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教师的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环节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解诗题
  师:同学们,很多来我们学校听课的老师都十分喜欢我们的上课铃声,知道为什么吗?
  生1:因为我们的上课铃声听起来很有韵味。
  生2:我们的上课铃声好听!
  师:是呀,以吟诵古诗作为上课铃声,我们每天都能沉浸在古诗文中。既然大家都熟悉古诗,我们就来开一场“古诗词大会”,好不好?
  生:好。
  师:(课件出示诗题《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看这些古诗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都是送别诗。
  师:没错。老师再给大家看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哪位同学知道诗题是什么意思?
  生1:在清晨的时候送走林子方。
  师:谁在哪里送?
  生2:作者杨万里送,地点是净慈寺。
  师:谁能完整地把诗题的意思说一说?
  生3:清晨,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林子方。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谁来读一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指着课题)你在读“净慈寺”这三个字时加重了语气,突出了送别的地点。如果要突出送别的时间,应该怎么读?
  生读课题,重音落在“晓出”上。
  师:这位同学读得也很好。文字的魅力有时候就藏在我们的朗读当中,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也不同。
  【评析】从诗题入手,抓住题目做文章。执教者在解释诗题时看似闲庭信步,实则匠心独运,表现为:首先,通过“古诗词大会”的形式,请学生吟诵送别诗,然后抓住诗题,让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的是一首送别诗;其次,在解释诗题时,没有逐字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题的含义,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连成一句话,再依据不同的语境和语意引导学生读准重音。这样的解题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二、明诗意
  师:明白了题目的含义,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同伴正音,直至读准确、读通顺为止。
  师:古诗讲究平仄,七言绝句也有它的特点,第一、第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读的时候要短促。谁来试一试?
  生根据老師的提示朗读古诗。
  师:这位同学读诗有点“味道”了,对不对?
  生:对!(鼓掌)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师:(小结)掌握了平仄的特点,我们在诵读七言绝句时就会渐入佳境,读出古诗的韵味。
  【评析】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要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出古诗的“味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执教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才能把诗读好,而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倾听、评价、示范,在“读”中渐入佳境。这个教学环节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特点。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生1:这首诗写了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的荷花分外艳丽。
  师:说得好!看来你预习很到位。
  生2:这首诗写的是,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不与四季相同,莲叶与天相接,无边无际,碧绿碧绿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师:你和刚才那位同学都提到了“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那么,“到底”是这首诗中哪个词语的含义呢?
  生2:毕竟。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查过字典。
  师:做得好!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中字词的含义,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之一。
  【评析】执教者的提问看似随意,却有助于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开口说话,体现了教学的智慧。执教者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关键词“毕竟”进行点拨引导,渗透学习方法。这一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没有“填塞”的嫌疑,体现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入诗境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课件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觉得这两句诗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在一个荷塘里,荷叶非常多,它一直长到了水和天相接的地方,荷花开得非常好,红艳艳的。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是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把我们带到了诗句所描绘的景色中。为了体会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把荷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用上好词好句说出来,这样,意境就更美了。想不想试一试?
  生:(齐答)想!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展开想象,说一说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接天莲叶无穷碧”“别样红”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生1: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铺向水天相接的远方,艳丽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鲜红。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把它的颜色、姿态、形状都说出来。
  生2: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像一个个圆盘,又像一把把小伞,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十分艳丽,特别美。
  师:还有谁来说?
  生3:荷塘里有很多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伞,浮在水面上,荷花竞相开放,亭亭玉立,像一个个脸红的少女般站立着。
  师:这真是“荷叶罗裙一色裁”啊!“接天莲叶无穷碧”说明荷叶层层叠叠铺向远方,气势磅礴。一碧千里、翠色欲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什么样的绿呢?   生1:翠绿。
  生2:碧绿。
  生3:青绿,嫩绿。
  师:深绿、墨绿、翠绿、碧绿……满眼都是绿,既然有这么多种绿,为什么作者不说“接天莲叶无穷绿”,却说“接天莲叶无穷碧”呢?
  生:因为诗人想体现荷叶的清雅、素雅。“碧”和“绿”虽然都指绿,但“碧绿”显得荷叶的颜色更亮一些。
  师:“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是指荷叶绿得像玉石一样,透明的,非常好看;绿是指青绿色。
  师:青绿色的玉石,是吗?
  生:对。
  师:从“碧”字可以看出,杨万里在写诗时用词十分精妙。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荷叶为什么会有光泽?
  生:荷叶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的亮,看起来有光泽。
  师:说得真好!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太阳刚刚出来,阳光洒在荷叶上显得晶莹剔透。
  师:从“碧”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杨万里喜爱莲叶,现在让我们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
  生读诗句,读出作者对莲叶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知道它的含义,还要懂得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气势磅礴的荷叶让人喜爱,映日的荷花又有什么样的意境呢?
  生: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显得特别艳丽。
  师:如果“接天莲叶无穷碧”是静止的画面,那么随风摇曳的荷花就是动态的画面,动静结合,分外妖娆。
  生1:既像娇羞的少女,又像美丽的仙女。
  生2:荷花有的含苞待放,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刚刚开放,像初睡醒的婴儿;有的已然盛放,争相斗妍。
  师:使劲吸一下鼻子,老师仿佛闻到了阵阵莲香,真是“风定池莲自在香”。还有谁想说一说吗?
  生3:有的荷花浮在湖面上,有的停在碧波上,像层层波浪。
  师:这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啊!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荷花是“别样红”呢?
