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杭州丝绸缘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inginthe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与敦煌,东西遥隔千里的两座城市,因丝绸而结缘。
  杭州素称“丝绸之府”。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早就显示出杭州丝绸的悠久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赞美了当时杭州丝织品的精美。明清时期的杭州丝绸已经有绸、缎、绫、绢等十几类品种。今天杭州仍以琳琅满目、精美鲜艳的丝绸织品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已成为以中国丝绸为特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敦煌是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而飞天是敦煌艺术不朽的艺术品,那婉蜒婀娜的飞动之势,使每一个观瞻者神往。
  敦煌飞天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此时的飞天形象明显地给人以更多的灵感,于是人们自然联想到丝绸。
  敦煌莫高窟中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古代实用的丝绸织物,特别是藏经洞中保存了—大批以丝绢制作的绘画、幡、经帙等艺术品。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千缕百衲—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的保护与研究”展2013年12月29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以来,古老的敦煌丝绸得以在古城杭州展示其绰约风姿。这次展览历时近三个月,既介绍敦煌丝绸考古的发现、敦煌丝绸在世界各地的收藏,也展示敦煌丝绸文物保护修复的成果。让浙江乃至国内外观众近距离感知丝绸之路,欣赏丝路之绸,从而领略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览第一版块为敦煌丝绸考古发现,以图文形式介绍考古工作者的贡献;第二版块为敦煌丝织品的保护与研究,集中展示从南北朝、盛唐到元的62件纺织品文物;第三版块是敦煌丝绸在世界各地的收藏与相关研究成果。
  1900年,王圆箓道士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前的流沙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现为第17窟)。洞中除发现大量纸质书籍外,还有不少丝织品,包括幡、伞盖、经袱、佛像以及各种丝织物残片。这些年代久远的残片,经过神奇的修复,又闪烁出动人的光彩。
  半个多世纪后的1965年,敦煌文物考古所在莫高窟第125和126窟前维修时发现北魏时期的刺绣品。同年,在第130窟內和第122、123窟前两处,又发现盛唐时期的丝织物60余件。
  时间过去了20多年,1988年至1995年间,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北区的所有洞窟进行了科学、全面、系统的清理发掘,出土了一批隋末唐初至元代的丝织品和其他织物。
  北区石窟作为敦煌石窟的生活和埋葬区,出土的织物特点是时代相对较晚,而且多为残片,但它们为敦煌丝织品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北朝是莫高窟营造的第—期。北朝时佛教发达,僧尼众多,兴盛时佛寺三万有余。佛事所用丝织品也广为流布,当时用于布施的幡动辄就达数千口。而佛寺之中用作供养或宣示威德的,除却金像之外,还有绣珠像、金织成像、金缕绣像等。此次展览的“长斋绣佛前”这个单元展出的“北魏刺绣说法”图即属绣像一类。我们看到僧尼日常所用的许多丝织品,其中也有用零碎布帛补缀而成的各式百衲。
  幡是佛寺中最为常见的什物。“诸佛前,宝幡悬胜幅”,各式各样的经幡都用丝织品做成,有的还施以金银泥。展览的“宝幡映晚虹”这个单元陈列着不少经幡,虽经过漫长岁月,仍可见其富丽。
  元代敦煌丝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使用金线。丝织品上既有传统的鸾凤、花卉等,也有较具时代特征的鹿纹类图案。尤为可贵的是还有红色莲鱼龙纹绫袍。这是敦煌北区石窟所出土的为数不多的服饰遗存。
  在展览的一列展柜中,有两件一大一小、款式相同的红色莲鱼龙纹绫袍静静地陈列着,在灯光下映照下特别显目。这两件绫袍见证了敦煌与杭州因丝绸而结缘的可喜情景。
  原来考古队员们在莫高窟北区标记为121号的洞窟內发现了一具遗骸。根据遗骨测定,这原是一位约20岁到22岁的女子,她身上的衣物在岁月的侵蚀、摧残下,只剩下了零碎的丝绸残片。残片包括绫、绢和棉。2013年夏天。这位女子身上的衣服残片被精心保护、包装后,千里迢迢运达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纺织品修复专家们,经过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终于将衣服精心修复。红色的整体色调,精致的裙摆和腰褶,细腻的花纹,表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鱼龙戏水的莲塘小景。
  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3年5月开始分三批从敦煌运来62件文物,派8位专业人士投入修复工作。此次展出的敦煌丝织品大多是丝博技术人员的修复成果。丝绸织物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但是很难长久保存。在这之前很少有专家对其进行修复和解读,所以这次展览也是丝织品修复工作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
