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步

来源 :青年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c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冥想,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好的冥想过程,可以让人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尊。那种抚慰心田的感觉,恰如云中漫步……
  
  “想”,既可能生出烦恼,也可能悟出真谛。
  这本书,朋友相赠。初见时,觉得它犹如练过瑜伽的MM,身材瘦长,且体态轻盈:只有191页。因为是翻译作品,所以有中文推荐序和译者介绍,在原文前言之前。
  “我们并不希望你用读小说的方式将这本书一口气从头读到尾。每一段冥想都自成一章,可以单独阅读。每一段都值得细细品读。请允许它所传达的信息以它的力量完全地冲击你,直到内心深处。”
  在看到“细细”品读的时候,心里忍不住“嘻嘻”了一下:这些书,不是正如用“适感茶”(一种据说能治疗感冒的广东凉茶)治感冒那样吗?一口喝完,都不知道能不能治感冒呢!不过往往治不了病,反正也当茶饮了,就算啦。
  心灵自疗的读物,犹如大众菜谱一样的司空见惯,无所不在。然而,原料也的确必须寻常,才能为我们市井民众喜闻乐见啊。如果都是些天上人间难寻的下锅料,看了也是望谱兴叹。像这样的字眼儿,随便拿起一本此类的书,很轻松就可以找到——
  
  平常心(就是你平常的一颗心,你得保持到非常的时候)。
  向内而不是向外寻找快乐(内就是你的心,快乐在你手中,不在对面那个让你郁闷的人那里)。
  放下,舍得,才能自在,快乐(乞丐的快乐。当然,你也可能涌起乞丐的烦恼:我穷,没东西可放下==!)。
  学会感恩,懂得怜悯
  心宽天地宽
  ……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以上的“心灵法则”都处于“知道”容易却难“做到”的状态。就是不能平常心,往往就是被外界弄得心烦意乱,或是想逃避现在,用无穷无尽的鸵鸟幻想,来打发当下的时光。
  
  我是独一无二的人
  
  这样的冥想引导是不是也不陌生?
  “现在,请闭上你那美丽的双眼,体会这个奇妙的事实:为了闭眼,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这样的念头并向你的眼睑发出信息,于是它们就合上了。你能否想象自己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也可以拥有同样亲密的联结关系?……” ——《第一篇:与肢体亲密接触》
  “此刻,你已合上了双眼,请体会下自己的眼睛是如何闭上的。刚才,我的声音给出了一些词汇,而你接受到这些词汇,并将它们转换为图像,然后把这个画面发送给了身体,你的眼睛因此而闭上。”
  ——《第二篇:思维的力量》
  
  “请合上你那美丽的双眼并触碰自己的呼吸。也许,你比以往任何一个清晨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呼吸是你与生命力的连接。”
  ——《第三篇:爱的信息》
  
  可是当我翻书至此的时候,禁不住出声朗读起来!
  独一无二的人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与其他人
  有相似也有不同
  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
  所有那些我给予他人的
  礼貌、爱和能量
  也都给予自己
  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人,
  值得欣赏和深深地自我尊重
   ——弗吉尼亚•萨提亚
  
  这种“独一无二”的“认同”,会让心里涌出一种感动。“所有那些我给予他人的礼貌、爱和能量,也都给予自己”,这时候,一个似乎曾经内外分裂的自我感,被一种回涌的爱和尊重包围着。于是,我们能够接受那个对别人去“表演”的自己。那种表演出来的“礼貌”,如果出于“爱”,基于发自心里的能量,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都可以回收到同样力度的自我力量。于是“我”感到一种统合,一种对自己更加深厚的接纳和存在的感激。
  同样的小语段,还有许多。在碎碎念的指导语里,萨提亚完成了对我们旅程的指引。她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内在的圣殿,一系列自尊维护装置。
  
