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 西双版纳告诉你

来源 :云南画报·云南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ugh9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我曾跟随一位旅居西双版纳多年的朋友,驱车深入勐腊县南贡山寻找拍摄“私密领地”,午间时分,我们进入一道峡谷,沿着清澈溪水前行,猛然在山凹间发现一座仅有18幢干栏式建筑的寨子,精致得形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安放在密密密匝匝的丛林深处。竹楼平台上,闪过一袭婀娜的年轻身影,正在专心晾晒各色的衣服,完全无视镜头的存在。而就在溪水边,几名老年妇女正在清洗着刚采摘的青苔,搅动的水花晃动出满眼的银光,投射在寨边精致的佛塔之上。一切貌似动态,实际上呈现出的却是完全静态的场景,就在这样一个并不算富裕的傣族寨子,生活的动与静瞬间得到诠释。不知为何,很多年以来,这一幕像被加了柔光效果的艺术照片一样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西双版纳记忆中不时掠过的镜像。
  如今,西双版纳每天都在迎来全世界的客人。在中国西南角,西双版纳的魅力已不再仅仅只是孔雀飞舞的凤尾竹林和其间若隐若现的竹楼傣女,这里弥漫着的幸福空气,或许才是西双版纳真正的魅力所在。真正的幸福,最终的结局都是分享,人们在此呼吸幸福。身处西双版纳,所有人都不是局外人。幸福是什么?西双版纳告诉你。
  背靠幸福:西双版纳的微风与微笑
  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听起来就有些焦躁,而这话在西双版纳被赋予新内涵。研究气候的专家在西双版纳发现,这里是世界上罕见的静风区。一年四季,这里绝少狂烈的风暴,即便在对流雨旺盛的夏季,这里吹拂的也是微风。而在冬季,群山间的云海也保持在静止状态,慢慢从雨林中蒸发游曳。
  连风都选择了驻足,这就是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是世界上罕见的绿海明珠,当地球同纬度被干燥炎热的下沉气流控制时,西双版纳的热帶雨林却焕发着勃勃生机,19184.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千种热带植物郁郁葱葱。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高达30米以上的望天树引领这片丛林傲立中国森林群落。在国内唯一的雨林高速公路上疾驰着的车辆,需要留心突然钻出的野生亚洲象。
  和中国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西双版纳没有春夏秋冬一说,二十四节气在此完全失效,这里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这样的气候在中国绝无仅有,西双版纳也因此被人称为“避寒圣地”。难怪每年冬季,有无数的北方游客,像候鸟一样逐季赶来,享受难得的幸福时光。
  在地理上,西双版纳靠近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各国,文化上也一出同脉,在那些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度里,微笑是最为常见的日常表情,它传达出人性的安详与温情。微风中的西双版纳,也一样将遇到村村寨寨的微笑面容。这种微笑,乃是幸福的外露。这种微笑,我曾在光影斑驳的橡胶林里遇到过,在澜沧江边沙岸上遇到过,在某个小旅馆里遇到过,在竹楼里遇到过,在茶山上遇到过,甚至在中缅边境布朗山区的简陋茅屋里,也体味过。它无关财富,却穿透我们烦躁不安的心灵,使之回复平静,重享久违的幸福。
  乐享幸福:傣族人的开门节和泼水节
  开门节是傣家人辞旧迎新的节日,傣语称“卧瓦萨”。在风光秀美、被世人称为“孔雀的尾巴”的傣族园曼春满村,澜沧江就从竹楼不足百米处蜿蜓国。开门节期间,寨子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浴佛。这是辞旧迎新的象征,浴佛的水越多,意味着来年的雨水就会越充分。佛寺里,老人们提来了水,围坐的佛寺大殿光滑的花岗岩地板上,低声闲情逸致地交谈着,他们在等待着小和尚来请出佛像,到缅寺外面去浴佛。下午,寨子里的小和尚微笑着把两尊佛像放在桌子上,老人们顿时激动起来,争相把自己手里的水桶递过去,要小和尚把桶里的水往佛像上倒,浇洗佛像。小和尚只有两个,一下子接不了递过来的那么多水桶,只要小和尚接过谁的水桶,谁就双手合十,高高的举过头顶,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朝拜。
