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女孩不“臭美”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jbj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再把女孩对美的向往定义为“爱慕虚荣”,至少不要为了“安全”就鼓励女儿邋遢。
  
  昨天读书遇到一句很经典的话:“成熟最大的好处是,年轻时候想要而不可得的那些东西,现在再也不想要了。”读完觉得宽慰,又有点儿心酸,我们年纪轻、身上有各种可能性的时候,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吧,真正追求起来才发现原来是力所不能及,后来也就认了,还骗自己说其实也不是很需要,没有也很好⋯⋯最后,干脆忘了曾经盼望过什么,于是,内心风平浪静,面上一团祥和。
  可是,有些不那么奢侈,却从未被满足、后来也再拾不起来的愿望,总会在多年后某个时刻又被惦念起,独自咀嚼了半天,反刍出一些平淡绵长、无可奈何花落去般的遗憾。
  那是一个校园民谣兴盛的时代,少年们的随身听里播放的都是《白衣飘飘的年代》,杂志上的小小说、散文里的主人公,也是白衬衣、白裙子、白球鞋⋯⋯然而对于那时十六七岁的我们,穿白色衣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爹妈都知道活泼好动的少男少女们动不动就会把衣服蹭脏,所以尽量避免选择浅色系。尤其白色,打理不好就会洗污、泛黄、显旧,是相当划不来的选择,所以能把白穿得鲜亮、得体的,多是那些家庭环境比较宽松的孩子,我指的是——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也相对开明,没有把省心省力的实用主义作为惟一标准来装扮子女。尤其冬天,厚外套和棉袄是非常难洗的,一件白色的羽绒服就成了校园里“贵族阶层”的象征,那些身穿白色服装的女孩子们,在一片藏蓝、赭红和灰黑的海洋中如此醒目,个个像天鹅一样昂着脖子,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稍带着点儿被欣赏被歆羡的优越感,那会儿我们管这种劲头叫做“气质”。
  现在说起来要脸红,我那时候最渴盼的愿望,就是一件白色的羽绒服。因为知道绝无可能,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不能爱慕虚荣、追求外表、刻意打扮、耽误学业等等等等。天人交战得厉害,有时候就会发白日梦,想像有朝一日自己穿一件纯白羽绒服该如何梗脖子,如何轻言慢语、烟视媚行,不能跑不能蹿,要迈着很淑女的小步,让来来往往的同学欣赏个够。这种想入非非陪伴了我高中三年,直到大一那年,我妈竟然奇迹般地从柜子里拽出一件白色羽绒服,且正是我当年朝思暮想那种!我妈说,前年你姑姑送的,可是你上高中早起晚归骑自行车怎么能穿白的呀!穿着吧费事,搁着吧过时,拿学校去仔细点偶尔披披吧!
  可是那种款式⋯⋯早就已经过时了,新款的羽绒服是强调曲线的收腰款,更薄更有型,不比不知道,一比之下实在是,难将就。
  那件羽绒服我到底没穿过一次,现在想起来心里还不免怅然。我自知不是个爱慕虚荣、刻意装扮的人,现在不是,当年更不是。那件理想中的衣服,并不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多么漂亮多么惹人羡慕,而是一个少女微妙难言的心思、情怀和梦想。她所憧憬的是白色带来的轻盈和纯粹感,是对美的天然爱好和对审美满足的渴望;是对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和追求,是希望自己成为那些教养良好、举止优雅的群体中的一员。这些无论在一个少年、还是一个成年人身上,都不失为一种健康的情感,而且,绝对属于上进心的一种吧。
  个中缘由没有人懂得,就连我自己,也快忘了。
  
  小编唠叨:这篇文章让我想起自己破T恤、牛仔裤的青春期岁月,很多母亲大概都会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吧?女儿到了青春期,心里会藏着一种莫名的担心,担心衣服太扎眼被男孩盯上,担心光学着臭美心思没有用到学习上⋯⋯可是,可是自从上了大学,我的这些朴素的美德立马失去了魅力,甚至连曾经对此自豪无比的老妈,也忍不住皱着鼻子冲我叹气:“能不能不要穿得像个要饭的啊?”