  云中漫步:品味朴素无华的真理
  
  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侦探帽”——一个代替了大部分脑子里“判断帽”的另一种价值观。于是在面临一个新的情境时,我们倾向于观察、好奇和探索,而不是盲目地判断,急急地贴标签,采取固化的处理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云中漫步,比在陆地上行走,会看到得更多。你所提高的,不仅仅是视线的落点,而且是整个身体的感觉:你的脚,踩在云朵,而不是日复一日的土地上,你不确定下一步要行向哪里,但是每一个下一步,都值得期待。因为你从云端俯视你的人生、你的世界的时候,你在逐渐真正地,成为自己那个内在的上帝,这意味着你可以决定自己。在你能够完整地接纳自己,恰到好处地享受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光,理解自己,拥抱自己的时候,你就是你。不再是分裂和混乱的,而是和谐和统一的。
  冥想就像一段心灵的旅程,一次精神的瑜伽。你的身心在放松中,得到了重组,因此恢复了力量和柔韧性。这是一次“单身旅行”,是寻找自我的旅程。而精神的导师“萨提亚”给予的提醒,就像探路的手杖一样,始终有一种温柔的可以信赖的力量,保证前方真实的价值,而我愿意把她称为“人梯”。读到这里,聪明的你,也许已经发现了,是的,那些常见的“真理”,在萨提亚这里,并没有抛弃或者消失,她只是用萨提亚的方式,把它们巧妙地包藏在一段又一段的冥想指导语里。你拨开果壳,品尝到的,依然是那些朴素无华的“真理”:
  完整地接纳自己,将自己与自然一起呼吸能量,感受自然宇宙的力量,感动自己的存在。接纳事实真相,不用判断和思考阻断新的信息来到心灵。
  发现自己,爱自己,爱别人,爱这个世界。
  这是剥开果壳所品尝到的,近在咫尺,却又高入云端。云中漫步的意义,还在于离天空更近,离愿望,更近。
  “你还可以将这些冥想录下来并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听一听。”
  正打算这么做。
  图/winniy 编辑/芦淼
  henker@sin.com
其他文献
岳晓东,心理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现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  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到大城市。在一幢大楼里,他看到一个老太太走进一间很小的、没有窗户的门。门关上,不一会儿又开了,出来的却是一个漂亮的少妇。乡下人大惊,道:“早知道我真该把老婆也带来。”  初次听到这个笑话,相信你会为这乡下人的冷幽默莞尔一笑。但是,这种笑意并不会持久,因为其中缺少智慧。真正的幽默不等同于笑话,相信这一点大
期刊
喧闹的心理学大会上,忽然闯进了一个持枪歹徒。不过,不用担心,或者这正是揭开一个心理现象的钥匙……    会场惊魂    科学家们总是最大胆的一批人。他们有种盲目的热情,似乎总像舍身炼剑的工匠一样,不乏忽视危险的热情。因此,当又一期的心理学大会通知书发到手上的时候,没人考虑会场设在了一个以治安混乱闻名的城市。大家想的都是在这次会议上能够结识多少新朋友,能够听到多少新学问。  所以,当枪声响起的时候,
期刊
难缠的礼物    又快到结婚纪念日了。  每年这个时候,我总是很踌躇。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该买什么礼物给他。  这个踌躇是近些年才有的。之前穷的时候,似乎没这种顾虑。那时买瓶擦脸油,或是买个打火机,都能让人兴奋很久。  可现在呢?手表,他不缺,前年我送过他一块;钢笔,他也不缺,去年的礼物就是钢笔;香水,他很少用香水,仅有的一瓶已经过保质期2年了。  有时候,我会和他提起我们刚认识那天的晚霞。那天我
期刊
心灵安全岛是一个专业的“80后心理工作者团队”,由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组成,为同龄人提供公益性质的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网络平台http://psyfine.qzone.qq.com     【感觉超载】“感觉超载”是一个社会心理学词汇,它形容我们的感觉系统就像电梯,有一个承载的上限。如果让我们的感官不断接收刺激,它就会“超载”,从而引发不良情绪。比如我们都明白妈妈的唠叨是一种关心,但如果她唠叨的时
期刊
天有绝人之路    如果有一项工作,工资少、强度高、没有空余时间、脏活累活还要抢着做,你会去做吗?  每个月120元收入,管住不管吃。虽然要穿制服,但制服总共只发一套。一入夏,忙活一天下来,那衣服就像被水洗了一遍似的。  朱良玉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  他最开始没想过要来北京谋事。那年夏天高中毕业后,他本来想在家里做点儿农活谋个饭碗。田里,他种了玉米;家里,他养了些鸡和鱼。如果没有那场雨,他可能这辈
期刊
小时候,有尖子推荐自己的学习法宝:记笔记。但我却发现,无论多么专心,笔记上看到的内容始终进不到脑袋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上课学的内容模仿老师的语气像模像样地读出来,却发现很久以后仍然牢记在心。  那时我才发现,别人的学习方法未必适合你。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决定最佳学习方法的,是你的学习类型。  心理学家做过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人善于通过观察来学习知识,被称为“视觉学习者”;有的人能牢牢记住自己朗
期刊
刚刚从教育的悲哀、就业的尴尬、创业的艰难中醒来的人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局面: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社会方方面面,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关注职业教育、更加注意广开创业就业门路、更加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如果说“一味注重精英教育的时代结束了”这话还有些绝对的话,那么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中国在人才培养上,正在经历或业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伟大转变。  从青年新闻舆论界率先发起的“弟子规”
期刊
无所不在的安全感    不管什么时候,安全感都是人的第一需要。若论排序,有时候甚至在吃饱穿暖之上。  当然,如果从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角度来说,安全需要排在第二:第一是生理需要,要吃饱穿暖;第三是社会需要,要被爱,还要能有归属感;第四是尊重需要,要让人有被尊重的感觉;最高的需要则是自我实现,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的需要。  不过说起来,这安全需要现在是越来越重要了,甚至有转化为其他需要基础的趋势。
期刊
有人把爱情比做一场试验,因为爱情往往需要经历许多挑战和磨难,才能守得幸福的到来。而爱情中的表白无疑是初始阶段的最大挑战——如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如何成功打动对方的心灵,这是许多人苦求不得的艺术。  其实,爱情没有统一的表白方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是最有效的。有的人热情奔放,他们的表白直截了当;有的人害羞胆怯,他们的表白含蓄耐寻;更多的人对表白感到忐忑不安,所以说话时也就多了些犹疑。这时候,就
期刊
莫默来我办公室的时候,并没有像大多数学生那样径直走到办公桌前面和我讲话。他背靠门框,手别别扭扭地背在身后,感觉随时都准备逃离的样子。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关切地说:“过来坐吧,睡得不好吗?”他迟疑了一下,有点儿吃惊地看看我,慢慢走过来,拘谨地坐到离我最远的一把椅子上。我递上一杯水,他并不喝,放在桌上,端详一会儿又捧到手里,眼睛里显然对自己被“请”来办公室之后的种种预期有了怀疑。   说实话,莫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