  曼春满是个大寨子,傍晚时分,曼春满佛寺前面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寨子的人全出来了,他们每家都拿来自做的纸灯笼,悬挂在已经拉好的铁丝上,全村人不论老少男女,每人要做一个纸灯来挂,刹时间,571个点上蜡烛的纸灯笼把整个广场照耀的格外好看。大家握着点燃的蜡条,跟随着佛爷、和尚们围着佛寺大殿中央的释加牟尼佛像绕,边绕边跟着佛爷、嘴里跟着和尚们唱经,心里却默默地许着自己来年的希望,绕了三圈后,又或跪或坐在大殿的地板上,双手握着点燃的蜡条向佛主像叩拜,几百支点燃的蜡条同时舞动,把装修的金碧辉煌的佛寺大殿照耀的更加灿烂堂皇。所有人都跪在金塔前,向金塔拜三拜。
  在外面的佛寺广场上,几个男性老人已经打起了象脚鼓,敲起了芒锣两个老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把弄着两根竹筒,点燃以后赶紧跑开,不一会儿竹筒就发出“猎猎”的呼啸声,射出的耀眼火花直冲夜空,把开门节之夜推向了最高潮。象这样的夜晚,年青人和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他们骑上摩托车,带着心上人浪漫去了。一年中的幸福之门,就这样开启了。
  到了四月,傣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到来了。其实每年的泼水节在很早之前就会惊动所有真心向往西双版纳的人们。不过,在寨子里,过节的节奏还是严格按照传承千年的模式进行。在澜沧江边,保存了一年的龙舟被重新拼接,人们请出龙舟,在江上再次练习,以准备即将到来的比赛。而在岸上,兴奋的人们踏着象脚鼓敲出的旋律,跳出欢快的舞步。
  泼水节的“放高升”活动通常在寨子旁边的空地上进行,高升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火箭”,一根长长的竹竿尾部系上火药装填的“燃料舱”,点燃之后,霎时向碧蓝天空呼啸而去,江滩上高升林立,如同另外一片森林,此时所有的祝福都随高升飞到遥远天际。
  在这个节日期间,泼水意味着吉祥如意,所有被泼的人脸上都挂满笑容。在景洪的大街上,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分享幸福,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年龄,此时幸福无国界。这是西双版纳的嘉年华,真正的狂欢节,水花飞溅在大街小巷,村村寨寨,使泼水节成为最平等最幸福的节日。
  品味幸福:茶山浮动的幽香与甘甜
  古云:茶禅一味。能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静静地坐下来品味一杯清茶,或许是太多人对幸福的某种具象。水与茶,从来是一对模范的养生必备道具。西双版纳是中国普洱茶最大产地,这里不仅矗立着世界最古老的茶树王,遍布全西双版纳、起伏连绵的古茶山,更使之成为茶之圣地。而茶树所选择的优越生长环境,无不气温适宜,植被丰厚,景观旖旎,又使这些传奇茶山成为灵修养生的宝地。   在勐腊易武镇,茶作坊里的巨大的压茶石泛着青光,刚采茶归来的姑娘放下竹篓,捧起翠绿的古树茶叶,转身就开始就着热烈的灶台炒茶。易武的茶叶被称为普洱茶中的王后,因品质优良,易武一度也被誉为普洱茶的圣地,无数世界茶人纷至沓来,寻找心目中最醇厚的味道。
  这天,几名台湾茶客来到易武高义平家品茶,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走遍了几大茶山,并分别在各大茶山采集了各地的茶叶,最后集中在高义平家的木桌上冲泡出不同的茶汤比对。“每一个地方的茶叶都有自己独有的味道,很难说哪里的更好,但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味”,台湾茶商林先生微笑着品了一口茶,对我这样说道。茶香弥漫在高义平家的青瓦大院,这是一幢不同于西双版纳本地建筑风格的汉族大院,它的主人来自几百年前移民至此的汉族先民。当年那些钟情于茶的先辈跋山涉水,一路踏着崎岖小道向西双版纳披荆斩棘而来,到了易武,便因茶而留下,就此定居几百年。茶,让这些远离故土的外乡人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也一定找到了内心中追寻已久的幸福。如今在这些山水茶园中,他们的后人已毫无疑问成为地道的西双版纳人,数百年的创造与开拓,成就闻名遐迩的普洱名山,也成就了今日易武茶人的幸福人生。
