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勇士 细节铸就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zi229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个子库里也能杀入内线得分。

跌入凡间


  2018年12月11日,勇士被美国《体育画报》评为2018年度最佳体育人物。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来第四次颁给一支球队,前三次的得主分别是1980年的美国男子冰球队、1999年的美国女子足球队和2004年的MLB波士顿红袜队。换言之,此前没有一支NBA球队染指该奖项,勇士的历史地位不言自明。
  但两天后,勇士就在主场以20分之差惨败于猛龙,在常规赛上被对手“双杀”。从纸面上看,赛前猛龙几乎尽是下风:背靠背作战,核心球员莱昂纳德右髋骨酸痛缺阵,主教练纳斯刚蒙受丧母之痛,直到赛前才与球队会合。勇士这边,四大全明星悉数健康出战,但最大分差时曾落后26分。
  这只是勇士表现不佳的延续。本赛季至今,他们已吃到3场至少输掉21分的大败,有两次发生在主场,足以颜面扫地。尽管火箭、马刺和独行侠已不像昔日那么可怕,火箭和马刺更遭遇历史性的大滑坡,但勇士还是在德州魔鬼之旅中三战尽墨。
  即便库里火线复出,也没能迅速止血,勇士在12月2日吃到第九场败仗。过去4个赛季,勇士来到这个节点上的日子要远远靠后。赛季开始前,随着考辛斯空降湾区,组成骇人听闻的“五巨头”,很多人都觉得NBA完全可以提前颁发冠军戒指,但目前勇士的战绩居然比上赛季同期多输了4场!
科尔示意队员改变战术。

湾区乱局


  习惯性裹足不前令人难以捉摸,单凭赛场表现还不足以尽述勇士目前遭遇的困境。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勇士赛季开局相当不错,10胜1负,跨赛季连续146场常规赛无连败。更衣室里洋溢着快乐,这正是主教练科尔一直希望建立起来的球队文化,也是库里希望看到的。赛季第三战的前一晚,他身穿灰色连帽衫,戴着耳塞,低着头,大步流星地超过路人,来到丹佛四季酒店的酒吧。库里是勇士的核心,是科尔口中“矮个子版的蒂姆·邓肯”,但他谦逊的行事风格一如既往,喜欢从大局出发,淡化自己的贡献,用柔和的声音掩盖求胜欲望。库里正进入职业生涯的第十个年头,希望尝试一种更为积极的领导方式。训练营开启前三天,他邀请助教布弗雷泽到家里作客。晚饭后,库里向弗雷泽提出了几个问题:球队有什么长远计划?会不会使用新的训练方法?教练组有没有向全队传达这些信息?当你的镇队之宝如此集中精神时,球队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出问题的,对吧?
  之后,一幕自导自演的闹剧又令勇士偏离了轨道。
  2018年11月13日,杜兰特在对快艇的比赛中,由于最后几秒钟没有得到格林的传球而感到愤怒。赛后,两人在场边激烈争吵,战火一直蔓延到更衣室。格林不但说了脏话,还挑明在杜兰特到来之前,球队就已经很成功了,甚至提到杜兰特即将在明年夏天投身自由市场的敏感话题。三周前,杜兰特、格林和勇士其他球员还在更衣室里随着歌手菲姬演唱的国歌起舞,但事件发生后,格林被禁止进入更衣室,杜兰特迅速换上衣服离开,坐在斯台普斯中心的场地上生闷气,久久不愿离去。
无论在场上还是场下,格林(左)都充满斗志。

