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泸州市纳溪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丘陵浅山区,幅员面积1150.6 km2,森林覆盖率达53%。全区辖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8.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07万,农民人均纯收入6080元。
纳溪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四川水陆出海要冲,扼川、滇、黔、渝通道之咽喉,境内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西南出海辅助大通道321国道、隆纳高速公路、隆黄铁路建成通车,川黔高速、川渝高速、泸纳高等级公路加速在建;28.8 km长江黄金水道常年通航1000t级船舶,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构建。随着川黔渝大通道的形成,成都、重庆均在90min到150min的交通辐射半径内,纳溪也随之列入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战略部署通道发展轴上重要县区,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市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优越的交通和地理位置,为纳溪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早茶优势十分明显
1.种茶历史悠久,近年发展较快
纳溪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陆羽《茶经》中记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可见纳溪唐朝就因产茶叶故而记入《茶经》。新中国成立后,纳溪茶叶得到进一步发展,1972—1978年,纳溪南部各乡镇以村社集体为单位组织社员开山种茶,创办社办茶园、村办茶场、乡办茶厂。1986年,纳溪有23个乡镇种茶,茶园面积达14000亩,总产量8000担,产值160万元。2000年后,茶叶面积、茶叶产量快速增加,茶叶加工企业迅速增多,茶叶综合产值、茶农收入持续增长。
2.纳溪品牌给力,茶叶全国闻名
经过不断发展,纳溪茶叶打开了市场、打响了名声。1988年,护国联办茶厂生产的“精制茉莉花茶”荣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20世纪80年代,“凤羽”茶连续多年获“四川省优质名茶”奖。2002年,“泸州凤羽”茶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和“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瀚源”有机茶荣获“中茶杯特等奖”和“上海茶博会金奖”。
3.气候环境适宜,全球同纬最早
(1)气候环境特别适宜。纳溪境内南高北低,海拔230~960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温、光、热、水资源丰富且匹配较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全区有宜茶土地面积60万亩。
(2)采摘上市同纬最早。纳溪常年新茶上市时间一般在2月初,最早的可在春节前上市,比江浙一带早1个月,比川西北早15d,比附近的宜宾市也早1周左右,是地球同纬度最早的早茶。纳溪茶叶具有“早、优、香”的特点,每逢春季开园,浙江、安徽、河南、重庆等地客商争相抢购,产品供不应求,早茶优势十分明显,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二、早茶成增收主导产业,茶叶产业引领纳溪经济
1.产量产值全市第一,综合效益全省前列
2010年底,全区茶园总面积达12万余亩,茶叶总产量达3600t(其中:名优茶总产量2500t),茶业综合产值达3.6亿元。纳溪区茶叶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均为泸州市第一,茶产业综合效益走在全省前列。
2.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纳溪是四川省唯一的“特早名茶之乡”,农业部“名优早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基地”之一,也是农业部“南亚热作名优茶基地和无公害基地县(区)”,列入“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19个茶叶重点县(区)”。
纳溪是泸州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在护国、天仙、大渡、打古等镇建立无公害茶基地4个,面积达11万亩;在白节镇建立了全省第二大有机茶生产基地一个,面积达9000余亩。有四川省凤羽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瀚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4家,带动茶农人均增收1500元/人。特早茶产业已成为纳溪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和支柱产业。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
3.龙头企业带动有力,专合组织效果明显
“泸州凤羽”、“瀚源”有机茶等知名品牌销路好、价格高,公司得利益、农户得实惠,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纳溪现有市级茶叶龙头企业4个,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0家,规模性茶叶企业8家,已获得QS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9个,有2家企业获QS和ISO9001双认证。目前全区从事茶业产、加、销的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
以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高优茶业专业合作社”为引领,“护国黄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等5个茶叶专合作社社员达800余人。2010年专合社统销茶叶1300余t,组织茶叶加工设备30余台套,统一机防面积5万亩次,统一机采修3万亩次,综合营业额达6000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带动全区种茶户1万余户,茶农人均增收1500元。
三、依托实际、科学谋划,打造“中国特早茶第一大县(区)”和“四川茶叶第一大县(区)”
