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7、白介素35及EB13mRNA表达的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7(IL-27)、白介素35(IL-35)及其共同亚基EBl3mRNA的表达。方法分别采集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22例)、静止期(20例)、消退期(20例)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竞争性免疫抑制ELISA法检测血清IL-27、IL-35表达水平,用SYBRGree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EBl3rntlNA的表达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内IL-27和IL-35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IL-27(226.72±71.32ng/L,160.80±20.02ng/L,181.93±27.36ng/L)表达与健康对照组(138.66±33.93n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0.05,〈0.01);进展期、消退期血清IL-27表达显著高于静止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0.05)。消退期血清IL-35(355.78±49.82ng/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期(309.36±36.10ng/L)、静止期(299.14±31.98ng/L)、健康对照组(292.43±36.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0.01,〈0.01),进展期、静止期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单-核细胞EBl3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分别高20.15、16.17、19.74倍。结论:L~27、IL-35、EB13作为抗炎因子可能参与寻常性银屑病发病。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硬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1998-2012年住院治疗的8例硬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 男女患者各4例,平均年龄44岁.皮肤变硬增厚累及颈肩、背部6例;合并多系统受累6例;2型糖尿病5例中3例有糖尿病并发症;2例出现血清异常免疫球蛋f白,λ、κ型M蛋白各1例;发热2例;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4例行皮肤活检,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全层增厚,胶原增生明显,胶原纤维
期刊
患者男,58岁,农民.因舌体反复破溃、皮肤进行性黑变2年,加重伴行走不稳2个月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体破溃,双手、双足各小关节处皮肤颜色变深,呈棕黑色或黑色,并伴乏力、纳差、餐后饱胀感,曾以消化不良处理,疗效欠佳,未再诊治.随后双踝关节、双下肢胫前、腰骶部等处皮肤亦出现黑变并粗糙,胸腹部出现类圆形色素脱失斑,头发灰白,腋毛、阴毛脱失,四肢麻木,舌体部分味觉丧失及便秘。
期刊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通过光敏剂和激光结合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肿瘤、癌前病变和尖锐湿疣等,损伤小,属于非侵入性治疗手段.我们采用以635 nm半导体激光治疗光源的PDT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患者女,30岁,4年前其夫患有尖锐湿疣,在某医院检查,发现宫颈和外阴尖锐湿疣样赘生物,经检测HPV 11、HPV16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尖锐
期刊
面部肿瘤切除手术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皮肤缺损,缺损面积较小者除可直接拉拢缝合外,大部分创面需要局部转移皮瓣或游离皮片移植来修复.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我科收治32例面部肿瘤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皮损,术后缺损应用Burow楔形推进皮瓣进行一期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期刊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处理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并设立健康对照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 h后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4的水平. 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 h后
期刊
患者男,33岁,因头痛伴性格改变5个月,加重1周于2010年9月急诊入院.患者5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以头顶部、枕部为重,为持续性胀痛,夜间明显.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语言障碍.一直在当地医院神经内科治疗,考虑为血管性头痛,给予改善脑供血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有疼痛,间歇性加重,渐出现性格改变,易怒,孤僻,失眠,记忆力逐渐减退,尤以近期记忆力明显.1周前开始再次出现头痛加剧,难以忍受,到我院
期刊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CA-074Me对组织蛋白酶B的影响,以阐明其对肌纤维的保护机制.方法 40只健康雌性短毛英国种豚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阳性对照γ干扰素组、PM模型组、健康组、假干预组(即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和阴性对照CA-074Me组.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留取血液检测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M)、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变化;取肌
目的 探讨临床上皮损表现为红斑鳞屑的蕈样肉芽肿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的特征.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皮肤科门诊的收集蕈样肉芽肿患者6例,年龄7~73岁,病程1~5年;男4例,女2例;斑片期2例,斑块期3例,肿瘤期1例.均经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及相关检查确诊.RCM观察6例蕈样肉芽肿患者各3处皮损,选取1处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发现角化过度,棘层混乱,基底层色素环折光减弱,表
期刊
2013年4月11日是我国当代皮肤科先驱者之一,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皮肤科主任董国权教授百年诞辰。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医科大学承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从病毒到肿瘤,
期刊
患者男,53岁,理发师.患者6年前左手出现肿胀、皲裂伴瘙痒,搔抓后手背出现数颗米粒大小红色斑丘疹,顶端可见小脓疱.以外用药物擦拭后皮疹缓解,但左手2、3及3、4指间形成窦道,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和毛发样物质.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嗜酒.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手第2、3及第3、4指间分别有约0.5 cm×0.5 cm窦道,开口处可见数根黑色毛发,左手相应掌指关节间分别见淡红色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