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滋味”之后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tgf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南非曾有一头著名的食人狮,原来以斑马、羚羊为食,因为一次偶然机会,吃了一个修铁路的工人。尝到人肉滋味之后,从此它就不再捕食其他动物,专以吃人为生,先后吃了三十多个人,使得人心惶惶,铁路都无法修下去了,最后政府专门派了一支军队来,才把这头狮子除掉。
   我去呼伦贝尔草原旅游,住在一户牧民家里。晚上,他要起来好几次,去驱赶野骆驼。他说,时下正是骆驼发情期,那些落单的野骆驼,就跑来找牧民的家骆驼交配。如果家骆驼和野骆驼交配后,就不愿再和家骆驼交配,从此不生崽,也没有驼奶,这头骆驼就彻底废了,只有杀掉吃肉。
   人也是如此,有些滋味尝过之后,可能会终生不忘,由此而改变命运。前几年,某地为了教育孩子,曾把贫穷的农村孩子和富裕的城市孩子暂时变换家庭,到对方家庭去生活一段时间。其用意不错,但没想到结果适得其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许多成人尚且难以理性面对,何况孩子!有些穷孩子在尝过富裕生活滋味后,心态发生扭曲,回去之后,抱怨父母,嫌弃家庭,这也看不惯,那也不舒服。后来,这个活动就被叫停了。
   我有个战友,转业到戒毒大队工作。据他说,许多吸毒者,一开始就是为了寻求刺激,出于好奇,想尝尝毒品到底是啥滋味,可是这一尝,就收不住了,上瘾了,从此成了瘾君子。有的吸掉了工作,有的吸散了家庭,有的吸得倾家荡产。而且,毒瘾很难戒掉,那些戒了吸,吸了再戒,二进宫、三进宫的,大有人在。他的忠告是,毒品这玩意儿,千万不能尝,一粘上就很难脱身。
   权力也是有滋味的,但尝过后的反应却大相径庭。美国女作家塔奇曼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写道: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他们被共产党人的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后来,他们对宋美龄感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存在。宋美龄说:“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或许在宋美龄看来真正权力的滋味是坐拥天下为所欲为吧。
   权力的味道很复杂,最主要的就是甜味与苦味两种。先说权力的“甜味”。有了权力,就可以吃香喝辣,前呼后拥;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名车豪宅;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收受红包,中饱私囊。这些东西,会腐蚀人的意志,涣散人的精神,矮化人的理想,使人不思进取,腐化堕落。
   再说权力的“苦味”。官员如果以权谋私,过度、超限享用权力的甜味,就肯定会乐极生悲,由享受甜味变成吞食苦味,喜剧变成悲剧。看看那些曾经威风八面的官员,一旦东窗事发,中箭落马,不是开除党籍、公职,身败名裂,就是锒铛入狱,不见天日,忍受牢狱之苦;或处以极刑,万劫不复,吃着黄连下地狱——苦到家了。
   也见过许多严于自律、安分守己的官员,“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辄以犹欢”。他们尝过权力滋味后,对其“甜味”特别警惕,不越权、不擅权、不弄权、不纵欲,看似不那么“潇洒”,循规蹈矩,却能免于权力的“苦味”,不必担心纪委请去喝“苦咖啡”,不会在法庭上展示“苦瓜脸”,不会因贪腐而身败名裂苦不堪言,不会成为权力的牺牲品,自重而受人敬重。
   不贪图权力的“甜味”,就不会吞咽权力的“苦味”,没有今天的“闹得欢”,就不必担心将来的“拉清单”,这就是權力的辩证法,可以说是屡试不爽,概莫能外。每个大权在握的官员都应提高警惕,拒绝诱惑,淡泊镇定,千万不要因迷恋其“甜味”而反食苦果,须知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可卖,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
   权力是柄双刃剑,用好了能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抱负;用不好,它可能就是吃人的狮子,害人的毒品。
其他文献
残疾人,一般都不愿意被人歧视,不过,他(她)有时也会看不起自己或者是同类群体,与自卑无关,与自弃无关。   浙江卫视《智造将来》节目里,见到一位汉语老师子墨。在她人生的前一阶段,因为肿瘤压迫造成骨骼畸形,使她只能单腿跳着行走,这一跳就是整整18年。9年前,戴尅戎教授和3D打印技術让她重获新生,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安装了制约式人工膝关节,从此可以双脚自由行走。子墨在演播室说起一个
期刊