  在勇士队,格林是除库里之外最不可替代的球员,但也可能是最不稳定的因素,这种观点被普遍认同。格林的激情和库里的快乐如同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一起将勇士推到现代篮球无可比拟的高度。然而,这种激情有时会过火。2016年2月27日勇士对雷霆的比赛中,格林冲着科尔咆哮:“我知道怎么去比赛!”本赛季第二战,勇士作客犹他,格林连续两次推搡对手,差点儿引发冲突,最终被科尔摁在板凳席上。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格林和杜兰特以前也有过争执,两年前对阵灰熊时,由于最后一攻没有执行事先布置好的战术,杜兰特遭到格林痛斥。那个赛季西部决赛第七场,勇士落后雷霆18分之多,暂停时两人又有过情绪激烈的交流。
  这就是格林的风格,他每周都更换攻击目标,强度之高往往会引来外界的非议。
  杜兰特与格林争吵当晚,科尔在更衣室向全队发表了讲话,对格林停赛一场,并处12万美元的罚款。人们普遍认为科尔明显偏袒杜兰特,格林甚至一度打算通过NBA球员工会起诉勇士。几天之内,博彩公司更是发出了主题为“最有可能成为格林交易目的地”的竞猜。
  杜兰特很敏感,习惯于慢慢信任别人,外界很难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杜兰特不喜欢和队友直接交锋,如果他想低位拿球,通常会先把自己的意思告诉助教,再由助教向球队传达。来到湾区两年多,杜兰特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他冲着格林大喊“把那该死的球传给我”,不过是在雷霆时代的习惯做法。这就是为什么杜兰特在勇士赢得两枚总冠军戒指和两个总决赛MVP后,但从来没有感受到成为其中一员的原因。他曾多次用“伙伴关系”形容在湾区打球的时光,就像一位歌手在另一位歌手的专辑中客串一样。杜兰特通常不喜欢那些刚进NBA就脏话连篇的家伙,但很欣赏格林的强硬,并由此想起了昔日锤炼他成长的队友肯帕金斯,而帕金斯那一套又是从加内特那里学来的。格林对他的强硬,显然让杜兰特无法适应。
  勇士队要到总决赛或自由球员市场开启后,才能知晓这件事的真正破坏力。裂痕也许已经修补好,也许将成为一道难以弥合的鸿沟,勇士的问题不仅于此。为平息内讧,科尔先是宣扬大局观,在球队继续挣扎之际,他又自我检讨。但正如熟悉球队情况的利文斯顿所说:“在我们的球队里,每年大概会发生十次类似的冲突,这只是第一次罢了。”科爾的麻烦还在后头。   事发当晚,库里不在洛杉矶。这是不寻常的。他时常扮演观察者的角色,球队表现出色,他会发出夸张的叫声;表现不佳,他又会眯起眼睛表示怀疑。他展示出的东西不存在任何掺假的成分。外界经常以库里容易受伤质疑他,这是有道理的,每当库里不能上场打球时,坏事往往会发生,并非巧合。他的影响力就在于每次复出后,都相当于给球队做一次心肺复苏术。

气质传承


  美国媒体大多认为没有必要为勇士担心,他们会再次赢得总冠军。因为勇士队不是第一次经历这些事情。
  在2016年的一场比赛中场休息时,格林在更衣室里追着科尔骂,直到保安冲进来才平息事端。科尔处理这类事件有丰富的经验,他在效力公牛时,曾与乔丹扭打到一起,好几天都伤痕累累。当然,那个赛季公牛的表现非常出色。
  上赛季,从3月中旬到4月,勇士仅有7胜10负,其中一些场次输得很难看。最终,勇士锁定西部二号种子,将头号席位拱手讓给火箭,但他们还是拿到了总冠军。
  质疑勇士似乎已成为了一种NBA文化。没有任何球队可以永远无敌,也没有人永远成功或者受到爱戴。乔丹赢了又赢,成为球队老板后,却一直在失败。
  在球队阵容轮换如此频繁的时代,冠军球队被放在显微镜下精密解剖,不断上涨的工资和有限的人才使明星特权越来越大。即便是勇士,容错的余地也很小。如今,29支球队都想阻拦他们成就三连冠伟业,伤病、高龄、自满、荣誉和金钱的诱惑、巨星之间的裂痕,任何东西都会磨损、瓦解球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勇士老板拉科布不信邪,“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归宿吗?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说。”2018年12月18日,在勇士与灰熊的比赛开始前30分钟,他坐在甲骨文球馆的一个房间里,对未来充满了乐观。
  拉科布是有底气的。2010年,他和彼得·古伯以4.5亿美元收购了勇士,并立即许诺,要让球队在五年内夺冠。这么说是不是疯了?但现在,人们都相信了。拉科布经常站在大众的对立面,傲慢,从不认错,永远表现得比别人更了解这个世界。但事后看来,他似乎总是对的,勇士能毫不留情地碾压对手,奥克兰逐渐成为球员们职业生涯救赎的中转站。
  拉科布的另一成功之道是雇佣那些不大像自己的高层人员。勇士管理层三大支柱性人物教练科尔、总经理迈尔斯和球队总裁韦尔茨都拥有高情商、谦逊和幽默感,将所有员工拧成一股绳,建立平行的管理体系。科尔为了避免邀功,故意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2015年总决赛,勇士一度以1比2落后于骑士。科尔用1米98的小前锋伊戈达拉取代2米13的中锋博格特,组成现代总决赛历史上最矮的首发阵容。夺冠后,科尔把首发阵容的转换归功于尤恩的建议,当时他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视频教练。在新闻发布会上,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尤恩是谁。在竞技体育中,有多少教练能做到这么无私?
  迈尔斯和科尔彼此信任,合作既自然又实用。他们是密友,在旧金山住得很近,两人的妻子经常结伴逛街。2015年秋天,迈尔斯的妹夫在一起意外事件不幸丧生,科尔也很难过。很多人都认为,这种亲密往往系于球队取得胜利。2016年总决赛勇士被骑士大逆转,赛后,迈尔斯在更衣室里找到科尔。如果他们相互指责,只需10秒钟就能毁掉友谊,但恰恰相反,他们都选择了自我批评。
  拉科布很清楚,做好小事,简单却意义重大,譬如说,允许球员家人在客场之旅中乘坐球队巴士,总经理和明星球员之间的谈话不局限于篮球。
粉丝与杜兰特合影。