  在南糯山,茶山则在此呈现出另外的样貌。清晨,一缕薄雾从山间升起,在山腰停留良久不散。白云之上,便是仙境般的茶山人家。南糯山800年古茶树王就在这样的山野中沐浴着阳光雨露,与一代一代的哈尼族茶人交流对话,直至今天。
  哈尼族黑车对本民族的文化了如指掌,更对这座空灵大山拥有深厚情感。他在带我们寻找古茶树的路途中,细数了哈尼族迁居至此,并与茶结缘的艰辛历程。信仰万物有灵的南糯山哈尼族对茶的感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平时必饮,社交礼俗必备,而且视之为信仰所托。他随手在路面摘下一片古树茶叶,递给我放入口中咀嚼,让我感受个中滋味。
  在800年古树茶下,和黑车一起祭拜了茶树王,大家围坐在树下,烧水喝茶,幽静山谷里,幽香满地。
  今天,古茶依旧在,但茶已经改变了茶人的生活状态。茶使这里变得富足,这样的情况不但发生在南糯山,在易武山,在基诺山,在布朗山,在整个西双版纳数不清的茶山,竹楼变成了别墅,小径变成了大道,上面车来车往,都是茶带来的财富。不过,黑车说道,生活好了,但哈尼族还是哈尼族,不会有什么改变。
  是的,恒久的幸福,才是最终极的幸福。
  触摸幸福:上海知青张若愚的版纳幸福生活
  要不是还有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当“阿拉”、“侬”这些上海方言不时从他的口中“蹦”出来,人们怎么也不可能想到他会是一个已在西双版纳生活几十年的上海留守知青。
  61岁的张若愚满头白发,正在橄榄坝路边一个露天集市上卖菜。他的摊位上摆放着些黄瓜、茄子、豆角,还有一杆已经磨损得很旧的提式老称。“都是自己种的菜,吃不完才拿些来卖,卖不掉就拿回去吃,这也是一种乐趣”,他口中这样嘟哝着。
  1969年,张若愚与其他的1934名上海知青来到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如今30年前同伴就都早已走尽,只他还留守在橄榄坝,他的留守就是为了爱情。
  30多年前,一场露天电影把一个美丽的傣家姑娘与一名风华正茂的上海知青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几场电影下来,他们就结婚了。那时,30岁的张若愚已经做了5年知青,傣家姑娘玉温刚24岁。
  1978年的12月,在席卷农场的知青返乡潮中,张若愚也抱着儿子带着老婆回到了上海,谁知玉温非常不适应,张若愚就带着老婆孩子重回西双版纳,在胶林竹林间重新过上安稳生活。
  转眼到1998年前后,两口子先后退休。这时,已落户上海的大儿子回西双版纳探亲,与傣族姑娘玉香相遇,俩人一见钟情,已在上海打下事业基础的儿子果断放弃回上海,居然也把户口转过来留在了西双版纳。两代上海人,就这样跟西双版纳结下了不解情缘。
  上海,西双版纳,两代人,就这样演绎着为爱留守的故事。
  微观幸福:罗爱东的二十载雨林情缘
  2011年三四月份,凌晨六点半,一个身背专业摄影设备的身影正匆匆赶往野象谷,此时天刚蒙蒙亮,他拿着相机顺着游道慢慢走,一直在观测大象的具体方位。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罗爱东,这名为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保护倾注了20多年心血的“新版纳人”,正在一次筹备已久的拍摄活动中遭遇野生大象。
  突然间发现大象群出现在眼前!一共七头,当中有一头小象,人与大象彼此之前的距离仅两三米!跑已经完全来不及,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这群丛林王者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手拿相机、脚架悄然从象群面前走过,自始至终居然没有理睬罗爱东。按他的话说:大象是性情中“物”,或许是因为常年在野外对象群的跟踪和监测,才使它们对这个“熟人”手下留情。
  20多年前,怀着对雨林的热爱和向往,罗爱东只身一人远离家乡来到西双版纳工作,从此与这茫茫无边的丛林结下了不解情缘。
  能在西双版纳无边丛林中自由拍摄,这对所有摄影师都是一个超级的诱惑。云南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而西双版纳有着中国异常珍稀的雨林资源,其中孕育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里被称作“动物生命的摇篮”。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罗爱东正在享受一个摄影师梦寐的幸福时刻。他用镜头对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包括大象、珍稀鸟类和形形色色的昆虫在内的奇妙世界,用影像构筑生活的另外一个生动时空。