  生1:因为早晨的雾还未散开,荷花上有水珠,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特别的红。
  师:这“别样红”是在太阳的映衬下充满生机的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尝试读诗句。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2:因为清晨的阳光柔和,又没有被雾遮挡,露水滴在荷花上,加上太阳的照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
  师:好。“别样红”是万碧丛中点点红,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2读诗句。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3:清晨,小水珠滴在荷花上,荷花摇曳多姿,十分鲜艳。
  师:人们常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六月西湖的风景与其他季节不同,这真是——(生接着朗读全诗)
  师:“无穷碧”“别样红”,一绿一红相互映衬,自是别样的景色!清晨,杨万里走出西湖边的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蓦然间,晨曦中满湖的荷叶映入眼帘(课件出示西湖美景),身处这样的景色中,作者不禁脱口而出——(生齐读全诗)
  【评析】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诗中有画”又是古诗的一种意境美。执教者善于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尤其是在“入诗境”这个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问具有指向性、指导性、启发性和激励性。学生收到老师的提问后有一个明确的探究方向,通过合作探究,逐层往上攀登,从而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②注重品词、品句、品读的学习过程。比如,教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碧”“红”进行想象、品味、揣摩,在层层推进的言语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教学语言充满艺术性,提问清晰、明确,小结自然,教学语言契合诗歌意境。
  四、品诗情
  师:对于这首送别诗,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1:诗题说的是送别,但是诗里却没有提到送林子方。
  师:为什么诗题有“送”字,内文里却没有“送”的行为呢?课前,老师看了大家搜集的资料,选了一些放在“资料包”里,同学们先自己查阅、批注,然后4人一组进行讨论。
  生批注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师适时参与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为什么题目中有“送”字,但诗文里却没有“送”的行为?
  生1:我觉得作者是想挽留林子方,不想让他走。
  师:你是想说用美景来挽留朋友。
  生2:我觉得有两层意思。一是祝福林子方在福州身体健康,事业顺利;二是用美景来挽留他,西湖有那么美的景色,你为什么还要去福州呢?
  师:也就是说,你们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挽留之情。(板书:诗中有情)还有谁想说?
  生3:我觉得作者把自己和林子方比作了荷叶与荷花,两个人是知己。
  师:你是杨万里的知音呀!这两個人就像荷叶与荷花那样难分难舍。还有谁想说?
  生4:作者想对朋友说,你就是荷塘中的荷花,希望你的才能在福州能够得到发挥。
  师:这是祝福好朋友,希望好朋友的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样,蒸蒸日上。太棒了!还有吗?
  生5:荷花与荷叶连在一起不会分开,作者和林子方也一样,虽然朋友要去远方,但友谊还在。
  师:此时此景,杨万里会对林子方说些什么呢?
  生1:子方,你今天就要去福州了,我在这里祝福你,希望你的事业像荷花一样红红火火。
  师:这是好朋友的祝福。还有吗?
  生2:子方,我和你是永远的好朋友。你就要离开了,我衷心地祝福你,希望你在那里要照顾好自己。
  师:这是朋友的叮咛。还有谁来说?
  生3:西湖的景色那么美,你为何要离开这里去福州呢?
  师:相信杨万里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林子方说,可是他却用28个字把话藏于景中,藏“送”于景,藏“情”于景,这难舍之情、祝福之情,都寄托在这别样的景色中了。(板书:景中有情)这首诗只有28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字字含情。这种别样的、含蓄的表达离别的方式,也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评析】执教者为学生创设了思考和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勇于想象、表达,从而领会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多少送别诗千古流传,请同学们跟着录音读一读这些诗。
  生读《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在这首诗里,李白用什么为汪伦送行?
  生:以歌相送。
  师:请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诗人一直看着自己的友人远行,这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目光相送。
  师:是的。
  生读《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酒相送。
  生读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这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话语相送。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以景相送。景中含情,这别样话、别样情以及别样的表达方式,让这首古诗流传千古,现在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从古至今,无论是以目光相送、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是以美景相送,其实都可以说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情相送。
  师:唯有以真情相送,方能打动人心。这是经典的力量,也是古诗文化的力量。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评析】以詩引诗,授之以“渔”。执教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诗引诗,整体关照,让学生在品味、比较、推敲中体会不同的送别方式,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执教者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总评】
  黄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善于从文体和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教出了古诗的韵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朗读中感受音韵美。黄老师结合诗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不仅读得准确,还读出了层次感,读出了画面感。学生朗读的形式富于变化,有范读、展示读、齐读等。第二,启发想象,感受意蕴美。想象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方法,黄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入情入境,有利于感悟诗人的情怀,体会诗情。第三,学习比较联结的方法,感受情感美。黄老师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感悟“别样情”,指导学生在读懂“这一个”的基础上掌握“在比较中体悟,在联结中发展”的读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为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课堂分为认识1~5的数、认识数的顺序、课堂练习以及总结四大部分,文末对本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
【摘 要】本文对高三物理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坚持层次性物理课程复习策略让学生步步深入、坚持以概念认知与规律把握为主线让学生抓住关键、发挥指导和点拨作用让学生深解核心要义的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三物理 复习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152-02  新课标理念强调和倡导实施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摘 要】本文论述财会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从目标定位、创新教育理念、应用创新型课程体系、产教融合、以赛促教、监测与考评体系等方面探索构建财会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制度,修订与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共同实施教学与评价的合作机制,促进现代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关键词】财会专业 应用创新型人才 培养
本文论述了对小学生作文的评价,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替学生改作文”变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寻找解决弊端的对策上,从
应用费用效益比的方法分析了工业节水带来的综合效益,并根据大量实际数据研究了节水设施的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规律,建立了节约单位水量的投资与万元产值取水量间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