  别压制孩子对美的追求,因为审美是种能力。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正当需求,合理满足、正确引导。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幸福。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作为一名老师,我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些经验:  ★做好日常活动的一点一滴  小孩子刚入园时,对幼儿园的一切都很陌生,这时给他们定规矩等于是“纸上谈兵”,不如结合具体事情向小朋友们说明
期刊
“母亲”,看似天然的职业,同其它的职业一样,需要责任、付出、坚韧和智慧,需要理性的爱。    关于爱心  倪萍在《姥姥语录》中说:“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我很赞同这句话,给孩子储存爱、教会孩子爱是母亲的职责。比如,吃饭时先给老人端上,遇人主动问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人母,就要自觉地强化这种意识,因为母亲行为的点滴会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里。身为母亲,爱家人、爱朋友、爱周围所接触
期刊
戒掉我们无意识的消极暗示。    思言小朋友从托班开始上的幼儿园,现在已经是中班了,从最初的抗拒、焦虑到后来的如鱼得水,我过起了过来人口口相传的轻松生活。   有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焦虑地问同一个问题:“妈妈,明天我是不是就不用上幼儿园了? ”  奇怪啊,难道出什么事了?我立刻紧张地问她在幼儿园是不是不开心,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又打电话给老师,老师也说她在幼儿园并无异常。
期刊
女儿终于断奶了!  其实早在女儿六个月的时候,点爸就一直催促我赶紧断,还说什么,喝母乳时间久了,长大以后会被小朋友嘲笑。难道小朋友们在一起还要讨论这种事吗?据我分析,点爸是嫉妒我,他一定觉得:上帝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哺乳这么有意义的活动只能女人来做!  嘿嘿,这个我能有什么办法。事实上,8个月左右,母乳也只能担当餐后点心、下午茶、夜宵一类的职责,一直没有给女儿断,是因为断奶那么疼我真得很害怕啊。(那
期刊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试试讲故事。    我有个朋友,具有德国和塞尔维亚血统,家里有十个孩子,最近我从她那里听说,每个孩子出生时,她母亲都会带回家一个特别的蛋糕,这已经成了她们家的传统。  那是一个很轻的海绵蛋糕,有些果酱和奶油,不同于孩子们平常吃的蛋糕。母亲会告诉翘首企盼的孩子们,那是“他们的弟弟或妹妹从天堂带来的蛋糕”。他们全都很期待这个蛋糕,也很珍惜吃蛋糕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其
期刊
为什么要合群,为什么要从众,为什么不能有创造性。    小区里的孩子特别多,光我们楼上与女儿差不多大的就有五个。平常,大家都聚在楼前,孩子们围在一起换玩具玩,大人们就凑一起拉呱。  但女儿不喜欢这样的活动,小小的她已经很有主见。她会拉着我去摘她所谓的“猕猴桃”(其实是一种花的种子,因为外形相似,被女儿称为“猕猴桃”),然后把它们放在地上,娘俩拿着小棍戳来捣去当台球玩;有时又要领着我去跟踪那只四处觅
期刊
我的女儿快五岁了,身上的毛病一大堆。我什么法都用了,这么小的孩子,我竟然对她无能为力,想想真是失望。先来看看她的表现吧:  吃饭时,要大人不停地催,才能吃完。如果不催,慢吞吞地恨不能一粒米一粒米地吃,直到睡着。 喜欢吃肉,她会把肉几乎都放进自己的碗里,别人吃,她会大叫,说那是她的。  就寝时,躺在床上,唱啊,玩啊,滚啊,兴奋极了,即使关了灯,也不能很快安静下来,而是这抓一下,那动一下,翻过来,滚过
期刊
我的女儿4岁半,在幼儿园上中班。前不久,幼儿园举行了一场舞会,我女儿被安排当新娘,与另一名当新郎的小男孩挽着手,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入礼堂。幼儿园的老师还特意为此拍照留念。女儿回来后,马上把照片拿给我看,兴奋得小脸通红。当时看了我也没怎么在意。谁知没过两天,女儿就拉着同一个小区的小男孩要结婚,要入洞房,还装模作样地要上床。我觉得孩子这么小,幼儿园不应该在他们还未具备分析判断能力时,搞这么成人化的活动,
期刊
父母、老师对孩子间纯真情谊的爱护很让人钦佩呢。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好像很喜欢邻座那个长头发的女孩,常常提起她,每次一讲到她的种种琐事时,你都可以看到他眼睛发亮、嘴角带着微笑的样子。  他的爸妈都不忍说破,因为他们知道不经意的玩笑都可能给这年纪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羞辱,甚至因此阻断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对异性那么单纯而洁净的思慕。   双方家长在校庆孩子们表演的场合里见了面,女孩的妈妈说女儿也常常提起男孩
期刊
孩子必须依赖成人而生存,因为没有成年人的照顾,他们就无法活下去,所以孩子本能地讨好成年人,特别是父母。      A 幼儿园里,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她的腿被摇晃船重重地划伤了,伤口又深又长,但是她一声也没哭,一句也没叫,相反,她用小手紧紧地捂着,她怕别人知道。  这个小女孩现在已经三十岁了,是我的朋友,上面的场景深深地印在她记忆里,当她对我说出这个场景时,我感到惊诧,但这是真的,她腿上那块不算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