  拍摄野生动物的艰辛,一般人很难体味。有时候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奔波数天,甚至几天在林子里安营扎寨,只为等待一个合适的拍摄时机,但一无所获也是常有的事。在野外,一个睡袋,一个背包就是全身的装备,对雨林性格极为熟悉的罗爱东通常只带最简单轻便的东西,其他的在雨林里可以就地取材解决。拍摄野生动物是一个很考验耐心的过程,也许出去十次还遇不到一次,往往无数次的希望,便有无数次的失望。“但,只要遇到一次,就会觉得所有的艰辛和等待都值”,罗爱东笑道。
  “我热爱西双版纳,热爱野生动物,热爱拍摄。庆幸自己能生活、工作在西双版纳,能与这里的雨林动植物结下不解之缘,我有比别人更多的拍摄机会,我了解这片神奇的大地,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透过罗爱东的镜头,就这么轻易能找到他眼里的微观幸福。
  TIPS
  交通:
  从昆明到西双版纳每日有多架次航班,西双版纳到北京、成都、武汉、郑州等多个城市也有直达航班,昆明西双至版纳州府景洪市全程为高速公路,昆明南部汽车客运站每天有20多班卧铺班车和高快班车开往景洪,车程约9个小时。此外,景洪港位于景洪市区澜沧江北岸,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的水运口岸,由景洪、橄榄坝和关累三个码头组成,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为联结中国至东南亚的水上大动脉,为著名的黄金旅游线路。目前,已开通中国景洪至老挝万象国际水运航线。
  住宿:
  景洪星级酒店众多住宿条件都不错,档次较高,也有价格适中的经济酒店可供选择。而前往野象谷游玩,可以住在野象谷的大树旅馆,大树旅馆架在树上,有高架走廊連接,是游客观察野象活动的绝佳场所。前往橄榄坝可以留宿当地居民开的“傣家乐”,体验原汁原味的傣家竹楼。
  购物:
  西双版纳市区和各景区都可以买到特有的热带水果、蜜饯、香料、药材和一些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如菠萝蜜、西番莲、杨桃、血竭、金鸡纳、白豆蔻等。制作精美的民族服装、民族锦帛、黑陶器皿、大象木雕、竹编工艺品、名贵的老树茶叶(普洱茶)等也常能令游人买到手软。
  景点:
  普通青年可以前往傣族园、望天树、野象谷、橄榄坝、打洛口岸等景区观光,文艺青年可以乘着一叶扁舟荡漾在澜沧江上,漂累了就上岸,逛傣家村寨,惬意之极。
其他文献
大理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  慵懒的阳光照着古城,照着三塔,照着苍山雪,走遍天涯也找不到这样美丽的冬日。公元937年,段思平在苍山脚下建国,国号大理。一个边陲之国与中原的大宋相始终,度过了300多年的岁月。对大理国的记忆更多的来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段思平的后人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真实的历史反而堙没在苍洱之间。  大理因大理国而得名,苍山之下,洱海之畔的绝妙圣地。人到此处,有种超然世外的恬淡悠然的感觉
期刊
总有一个迷人的地方,摆满了穿越历史的艺术珍品,但任你再热爱再有钱有势也不能付钱买走,而只能倾心欣赏,只能无限赞叹,那个地方就是散落在全世界的博物馆。如果世界是一本书,那博物馆就是这本书的发展脉络,是了解某种特定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歌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给自己描述出过去三千年的历史,那么,他就仍旧生活在愚昧之中。”  卡尔纳克神庙 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卢克索”一词来自阿拉伯语“宫殿”一词的
期刊
