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高校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学校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广义地讲,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的总和。狭义地讲,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其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表现形式上,校园文化又可分为环境文化、思想道德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和课内外活动文化等几部分。而校园文化建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塑造校园文化的活动和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管理模式的体现,是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力于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精神家园。它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和情感的作用,从人的需求出发,激发人的积极性,建立一种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倾力构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设施优良、整洁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舒适幽雅的生活氛围、紧张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党员干部思发展、师生员工思进取、广大学生思成才的浓厚氛围,形成用事业造就人、用环境吸引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感情留住人的良好氛围。高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校园的文化氛围,才能稳步、协调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它是校园文化的显形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和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师生员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2. 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本体
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3.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核心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精神文化建设,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人们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简称为知、情、行)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帮助师生员工把知、情、行逐步统一起来,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激发起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加强团结、互帮互助,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而努力拼搏,激发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练就爱学习、爱劳动、爱学校、爱行业的良好道德品质。其次是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校风建设的内容包括领导作风、机关作风、教风和学风,这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传统的、优良的学校形象,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能够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结合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突出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第一,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起到导航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所有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产生更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来源于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对大学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第三,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对师生都是一种激励机制。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师生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它有利于在全校成员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学校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协调校园人际关系。高校校园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这一时期也正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师生关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形成其社会价值观,而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造就和谐校园的关键。在学校的群体中,师生要共同努力构建互相尊重、信任、理解、爱护、团结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都富有成效,不断迈向新台阶。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是文化氛围很浓、文化品位很高的地方,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在某些学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一些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在认识上、实践中仍存在着误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物质文化建设超前,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落后。许多高校对校园人文景观、教室宿舍投入很大,进行超前设计,表面上看校园似乎环境舒适气派,但实质上超前的设计加大了学校的负担,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弥补。豪华校园背后所隐藏的金融危机必然导致教职员工待遇下降,科研经费减少,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学校为减轻债务必然扩招,随之就会带来生源质量下降,就业率下降等,周而复始,学校的前景令人堪忧。舒适的环境对学习固然有影响,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需要给学生以精神食粮,这样才能于人于己于国家于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二,片面理解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相分离。把校园文化建设片面地等同于学校、班级的活动,经常性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有具体的活动方案,但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活动成了广大学生包括教师的负担。另外,活动的对象也往往局限于小部分的活跃分子,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并未起到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首先应体现在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上。
第三,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合理,学生缺少参与意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家庭式的校园内,应该是人人平等,人人有义务、有机会为这个“家”添砖加瓦。作为学校应努力激励每一位成员在积极投身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地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然而实践中,学校在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的同时,却很少倾听学生、甚至教师的建议,很少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学校的具体工作和具体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学校应力求找准教育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探索一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高校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学校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广义地讲,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的总和。狭义地讲,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其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表现形式上,校园文化又可分为环境文化、思想道德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和课内外活动文化等几部分。而校园文化建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塑造校园文化的活动和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管理模式的体现,是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力于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精神家园。它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和情感的作用,从人的需求出发,激发人的积极性,建立一种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倾力构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设施优良、整洁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舒适幽雅的生活氛围、紧张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党员干部思发展、师生员工思进取、广大学生思成才的浓厚氛围,形成用事业造就人、用环境吸引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感情留住人的良好氛围。高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校园的文化氛围,才能稳步、协调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它是校园文化的显形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和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师生员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2. 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本体
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3.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核心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精神文化建设,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人们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简称为知、情、行)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帮助师生员工把知、情、行逐步统一起来,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激发起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加强团结、互帮互助,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而努力拼搏,激发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练就爱学习、爱劳动、爱学校、爱行业的良好道德品质。其次是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校风建设的内容包括领导作风、机关作风、教风和学风,这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传统的、优良的学校形象,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能够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结合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突出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第一,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起到导航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所有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产生更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来源于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对大学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第三,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对师生都是一种激励机制。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师生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它有利于在全校成员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学校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协调校园人际关系。高校校园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这一时期也正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师生关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形成其社会价值观,而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造就和谐校园的关键。在学校的群体中,师生要共同努力构建互相尊重、信任、理解、爱护、团结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都富有成效,不断迈向新台阶。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是文化氛围很浓、文化品位很高的地方,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在某些学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一些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在认识上、实践中仍存在着误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物质文化建设超前,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落后。许多高校对校园人文景观、教室宿舍投入很大,进行超前设计,表面上看校园似乎环境舒适气派,但实质上超前的设计加大了学校的负担,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弥补。豪华校园背后所隐藏的金融危机必然导致教职员工待遇下降,科研经费减少,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学校为减轻债务必然扩招,随之就会带来生源质量下降,就业率下降等,周而复始,学校的前景令人堪忧。舒适的环境对学习固然有影响,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需要给学生以精神食粮,这样才能于人于己于国家于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二,片面理解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相分离。把校园文化建设片面地等同于学校、班级的活动,经常性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有具体的活动方案,但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活动成了广大学生包括教师的负担。另外,活动的对象也往往局限于小部分的活跃分子,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并未起到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首先应体现在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上。
第三,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合理,学生缺少参与意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家庭式的校园内,应该是人人平等,人人有义务、有机会为这个“家”添砖加瓦。作为学校应努力激励每一位成员在积极投身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地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然而实践中,学校在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的同时,却很少倾听学生、甚至教师的建议,很少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学校的具体工作和具体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学校应力求找准教育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探索一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