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体制改革与秦腔发展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年,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先后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改革,更使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计划经济下曾被抑制了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发挥出来。文化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文化部门原有的生产关系、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一次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促进,标志着我国改革事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剧团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西宁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起步较早,二十世纪80年代初曾进行过体制和演出形式的改革尝试。在这次探索性的改革过程中,对全额事业单位试行了剧目、剧组和阶段性演出“承包制”和演出形式的“双轨制”和“多规制”,这一探索给剧团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这次改革中采取的按行包人和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从艺人员形成梯队,演职人员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循环状态。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剧团所有制的改革迈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步伐。实践告诉我们,剧团过去的体制和机制长期禁锢和制约着剧团的发展,只有改革才是促进剧团发展和进步的唯一途径,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能够增强剧团的艺术生产活力,充分调动戏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真正解放和发展戏剧艺术事业。但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在进程中必然遇到旧体制的束缚与反弹及新旧体制的摩擦。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磨合、适应、积蓄、等待和突破的过程。
  以往实施剧团改革,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剧团不仅步调一致,而且模式统一,其结果的差异却很大。
  1997年西宁市率先对当时的市属艺术剧团实行了“定钱放编”的改革,历经十年,不仅编制没放开,反倒是削减了业务经费、职称兑现工资、正常晋级工资、烤火费等,以至于大量的业务骨干流失,最终导致原来参差不齐的演出队伍更加步履维艰。尤其是2007年西宁市将原来的西宁市秦剧团和西宁市豫剧团合并组建成现在的西宁市戏剧团,尽管改革为“老人”制定了很好的优惠政策,为“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但当在确定分流到西宁市四区全额事业单位的人员时,并没有真正从艺术生产和艺术事业的发展方面考虑,将通过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归来的西宁市自己培养的唯一一个戏曲导演和6位副高职称且是业务骨干的演员实施了分流。如果说在机构调整的过程中,剧团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表演人才自觉选择了退休、转行或改行,我们很难责备他们对艺术的放弃,也不能说他们缺乏对艺术的敬业精神与献身精神,而应当理解这样一些受过很好的专业训练、长期从事演艺工作的人才,他们怎么会主动地放弃他们曾经为之如痴如醉的事业,竟然愿意丢弃自己酷爱的专长,宁愿去从事他们并不擅长的新工作和“告老还乡”?假如我们能够尊重他们的选择,认识到这种背后的理性因素,就不难想象,多数选择转行和改行的优秀演艺人员进入一个新的岗位时所可能遇到的风险,与今后转制后的剧团哪个风险更大。也就是说,在转制的过程中,政府并没有为演艺人员提供降低职业风险的必要保障,反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风险预期,而这样的改制显然不可能吸引原有的艺术从业人员自觉主动地继续投身于演艺事业。假如剧团体制改革的结果将会使一大批最优秀的、受到最好的专业训练的演艺人才选择了脱离演艺行业,那么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诚然,从长远看,充分市场化的艺术环境,终究会寻找到内在的动力以促进艺术自然发展,但以表演艺术人才的转行和表演艺术水平的下降而换取剧团体制的转型,对于这样的改革是不是代价太大了?
  笔者认为,剧团改革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剧团的差别,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剧团的改革。要加大政策和政府的扶持力度,完善改革措施的配套协调,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要切实加强剧团领导班子建设,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戏剧工作者投身剧团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政府的角度看,剧团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是政府“撂挑子”,其实,如同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很多不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在前些年经济状况远不如目前,但也往往咬牙“养”住了那些剧团,更不用说沿海发达地区。
  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如果说一个市级的财政,还不能“养”住一个剧团,那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剧团要改革,其目的是要通过改革目前这种“养”剧团的模式,建立以奖代补、以演代补的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公共文化产品。换言之,体制改革也不是为政府“卸包袱”,更不是在为财政“减负”,而是寄希望于通过改革彻底改变目前被“包养”的情势,以改变那些常年不能生产、演出却要财政年复一年地养无所事事的“剧团”,改变机械的分配制度,改变优秀的演艺人员不能得到与其市场价值相应的合理报酬(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时时刻刻伤害着优秀艺术家的自尊,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艺术家们从热爱甚至痴迷艺术渐渐地开始疏离直到厌恶艺术,由此也在毁灭他们的艺术理想);从一个方面来看,旧的体制模式很难吸引优秀的演艺人才加盟,因而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中,国营剧团只能是落败者。
  要改变这样的窘境,靠的不仅仅是原有剧团简单的合并或拆分,恐怕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售牌子或者变卖资产,而是需要以现有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为核心,为他们营造能够在演出市场上以更具竞争力的方式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能够吸引社会中有志于艺术的人才流向表演艺术行业,唤起艺术表演行业、尤其是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帮助他们创作出无愧于民族与时代的、优秀的传世之作,使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绵延不绝。使剧团的体制改革找到一条比较正确的健康之路。
  秦腔艺术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她以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深深扎根于中国的西部。她在我国西北的城市和乡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得群众的喜爱,已成为与黄土地融为一体的传统艺术,为男女老少喜闻乐见。2005年中国剧协年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现为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上授予兰州市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每三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西北五省区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秦腔艺术节”和“中国秦腔发展论坛”,足以说明国家和政府一直在关注和支持着这古老剧种的变革和发展。
