩石孔洞高高悬挂在高黎贡山的山峰上,仿佛一轮圆月,当地傈僳语称此洞为“亚哈巴”,即“石月亮”,傈僳族群众视“石月亮”为圣石。二战时期,“石月亮”曾是中国与外界连接的一条重要
期刊
西双版纳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们回答出奇地一致:西双版纳优美的生态环境,神秘而独特的傣族文化和傣家人所特有的宽厚善良,水一样的柔情秉性。  雷维克——哈尼山寨的洋姑爷  在景洪市嘎洒镇南联山村委会坝沙一组,有一个高大英俊、金发碧眼的法国人———雷维克,他不远万里,从巴黎来到这个青山环抱、民风淳朴的哈尼山寨,成为南联山的上门姑爷,与爱妻沙妙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  出
期刊
编者按:标准化听起来是个很专业的名词,和你我有什么关系呢?旅游就是游山玩水,都说要不按标准出牌,彰显前卫与个性,难道还需要什么标准吗?其实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中,标准是无处不在的,比如酒店的星级标准,让我们马上知道住的档次。但还有许多环节由于缺乏标准,你参加团队游,也许会被一份不标准而暗藏陷阱的旅游合同毁了兴致;一次自驾车出游,可能因为模糊不清的路标指示牌而走错了道路……所谓的“豪华”、“
期刊
2012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祖国边疆的云南省瑞丽市举办新一年的“中缅胞波节”,节日内容丰富、琳琅满目,有“牛车选美”、民族服饰展演、中缅藤球比赛……;其中“珠宝走秀”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只见一个个佳丽,身着时装,或佩戴美玉、或手执翡翠,面含微笑、款款走来,你方走罢我登台,将一件件翡翠精品、一幅幅佳丽佩美玉的诱人情景,秀得淋漓尽致,观众看得是目不暇接,我们摄影人也是拍得不亦乐乎。  历史上,腾冲、
期刊
公元1708年,为躲避战乱,偃武修文,窦氏先祖窦云开率子由陆良迁居淑基。当时,老百姓都是用绳子拴着养鸡鸭,由此取名“束鸡村”,经过历史的变迁,演变为今天的“淑基村”。淑基村位于师宗县城东北17公里群山之中,不管你从东南西北任何方向进村,离两三百米处,才能看到寨子,这是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驰名九州的《岳阳楼长联》作者——窦垿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  古老的淑基村以窦姓居多。窦氏先祖窦云开率子
期刊
今年10月3日傍晚,从瑞丽驱车走新公路赶到盈江县参加“天灯节”,还没用两小时,我是德宏州的“老知青”,原先这段路至少得半天,今非昔比,我们不禁感叹:“现在德宏州五个县,已进入‘两小时生活圈’了”。  “天灯节”是在快进城的大盈江畔一片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沙滩上进行,一路上车水马龙,我们由州交警队的老吴引导,很快来到大盈江边,这时夜幕已降临,只见江边沙滩上一排又一排整整齐齐点起了数不清的小灯,沙滩上
期刊
多年前我曾跟随一位旅居西双版纳多年的朋友,驱车深入勐腊县南贡山寻找拍摄“私密领地”,午间时分,我们进入一道峡谷,沿着清澈溪水前行,猛然在山凹间发现一座仅有18幢干栏式建筑的寨子,精致得形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安放在密密密匝匝的丛林深处。竹楼平台上,闪过一袭婀娜的年轻身影,正在专心晾晒各色的衣服,完全无视镜头的存在。而就在溪水边,几名老年妇女正在清洗着刚采摘的青苔,搅动的水花晃动出满眼的银光,投射在寨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