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pkqp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体现为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字形”“语境”“情感”和“体悟”诸多方面加强学生良好语感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又丰富的感受。从语文学科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体现为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由于这种能力需要经过长期训练与反复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
  一、感知字形,培养语言直觉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感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直觉性是语言语感中最为显著的特征。笔者认为,对于汉语言而言,其语感源于字形。因为,对于汉字而言,尤其是作为构形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和一部分表形的构字部件,大多是象形字,这些字所具有的识别信息来自物象,大多数是可以从具体物象作为起点来解释其意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的特点。比如说,“旦”——地平线的太阳;“闪”——人在门框边一晃。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不妨从感知字形入手,即把字形分析与语感训练有机结合,但由于训练语感又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从字形入手,并不断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反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并积淀社会、自然与人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的感知字形过程,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言语的感受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灵敏和迅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言语敏锐的、全面的直觉能力,为良好语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语境,不断提升语言形象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依靠想象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品美、体味、激情、悟理,培养语感的丰富性。要引发生动的想象,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的语境创设,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荷花》一课,作者描绘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露出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课文有观察、有联想、有动有静,展示了一幅迷人的荷花图。怎样让学生走入这迷人的图画呢?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池美丽的荷池中,看到了那一朵朵姿态各异、楚楚动人的荷花,红的、白的、紫的……美的感受自然喷涌而出,从而达到了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
  三、链接生活,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敏锐的语感往往是和人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的。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培养语感还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或让过往体验激活生活体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珍珠泉》一文中,“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中的“筛下”一词,有个同学理解为“太阳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问他原因,原来他见过用筛子筛东西,由此引联想到这里的“筛下”的意思。树叶很茂密,阳光只能从树叶间的缝隙里射下来,一缕一缕地照在泉水上。可见生活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敏锐地理解词语。特别是将情感参与其中,使得语感更为敏锐、丰富,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以便调动生活经验来阅读理解,培养语感的敏锐性,不断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四、以读为本,多措并举体悟语感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因为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达到以声传情,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是以读为本的依据所在。在这里的“以读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读”,并辅之以其他手段,从而深层地领悟体悟语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全班中读,在反复的朗诵中,不同的语调、节奏,不同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语感。如教《珍贵的教科书》“嘱咐”这部分内容,教者先范读。“我”的急切的呼唤,哽咽的话语,张指导员的叨念及微弱而坚强的声音,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这感人的情景中,无不被指导员的献身精神和对学生的热切期望深深感动。通过朗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这样既丰富了语音库存,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语感的丰富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课堂中的讨论、争辩、复述、回答问题,对课文内容的质疑,都是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说的时间、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在说话中增强语感,体悟语感。
  总之,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语感特征,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对各年级的语感训练提出具体要求,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新乡市第二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文中阐述了4G无线仿真平台的搭建,描述了系统的架构和处理流程,并介绍了相关模块,以及模块间的交互过程。重点阐述了模块间通信的介质-环形缓冲区的使用,使得数据能够在模块间安
文章分析、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实行编目工作目标管理的现实意义,分析、探讨了实施编目工作目标管理的策略与方法。参考文献3。
凌力尔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的Smart Mesh IP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现可直接地在运行Micrium的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之嵌入式ARM Cortex-M3上提供编制工业物联
学科群的建立、发展是社会对科技重要性认识的需要,高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已被世人共识,高校及其它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应对,但高科技的产生离不开专业文献的支持,建立学科群专业
Lamb波在材料损伤检测方面的应用已相当成熟,对于损伤性质以及损伤位置的分析都是通过传感器接收到的损伤信号来判断的。但是实际检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小范围、近距离
2007年4月4日下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博士生导师苏新宁教授应湖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郑章飞教授的邀请到湖南大学讲学、参观。会议由郑章飞馆长主持,湖南大学社科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
本文结合新时期时代需求和高师院校统计学专业情况,以“因材施教”为教育原则,提出一种按发展方向来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整体上要把握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的内部联系,准确认知教材各级主题之间的联系,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做到符合教材的整体逻辑,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教学过程的内在完整、合理和可操作的教学逻辑。   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实验改进操作步骤: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1)试管内倒入10毫升水,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至沸腾,拿离后停止沸腾。(2
在实施新课改的热潮中,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教育先进技术被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解决一般教学过程中不好解释的疑难问题,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管理。则可使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意义    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教学管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重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