纳溪温、光、热、水资源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土地整理、低产林改造、土地垦复等项目众多,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河流、水源、大气、土地均无污染,宜茶土地面积多达60余万亩,是发展早茶产业的“风水宝地”。纳溪茶叶产业历史悠久、茶叶种植经验丰富,茶叶生产基础深厚,早茶发展潜力巨大。
1.发挥优势、科学谋划,确定早茶产业发展目标
纳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明确在“十二五”期间把纳溪打造成为“中国特早茶第一大县(区)”和“四川茶叶第一大县(区)”的目标。计划从2011年起,连续用5年时间,新发展高标准特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8万亩,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绿色早茶24万亩,有机茶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实现茶叶总产量达2.5万t,茶业综合产值达25亿元(其中茶园收入18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15万人人均增收1万元。目前,纳溪正委托四川省农科院茶科所对全区茶叶发展进行规划。
2011年计划新发展茶园3万亩,春季已购优质苗2100万株,在上马、天仙、护国等镇完成7000余亩茶叶栽种计划,新种下的茶叶成活率高,长势良好。
2.领导重视、投入加大,为早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及资金保障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由区委、区政府出台文件,整合农综项目、水保项目、国土垦复项目、土地治理等农业项目,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区域、重点镇茶叶基地建设,同时区财政投入400万元,强力推进高标准茶叶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
3.强龙头、扩基地、拓市场,增强早茶产业竞争力
打造亿元省级龙头企业2个,创建伍千万元的“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培育省级亿元示范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创立著名商标2个,争创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建立亿元省级现代茶产业高标准示范园区6个。及时启动护国镇茶果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和建设工作,加大對茶叶加工品牌营销业主的引进力度,改造、规范现有茶叶小加工作坊。
4.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优高端精品
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全球“同纬度最早”的优势,将纳溪茶叶打造成四川乃至全国独具优势和影响力的“三山一早”茶叶。让“凤羽”茶成为继“泸州美酒”后的新泸州城市名片,实现“东有安溪铁观音,西有纳溪凤羽茶”。及时启动“泸州凤羽茶”地理标识保护申报工作,搞好“泸州凤羽茶”这一优势品牌,进一步挖掘纳溪茶文化,将泸州凤羽茶”打造成为全国名优高端精品。
5.通过招商引资,发挥“凤羽”效应
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凤羽”、“瀚源”两大知名品牌,组建“泸州凤羽”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凤羽”茶叶效应,做大做强早茶产业。
纳溪区通过多方努力,实现全区茶园总面积30万亩,把纳溪打造成为“中国特早茶第一大县(区)”和“四川茶叶第一大县(区)”
纳溪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四川水陆出海要冲,扼川、滇、黔、渝通道之咽喉,境内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西南出海辅助大通道321国道、隆纳高速公路、隆黄铁路建成通车,川黔高速、川渝高速、泸纳高等级公路加速在建;28.8 km长江黄金水道常年通航1000t级船舶,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构建。随着川黔渝大通道的形成,成都、重庆均在90min到150min的交通辐射半径内,纳溪也随之列入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战略部署通道发展轴上重要县区,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市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优越的交通和地理位置,为纳溪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早茶优势十分明显
1.种茶历史悠久,近年发展较快
纳溪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陆羽《茶经》中记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可见纳溪唐朝就因产茶叶故而记入《茶经》。新中国成立后,纳溪茶叶得到进一步发展,1972—1978年,纳溪南部各乡镇以村社集体为单位组织社员开山种茶,创办社办茶园、村办茶场、乡办茶厂。1986年,纳溪有23个乡镇种茶,茶园面积达14000亩,总产量8000担,产值160万元。2000年后,茶叶面积、茶叶产量快速增加,茶叶加工企业迅速增多,茶叶综合产值、茶农收入持续增长。
2.纳溪品牌给力,茶叶全国闻名
经过不断发展,纳溪茶叶打开了市场、打响了名声。1988年,护国联办茶厂生产的“精制茉莉花茶”荣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20世纪80年代,“凤羽”茶连续多年获“四川省优质名茶”奖。2002年,“泸州凤羽”茶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和“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瀚源”有机茶荣获“中茶杯特等奖”和“上海茶博会金奖”。
3.气候环境适宜,全球同纬最早
(1)气候环境特别适宜。纳溪境内南高北低,海拔230~960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温、光、热、水资源丰富且匹配较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全区有宜茶土地面积60万亩。
(2)采摘上市同纬最早。纳溪常年新茶上市时间一般在2月初,最早的可在春节前上市,比江浙一带早1个月,比川西北早15d,比附近的宜宾市也早1周左右,是地球同纬度最早的早茶。纳溪茶叶具有“早、优、香”的特点,每逢春季开园,浙江、安徽、河南、重庆等地客商争相抢购,产品供不应求,早茶优势十分明显,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二、早茶成增收主导产业,茶叶产业引领纳溪经济