  本赛季首场比赛,在奢华的钻戒颁发典礼结束时,库里拿起麦克风,队友们排在他身后,TNT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在附近不停移动。库里往后面看,接着停顿了一下,说:“有一个人最近三次都没参加过戒指仪式,我们想邀请霍森上来领取他的戒指!”
  一个身穿蓝色勇士衫的秃头矮个子男子从库里手中接过了戒指。勇士球员们将他团团围住,蹦蹦跳跳,齐声高喊“E!E!E!”让豪森分享荣耀时刻,是总经理迈尔斯的主意。当天早上,他先是告诉了球队媒体关系主管里德,里德又转告了库里。之后,里德联系了TNT,让他们正确拼写出豪森的名字。
  豪森是勇士的营运主管,其职责涵盖了运营一支NBA球队涉及的无数繁杂事务,包括衣物清洗、行程安排、餐饮备办、球馆琐事。每逢比赛日,他清晨5点半就来到球馆,过了午夜才回家。在他供职的31年里,只因为大女儿莎蒂出生请过一天假。4年前,豪森问刚上任的科尔客场之旅有什么特殊需要,科尔一时没什么想法。几个月后的一天,科尔当晚要和几名助教看比赛,希望豪森能准备一些啤酒。这成了习惯,4年超过200个客场,从未间断。
  回到2018年10月20日那个夜晚。杰雷布科在对旧主爵士的比赛中投中了绝杀球,整支球队陷入疯狂,伊戈达拉扒掉了他的球衣。勇士要拿到三连冠,或实现更远大的抱负,需要依靠一切能让他们走到今天的东西。
其他文献
自9月3日出席一场音乐会起,直至10月14日拄拐视察某住宅区止,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公开场合“消失”了近1个半月,引发了国际社会五花八门的猜测、分析和评论。  在金正恩“隐身”期间,这些评析或言之凿凿,或欲言又止,显得颇有“来头”,但随着金正恩重新亮相,这类信息中相当一部分迅速变成一堆无价值的废纸、甚至笑话,而这种现象在外界针对金正恩和朝鲜的分析、研究中屡见不鲜,不仅“看热闹”的外行屡屡“中招”
冰雹  一只鸟啄了我的脑门儿  有点儿疼  除了疼之外  它还留给我一颗珍珠    下冰雹   蜗牛说  先走一步  啪哒啪哒嗵嗵嗵屋顶唱歌了  鸟儿沉默了  鸟儿躲到我的屋檐下了  去年留给我珍珠的那只鸟儿  是哪一个呐    妈妈说  妈妈说冰雹是  ……是云下的蛋啊  放在手里孵啊孵啊  雨宝宝就出生了    那我的手为什么会湿?  出生都要哭哒妈妈说    我不是小孩子  可我乐意相信  
追念史家林增平先生    在近些年相继辞世的几位史学名家中,湖南林增平先生亦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林先生虽自一九五三年起,就一直在湘中任教,但却不是湖南人,而是一道地的江西老。他于一九二三年旧历十一月诞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父亲是一个煤矿工程师。林先生的青少年时期,基本上是在江西度过的。连年的军阀混战、艰苦的抗战八年,使青年时代的林先生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也锤炼了他一生坚韧不拔的性格。正是在这动荡的岁
梁戈亮在31届世乒赛上。  梁戈亮1950年出生在广西,似乎上天注定了他人生的每个阶段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  幸运入选国家队  梁戈亮的乒乓人生机遇始于玉林小学,从这所小学走出了乒乓老国手曾传强。1964年,曾传强回家乡参加运动会,凑巧与梁戈亮配对打双打,结果获得地区第二名,从此一举成名。机会第一次眷顾这个广西男孩。同年,梁戈亮入选广西青年队,开始正规训练。1965年夏秋之交,梁戈亮到银川打全国