我们本是大大小小的“官”,可人们却在我们的“官”字前面加了一个“贪”字,还称我们是什么“老虎”抑或是“苍蝇”,将我们骂得狗血淋头,真是太“恶毒”了。   想当初,我们在位时,开会坐的是高高在上的主席台,而且大多是正中位置,且不说如何发号施令,哪怕是我们轻轻咳一声嗽,台下的人就得打几个喷涕;我们放个屁,也没有几个人敢说臭,而只能说香。   人们啊,对我们言听计从,毕恭毕敬,趋之若鹜。我们出入有豪
期刊
“比”是作为人这一“会思想的芦苇”特有的、很正常的心理活动。几乎人人都跟他人比过。比的内容涵盖了作为自然人的方方面面。如,比收入、比住房、比汽车、比子女、比职业、比官帽、比待遇、比身高、比职务、比穿戴、比吃喝、比享受、比学历、比职称、比能力、比奉献、比名气、比技术……   一个人跟他人比,最重要的要看是否具有“可比性”。笔者认为,你的主、客观条件跟你要比的对象(人)近似,或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才具有
期刊
《谁白活这么大年纪了?》(《杂文月刊》2020年11月上)反映出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过去人们常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潜台词是,社会资源有限,少数人的利益就顾不得了,即使合法合理。的确,在一个社会,将人数很少的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都照顾周到,是很不容易的,成本可能很高。   我们国家有8000万残障人士,但是专为残障人服务的设施却太欠缺了,根本无法满足残障人单独出行的需要。比如
期刊
本书其实就是故宫建成600年来的一部简史。在一个简史横行的出版时代,本书没有冠以简史之名,着实有些美中不足。之所以只能称之为简史,是因在故宫近九千间房间中,相当一部分建筑都具有跨越数百年的详实历史故事,绝大多数还相当惊心动魄,乃至成为今天影視作品的丰富素材。   本书主要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主要宫殿的职能、皇权在故宫各建筑和宫内制度上的体现、整体价值等,具体涉及皇帝理政、大臣辅政参政
期刊
日前,我在朋友圈晒出拙作《少时鱼事诗书五首》。当天,我收到了两首调侃诗。一首由师兄周洪林(复旦大学教授、书法家)写的,诗曰:“垂钓鱼虾蟹,挥笔诗书文。桑木居海上,风流天下闻。”一首由师弟侯宝良(沪上作家)写的:“老翁挥毫气轩昂,诗文书法全在行。晚辈难追汗颜露,文房四宝璧窖藏。”   我是学经济学的,对自己的散文、近体诗和行草写作处于什么水平,很清楚。可以说,一般般,乃至很蹩脚。一些朋友曾几次要介
期刊
战国早期,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地陷,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杞人忧天”自此成为讥笑那些总是忧虑不切实际事物的人的成语,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笑几千年,很少有人去考证杞人为什么会忧天。《左传》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次流星雨砸毁了半个杞国,房屋燃烧,大火连烧三个月,如此巨大的罕见天灾,给杞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阴影一直
期刊
人有聪明和愚钝之分,本人属于后者。   不信吗?说件事情给你听:   2015年,一位年轻的朋友邀退休多年的我与他一起采访我们那儿的几位企业家,他搞摄影,我负责文字。通过与这位年輕朋友一个阶段的合作,我发现人到中年的他,精力旺盛,能力出众:他不但有份像许多上班族那样固定的工作,还在千里之外的皇城根搞了份兼职,一年到头两下里跑,两不误。我发自内心地佩服他,感叹其“一个人活成了两个人”。对我的这一
期刊
形式主义最明显的一种表现,就是喜欢开会。开大会,开小会,一有事情,首先就想到开会。开会,的确是推动工作、开展工作最好的工具,然而,使用这一工具的成本,却是昂贵的。于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首先引进了“开会计算会议成本”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然而,形式主义却一直不甘灭亡,不断变换着“馬甲”,频频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中办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
期刊
读李景阳的文章《智能第一,还是人性第一?》(《杂文月刊》2020年11月原创版),“智能与人性,哪个应摆在第一位?”“人造出来的东西,能让它抢夺人的中心位置?”“做一件事情,是采用传统的‘裸手’方式便利,还是服从环节很多的程序便利?”这些问题问得好。智能化、数字化,给年轻人带来了便利,却使老年人陷入困境。年轻人买票、购物、交费……一部智能手机全搞定。老年人年审、打车、看病……办事处处碰壁。人老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