广南县地母历史文化旅游项目  广南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这片方圆7810平方公里的广袤的红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凝聚了苍苍岁月的古代文明。秦汉时期广南是“句町文化”的发祥地,是一部历史文脉厚重的发展史。壮族先民于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句町国,与夜郎国、古滇国齐名。句町国历史比古滇国长500多年,比大理国早1000多年,境内发现的句町贵族墓地、40余面铜鼓等充分再现了句町古国的辉煌
期刊
大图说:黑颈鹤在滇东北和煦的阳光下度过漫长冬日,在无边无际、朗朗清风的高原上悠闲觅食,在落日的光芒中扇动宽大的翅膀,在碧蓝的湖水中犹如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它们是自然的精灵,也是历史的见证,黑颈鹤的身影陪伴着一代代会泽人成长、老去,它们的悠扬鸣叫,萦回在群山之间,宛若深切的呼唤,追忆着这片土地滚滚不息的生命史。  时间创造生命,生命演化出历史,四季循环更替,黑颈鹤秋来春去。每年三月春天,当最后一只黑颈
期刊
在地球上一般只有两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而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却又多了一个月亮:“石月亮”。  我曾经10多次进怒江大峡谷,每次在福贡至贡山的公路边,看到波涛滚滚的怒江之上、群峰之间一个天然岩石孔洞高高悬挂在高黎贡山的山峰上,仿佛一轮圆月,当地傈僳语称此洞为“亚哈巴”,即“石月亮”,傈僳族群众视“石月亮”为圣石。二战时期,“石月亮”曾是中国与外界连接的一条重要
期刊
西双版纳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们回答出奇地一致:西双版纳优美的生态环境,神秘而独特的傣族文化和傣家人所特有的宽厚善良,水一样的柔情秉性。  雷维克——哈尼山寨的洋姑爷  在景洪市嘎洒镇南联山村委会坝沙一组,有一个高大英俊、金发碧眼的法国人———雷维克,他不远万里,从巴黎来到这个青山环抱、民风淳朴的哈尼山寨,成为南联山的上门姑爷,与爱妻沙妙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  出
期刊
编者按:标准化听起来是个很专业的名词,和你我有什么关系呢?旅游就是游山玩水,都说要不按标准出牌,彰显前卫与个性,难道还需要什么标准吗?其实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中,标准是无处不在的,比如酒店的星级标准,让我们马上知道住的档次。但还有许多环节由于缺乏标准,你参加团队游,也许会被一份不标准而暗藏陷阱的旅游合同毁了兴致;一次自驾车出游,可能因为模糊不清的路标指示牌而走错了道路……所谓的“豪华”、“
期刊
2012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祖国边疆的云南省瑞丽市举办新一年的“中缅胞波节”,节日内容丰富、琳琅满目,有“牛车选美”、民族服饰展演、中缅藤球比赛……;其中“珠宝走秀”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只见一个个佳丽,身着时装,或佩戴美玉、或手执翡翠,面含微笑、款款走来,你方走罢我登台,将一件件翡翠精品、一幅幅佳丽佩美玉的诱人情景,秀得淋漓尽致,观众看得是目不暇接,我们摄影人也是拍得不亦乐乎。  历史上,腾冲、
期刊
公元1708年,为躲避战乱,偃武修文,窦氏先祖窦云开率子由陆良迁居淑基。当时,老百姓都是用绳子拴着养鸡鸭,由此取名“束鸡村”,经过历史的变迁,演变为今天的“淑基村”。淑基村位于师宗县城东北17公里群山之中,不管你从东南西北任何方向进村,离两三百米处,才能看到寨子,这是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驰名九州的《岳阳楼长联》作者——窦垿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  古老的淑基村以窦姓居多。窦氏先祖窦云开率子
期刊
今年10月3日傍晚,从瑞丽驱车走新公路赶到盈江县参加“天灯节”,还没用两小时,我是德宏州的“老知青”,原先这段路至少得半天,今非昔比,我们不禁感叹:“现在德宏州五个县,已进入‘两小时生活圈’了”。  “天灯节”是在快进城的大盈江畔一片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沙滩上进行,一路上车水马龙,我们由州交警队的老吴引导,很快来到大盈江边,这时夜幕已降临,只见江边沙滩上一排又一排整整齐齐点起了数不清的小灯,沙滩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