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运动会之我见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d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强化学生健身的一项重要手段,起着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检验体育教育效果的重要作用。很多学校都开展学校运动会来强化体育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参与运动,我校也开展了七次运动会,综观各学校运动会的召开,项目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标对体育工作的新要求,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召开的预期目的。
  1 现状分析
  现行的体育运动会项目以田径类为主,运动会成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项目多集中在长短跑、接力赛、跳高、跳远、铅球等运动上,这些项目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要求较高,并且一些项目如铅球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田径运动会相对来说其观赏性不高,导致运动会出现“少数人参赛,多数人看”的局面,它只成为体育尖子生的专利。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比赛形式、方法多年不变,出现了“从小无参与,长大无参与能力”的状况。运动会缺少集体性、趣味性的项目缺乏学校特色。评奖方式单一,学校运动会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只看学生取得的竞赛结果,奖项少,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与奖励无缘。
  2 改进与创新
  就召开的目的看:一是检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以及学校业余训练的结果。二是通过校运会选拔一些体育苗子,为学校田径补充新鲜血液,为参加上一级体育比赛做好准备。这些目的与新课标提出的学校体育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校召开体育运动会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一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的田径比赛。在保留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的基础上,在检验竞技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广泛的参与性,使我们的项目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新课标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比赛,并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使运动竞赛更具有生命力。
  改进方面:
  2.1 修改竞赛规则。过去竞赛的规则“一人可以参加两个项目,一个项目一个班只能两人参赛。”按此规则,如果一所有数千在校学生的学校,只能有少数学生参赛,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参加运动会的机会,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从没有参加过一次校运动会的比赛。而且,由于人数有限,参赛者多为体育尖子,运动会成了他们的舞台,普通人只能当啦啦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多数人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对此,学校首先应对参赛人数进行修改,规定一人可以参加四个项目的比赛,但其中两项必须是集体项目。这样可以保证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比赛。其次,将相近的项目删减,如长跑只设女子800米,男子1500米,短跑只设100米,将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增设集体项目,而且集体项目不能弃权。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运会,亲身体验体育文化,享受运动的乐趣。
  2.2 增加集体项目和趣味性项目,因现行的运动会项目多为个人比赛项目,缺乏集体合作性,不能锻炼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个人项目虽也代表了一部分集体的荣誉,然而,多数学生只能在场外机械地观看,不能真正参与其中。所以以个人参加单项比赛的田径运动形式的运动会缺乏集体合作性。运动会如果设置更多的集体项目,(如往返接力跑、多人跳远、(阳光伙伴)10人11跑、跳长绳、花样皮筋等比赛。引进一些如背靠背挤气球往返接力、乒乓球托球跑、袋鼠跳、转呼啦圈等趣味性强、比赛强度要求低的项目,),集体项目能体现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共同参与,让更多的人关心集体,让更多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增强集体荣誉感。
  3 评价与奖励
  学校运动会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决出比赛结果,更是为了学生在运动会的参与过程。因而运动会结束后的评价不能以运动成绩的好坏来论英雄,应对运动会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并多设一些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与者得到相应的奖励或鼓励性的评价。在运动会上,可以年级为评比组,不仅仅每个单项的前八名获奖,同时还应设置“优秀运动员”、“精神文明队(员)”、“最佳表现奖”“最佳进步奖”“最佳风格奖”等奖项,使大多数运动员获得奖励或表扬,让成功光环不只笼罩在少数人的头上,同时也让多数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而创设的一个场,这个场以“情”和“境”为依托,以促进课堂教学合作和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关键,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感情,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深深的感染和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学好语文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因此,教师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样化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其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视频素材的丰富性等等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它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提供随时的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调节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视、听、读、写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优化了整个课堂教学,提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尽管现在的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但仍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总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才写出一篇文章,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在作文教学这块天地,不同的教师、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提倡快速作文,有的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让学生乐于写作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教学生勤练笔    对一
期刊
如何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那就是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过去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为学生创设敢说敢问、多说多问、会说会问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对于刚学习小说的学生来说,除了感兴趣,更多的就是疑问,而这样的疑问在文章中又多次出现,学生肯定也
期刊
“语文课标”对“写字姿势”作出明确规定并已颁发执行多年了,身边的孩子们,他们写字的姿势怎么样呢?    一、被调查群体问题非常严重    1.调查对象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笔者所调查的本校初2012级和初2013级,均为12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自城区的各所小学和区内较大镇的中心小学,生源构成涉及几十所小学。两个初一年级采用的是随机编班,参考各小学校推荐的序号,兼顾各小学的人数分散组成十二个教学班
期刊
怎样让学生写出生活味呢?  首先得打消学生的种种顾虑,纠正胡编乱造之风。大家知道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抒写真情实感的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当中朱自清因祖母去世回家奔丧,看到满院狼藉而簌簌落泪的情景,还有看见父亲买橘子归来以及看了父亲的来信时,眼泪又来了的感人情景,可能我们每个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要分析讲解。也许大家在指导学生写作真情实感方面没有对这些场景做什么具体要求,或者拓展不够深入。魏
期刊
不久前笔者听了三节区级语文展示课,感到收获颇丰,尤其令笔者感到激动的是三位老师都成功进行了范读。老师们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把握,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被作品内容所感染,从而诱发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为学好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历来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件有效武器。让学生从读中整体感
期刊
阅读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阅读教学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优势。从本质上说,阅读教学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应该倡导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阅读、多元阅读,发挥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以实现“再创造”。  教师习惯于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是帮助学生理解作
期刊
1 写作教学  指导学生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真情与健康写作。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应该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哭同悲、同忧同哀,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宜泄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写记叙文不能不记事。记事时,不仅要描写细腻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还要写出此种事情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得到的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