中国三大球在仁川亚运会上的表现已经不是不如人意,简直是令人愤怒,指责之声此起彼伏。出征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特别强调,三大球队伍在亚洲已无优势,在仁川亚运会上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但必须要有“誓死一搏”的决心和信心。艰难早已预见,但那种被期待和呼唤已久的决心和信心并没有在亚运赛场上展现,消沉与无奈仍旧弥漫于中国三大球。  近年来,三大球与中国体育蒸蒸日上的局面背道而驰,而且下滑趋势日益加剧。足
《哲学与幼童》启示录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的人体、人性、人情立即就受到成人的养护和塑造,然后就被打上种种的印记……其间,幼童感知了什么?思索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发了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的热忱探究。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的命题是: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他们早就喜欢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的更多。”(《哲学与幼童》,第
上世纪80年代,一个从小喜欢翻跟斗的广西小伙子屡创中国和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人们誉为“体操王子”,他的名字叫李宁。1980年底,李宁进入国家体操队。第二年在第1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独得3枚金牌,开始引人注目。4个月后,他又在莫斯科第21届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赛上为中国队夺得铜牌立下大功。没想到,转过年来,他的神奇表现让世界体坛震惊。1982年,第六届体操世界杯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世界体操顶
有人问我:“经历了这么多届世界杯,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届?”我说,当然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我从2000年初开始跟随国家队采访,历经黎巴嫩亚洲杯、世界杯小组赛、十强赛,最终中国队第一次出现在世界杯的舞台上。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采访的世界杯。终于跟巴西过招2000年初,我在广州日报工作,被派到足球报,专门跟随新一届国家队采访。那时,我对足球一无所知。但是,随着和他们南征北战,无数次的飞行集训,我对这支
赴秘鲁特派记者邹志鹏:包治百病的“无毛犬”  出差到秘鲁时,我见到了十分讨当地人喜欢的“裸体狗”。它跟英国猎犬差不多大,正名为“秘鲁无毛犬”,除头顶、爪子和尾巴上长有一丁点毛外,全身都光溜溜的。  在秘鲁,无毛犬地位不低,是家喻户晓的忠诚守卫犬。每年6月12日还是秘鲁的“无毛犬日”。笔者摸过它,感觉其皮肤虽有些粗糙,但热乎乎的。仔细一看,狗居然热得不停颤抖。原来,无毛犬的体温接近40摄氏度,属于“
常听到有人抱怨:时下译书少了,但洋概念却越来越多,每每读到那些写满这类概念的文章或书籍,都不免产生一种跟不上潮流的“落伍”之感。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此一直深有同感。日前又在《读书》上读到雷颐《背景与错位》(一九九五年四期),更感到有些话要说。  记得十余年前讨论文学批评方法论时,也是洋概念、新术语满天飞,但很多人并不感到惊慌,因为尽管在谈文学的文章和书中出现了诸如“增熵”、“耗散结构”、“反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