  作为青海,秦腔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和根基。多年来,在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原我省唯一一个秦腔剧种的代表——西宁市秦剧团,在我省无论是城市还是在农村,已深深植根在百姓心中,可以说西宁是秦腔的第二故乡,逢年过节,市秦剧团也是被邀请去演出最多的剧团,特别是在三年一度的“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中一直成绩不菲,更是把西宁市秦腔剧团推上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他们曾生产和排演了上百部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新编现代戏,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社会的认可,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实现青海省“五个一工程”三连冠。总结其经验,振兴和发展秦腔,不仅需要领导和专家的重视,需要戏迷的支持,但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三连冠的新编秦腔历史剧《寇准罢宴》、《秦腔将军》和大型秦腔现代戏《湟水情》,政府投入10万余元)。
  剧团改革导致人才流失,没有台拄子也就丢掉了演出市场,原来的剧团可以演上百部戏,经过改革,却只能演十几部戏,一度和二度创作可以请人做,但行当不全的戏又该如何演。笔者认为,在青海在西宁,秦腔不是没有演出市场,也不是没有喜欢秦腔的观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社区不仅爱听秦腔,而且爱唱秦腔的大有人在,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剧团不仅设备陈旧,且没有一处可以出演秦腔的固定场所,往往是优秀的剧目因为没有剧场彩排和参赛而被束之高阁。长此以往,秦腔艺术将何以立足?何以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把眼光放到秦腔的发源地农村,还原其本色,进而延伸到社区。同时在秦腔创造和变革中再来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转移,创作、改编经典剧目,创新秦腔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走出自我,明确为谁写、为谁排、为谁演、演给谁,才是出路。另外,要充分利用西宁市文化和广播一局的优势,与西宁电视台联合,采取版权共享、利益分成的方法,使秦腔走出舞台,让秦腔走上电视荧屏,延引秦腔表演空间;可尝试对秦腔剧团进行会员制管理,邀请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加盟,由企业出资,共同经营。对秦腔发展要有长远的统一规划,使其文化产品系统化,规范化,最终实现秦腔文化的产业化。
  总之,秦腔作为戏剧的鼻祖,只有在保持传统个性风格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剧种之长,锐意创新,多出精品,才能使秦腔之树永葆生命力。
  
  (作者:青海省文联干部)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实践教学的分类和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各类实践课程的特点,确立评价指标和各指标对应的权重值,由此构建一套实践教学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评价原则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示范性学院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校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开发围绕工作需求的
编剧用文字叙事,剪辑用镜头讲故事。  电视剧的创作是继剧本创作(影视艺术的第一度创作)和拍摄阶段(影视艺术的第二度创作)之后,人们通常听说的“第三度创作”——剪辑艺术开始了。剪辑师是给出电视剧最后成品的人,是最后实现编剧导演等所有创作人员的愿望和要求的人,是一部电视剧的“终结者”。  一、节奏的定义  导演是一部电视剧的艺术总设计师,他为电视剧确定了基调、风格,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剪辑的性质决定了剪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演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高超的演技,演员就很难在舞台上塑造好其所饰演的人物,在演艺界容易失去立足之地,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仅凭高超的演技,而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这种演员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较好的艺人,不大可能成为艺术大师。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多少年来,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即重演技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熟不知,戏剧作为文化的一翼,本身就浸润着文化的培育。作
摘 要:文字是人们学习的基础,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现阶段山区小学的语文识字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积极研究,不断完善改进,以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本文就山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山区小学;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方法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尤其是语文识字教学,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高中音乐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指导思想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要以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關键词:多元智能;高中;音乐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解
舞台灯光是舞台艺术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以及所需的特定场景进行全方面环境的灯光设计,并有目的地将设计意图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再现给观众的艺术创作。恰当的灯光效果设计可以加强舞台演出的感染力,伴随着呈现给观众的舞台视觉空间感受以及情节的发展,灯光成为舞台与观众之间相互交融的特殊语言,与舞台的其它表现手段一样从始至终地进行演出情景的描写和叙说。  一、舞台灯光创作构思的酝酿  
从小说到电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温故一九四二》的特殊性表现在:将完全不同的小说和剧本容纳在一本书中。小说严肃,剧本通俗;小说沉闷,剧本热闹。从因果关系上来讲,小说
摘 要: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变大,高职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职机械教育属于高职专业的一种,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创造性教学教法的应用势在必行。这种教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创造性教法 高职机械 教学应用  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因而对创造性技
在“磁场”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同学经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将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从匀强磁场中某点自由释放,重力的作用不能忽略,在讨论粒子进入磁场的最大深度和最大
原国家教委《中学数学实验教材·高一(上)》(北师大版)配套基础训练上有这样一个题目 :已知a、b、c是互不相等的正实数 ,且a +b+c =1 ,求 1a +1b +1c 的取值范围 .1 问题提出的背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