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浪潮的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农村日益凋敝,城市日渐拥挤的现象。表现在学校就是,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问题突出;而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小学门可罗雀,越来越冷清,甚至出现了不少个位数学生的学校。
应当看到,随着“两基”攻坚、“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波又一波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很多农村学校校舍面貌一新、功能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面积更不用说,基础设施不可谓不好。但即便如此,家长还是愿意送孩子到城市学校就读。
究其原因,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虽然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差距已然缩小,但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差距的核心在于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实施课程的能力不强,很多学校连国家课程都无法开足开齐。
因此,要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学生,就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提高呢?在笔者看来,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恰恰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绝佳机会,我省的一些地方,如平凉市早在积极行动,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首先,加强农村学校在职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率先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培养出留得住的高水平教师是根本的解决之策。
其次,借鉴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改变当前师范院校过于偏重专业、过于注重学术研究的倾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必然合格。
再次,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特别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为农村学校输入新鲜血液。
最后,农村学校自身也应增强造血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转变“唯升学论”,转变那种“上大学是成才唯一途径”的观念,办适合农村的教育,建设适合农村的学校。编辑:陈富祥
应当看到,随着“两基”攻坚、“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波又一波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很多农村学校校舍面貌一新、功能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面积更不用说,基础设施不可谓不好。但即便如此,家长还是愿意送孩子到城市学校就读。
究其原因,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虽然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差距已然缩小,但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差距的核心在于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实施课程的能力不强,很多学校连国家课程都无法开足开齐。
因此,要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学生,就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提高呢?在笔者看来,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恰恰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绝佳机会,我省的一些地方,如平凉市早在积极行动,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首先,加强农村学校在职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率先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培养出留得住的高水平教师是根本的解决之策。
其次,借鉴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改变当前师范院校过于偏重专业、过于注重学术研究的倾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必然合格。
再次,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特别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为农村学校输入新鲜血液。
最后,农村学校自身也应增强造血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转变“唯升学论”,转变那种“上大学是成才唯一途径”的观念,办适合农村的教育,建设适合农村的学校。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