  敦煌文书中有着大量关于纺织品使用的记载,包含的丝绸纺织品信息非常丰富。一大批研究者据此探讨敦煌丝织物的品名与花式、丝绸的贸易与流通等。
  2006年起,东华大学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开始了对世界各地所藏敦煌丝绸的整理,目前已与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及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出版了《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与法国集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出版了《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俄藏、印藏和日藏的敦煌丝绸卷也正在整理中。与此同时,东华大学又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完成了《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
  无论是藏经洞内发现的绢画还是莫高窟现存的壁画和彩塑,都有大量的服饰品与纺织图案的描绘。对此,常沙娜等学者在莫高窟进行临摹,开启了敦煌服饰图案研究的先河。东华大学敦煌服饰艺术研究中心拓展了以图像为主的染织服装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对敦煌丝绸的保护与研究。
  浙江敦煌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还有许多敦煌的丝绸文物正等待我们去研究,浙江和敦煌之间奇特的渊源,也会加速浙江研究包括丝绸文化的敦煌学的速度。”中国丝绸博物馆已拟定了一个计划,即在2014年开展一项名为“丝路之绸”的研究。
  当年在古丝绸之路雪山环绕的沙漠与绿洲中,绵延着驮载大批中国丝绸、充满异域风情的驼队。沧浪已远,当年的驼铃声犹在耳畔萦绕,时间却已经过了千年。徜徉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中的“千缕百衲—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的保护与研究”展览现场,人们分明感受到了敦煌与杭州这两个城市的丝绸情缘。
其他文献
目的:以正常及稳定低表达AE3基因的大鼠心肌样细胞(H9c2)为研究对象,建立缺氧预适应保护模型,研究AE3蛋白在缺氧预适应保护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
期刊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药物分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色谱柱作为液相色谱的心脏,其填料对分离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体柱特别是聚合物整体柱以其低柱压、高柱效的优点成为色谱柱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综述了整体柱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的基础上,以乙烯基酯树脂同时作为单体和交联剂,以十六醇为致孔剂合成了聚合物整体柱,并将其应用于人血清中尼索地平的在线萃取、富集及含量测定,考察了24 h内小鼠口服尼索地平药
期刊
2月16日,六龄童章宗义先生的追思会在绍兴举行。网友纷纷留言,祝“老先生一路走好”,其中有网友称:“老人带走了美猴王的一个时代,留下的是无法被超越的经典,祝福天堂的美猴王一切安好!”  1月31日,大年初一晚,90岁的绍剧表演艺术代表人物六龄童章宗义在故乡绍兴去世。6岁从艺、12岁登台的章宗义,专攻武生,尤擅猴戏,是绍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开创了猴戏“活、灵”的南派风格,因而被尊称为“南猴王”。  
期刊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肿瘤细胞能够快速的增殖,而细胞增殖依赖于微管的作用。微管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构成的异二聚体及微管辅助蛋白组成,具有聚合和解聚的动力学特性,在构成细胞支架,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有丝分裂、信号转导及物质输送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微管是抗肿瘤药物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靶点。微管蛋白抑制剂通过与微管上的特定结合位点结合发挥抗肿瘤作用。微管上有四个典型的结合位点,分别是紫
丝竹声声,筝瑟齐鸣……2014年2月4日,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2014年海外“欢乐春节”在瑞士、德国、荷兰、奥地利、匈牙利欧洲五国成功巡演后圆满结束。这是浙江民乐对外文化交流
该系列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合作,借助《哲人石》这一已具学术声望和市场效应的品牌,出版一套旨在译介国外优秀科学史、科学文化及相关著作的丛
“红豆集团党委在深入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经验的同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不只是搞活动,而是要让员工真正得实惠选”说起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红豆集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