1.产量产值全市第一,综合效益全省前列
2010年底,全区茶园总面积达12万余亩,茶叶总产量达3600t(其中:名优茶总产量2500t),茶业综合产值达3.6亿元。纳溪区茶叶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均为泸州市第一,茶产业综合效益走在全省前列。
2.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纳溪是四川省唯一的“特早名茶之乡”,农业部“名优早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基地”之一,也是农业部“南亚热作名优茶基地和无公害基地县(区)”,列入“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19个茶叶重点县(区)”。
纳溪是泸州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在护国、天仙、大渡、打古等镇建立无公害茶基地4个,面积达11万亩;在白节镇建立了全省第二大有机茶生产基地一个,面积达9000余亩。有四川省凤羽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瀚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4家,带动茶农人均增收1500元/人。特早茶产业已成为纳溪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和支柱产业。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
3.龙头企业带动有力,专合组织效果明显
“泸州凤羽”、“瀚源”有机茶等知名品牌销路好、价格高,公司得利益、农户得实惠,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纳溪现有市级茶叶龙头企业4个,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0家,规模性茶叶企业8家,已获得QS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9个,有2家企业获QS和ISO9001双认证。目前全区从事茶业产、加、销的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
以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泸州市纳溪区高优茶业专业合作社”为引领,“护国黄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等5个茶叶专合作社社员达800余人。2010年专合社统销茶叶1300余t,组织茶叶加工设备30余台套,统一机防面积5万亩次,统一机采修3万亩次,综合营业额达6000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带动全区种茶户1万余户,茶农人均增收1500元。
三、依托实际、科学谋划,打造“中国特早茶第一大县(区)”和“四川茶叶第一大县(区)”
纳溪温、光、热、水资源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土地整理、低产林改造、土地垦复等项目众多,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河流、水源、大气、土地均无污染,宜茶土地面积多达60余万亩,是发展早茶产业的“风水宝地”。纳溪茶叶产业历史悠久、茶叶种植经验丰富,茶叶生产基础深厚,早茶发展潜力巨大。
1.发挥优势、科学谋划,确定早茶产业发展目标
纳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明确在“十二五”期间把纳溪打造成为“中国特早茶第一大县(区)”和“四川茶叶第一大县(区)”的目标。计划从2011年起,连续用5年时间,新发展高标准特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8万亩,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绿色早茶24万亩,有机茶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实现茶叶总产量达2.5万t,茶业综合产值达25亿元(其中茶园收入18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15万人人均增收1万元。目前,纳溪正委托四川省农科院茶科所对全区茶叶发展进行规划。
2011年计划新发展茶园3万亩,春季已购优质苗2100万株,在上马、天仙、护国等镇完成7000余亩茶叶栽种计划,新种下的茶叶成活率高,长势良好。
2.领导重视、投入加大,为早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及资金保障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由区委、区政府出台文件,整合农综项目、水保项目、国土垦复项目、土地治理等农业项目,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区域、重点镇茶叶基地建设,同时区财政投入400万元,强力推进高标准茶叶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
3.强龙头、扩基地、拓市场,增强早茶产业竞争力
打造亿元省级龙头企业2个,创建伍千万元的“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培育省级亿元示范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创立著名商标2个,争创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建立亿元省级现代茶产业高标准示范园区6个。及时启动护国镇茶果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和建设工作,加大對茶叶加工品牌营销业主的引进力度,改造、规范现有茶叶小加工作坊。
4.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优高端精品
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全球“同纬度最早”的优势,将纳溪茶叶打造成四川乃至全国独具优势和影响力的“三山一早”茶叶。让“凤羽”茶成为继“泸州美酒”后的新泸州城市名片,实现“东有安溪铁观音,西有纳溪凤羽茶”。及时启动“泸州凤羽茶”地理标识保护申报工作,搞好“泸州凤羽茶”这一优势品牌,进一步挖掘纳溪茶文化,将泸州凤羽茶”打造成为全国名优高端精品。
5.通过招商引资,发挥“凤羽”效应
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凤羽”、“瀚源”两大知名品牌,组建“泸州凤羽”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凤羽”茶叶效应,做大做强早茶产业。
纳溪区通过多方努力,实现全区茶园总面积30万亩,把纳溪打造成为“中国特早茶第一大县(区)”和“四川茶叶第一大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