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有“人民艺术家”的美誉。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近七十部、数百万字的作品,而且还发表了百余篇有关文学语言和写作方面的论著。在这些论述中他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阐明了他的文学观和修辞观。近几年,国外汉语热热浪不减,老舍先生的文艺作品又是典型的现代汉语范本,研究老舍先生的修辞观,对于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老舍先生的修辞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一、文学语言要力求自然、简练
大凡文学名著,语言是自然朴素的,像《复活》、《边城》和《正红旗下》。老舍先生认为“‘自然’是最要紧的。写出来而不能读的,便是不自然。打算要自然,第一要维持言语本来的美点,不作无谓的革新;第二不要多说废话及套话,这是无聊的装饰”。[1]怎样才能做到文学语言自然呢?他说:“要老老实实先把话写清楚了,然后再求生动。要少用修辞,非到不用不可的时候才用。”[2]他主张慎用形容词,可以尽可能做到自然。对此他曾言:“不用任何形容,只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你所要写的东西,你就可以不用那些无聊的修辞与形容,而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写出来。”[3]他的《我的母亲》、《宗月大师》、《想北平》和《养花》,用平头百姓的大白话,没有板着面孔,只是道出了一般的人间真情,令人百读不厌。这些文章,就表现技巧而言也毫不显弱,但我们读罢感受深刻的却是质朴的语言和浓浓流淌的情感。
简练是有抱负的文学家的毕生追求。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就因自己的作品过长而耽误读者的时间而内疚不已。老舍先生认为文字不要贪多。他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简练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4]他的《断魂枪》,原来的计划是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成型后却是一部五千字过一些的、内容结实的短篇小说。该篇小说,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塑造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跌宕起伏,思想丰富而深刻,语言经济,成为了一篇不可多得的文艺作品。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完成后还不曾发表,不幸毁于战火,在原来故事的框架下,他又重新创作出了中篇小说《月牙儿》。《月牙儿》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诗化的语言,叙述了大清朝灭亡之后,一对北平满族母女靠“卖肉”过活的悲惨故事。《月牙儿》的成功,语言的简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选字用词要准确
在状物抒情、叙事方面,优秀的文章用词都是准确、鲜明的,如《醉翁亭记》、《祝福》等。语言艺术家老舍先生用词也有传神的地方。在《骆驼祥子》中,有一个“扇”字:“他们拉车的姿式,讲价钱的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扇着那些后起之辈。”[5]这个“扇”字,准确地传达出中年人力车夫在岁月面前的无奈,但又不想服输的一种阿Q精神。为了叙述准确有力,老舍先生反对滥用形容词,“贪用形容词,以至于形容得太多了,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6];但是非常的地方也可以大胆采用。《龙须沟》中,丁四夫妇因钱吵架,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打得风雨不透。在这二十多句对话中,只用了一个修饰语:“丁四嫂:‘这个破家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好吧!咱我谁也甭管!’”[7]一个“破”字,点出了生活在龙须沟附近的丁四家家境的穷困,既准确又干净。
在做到叙述准确方面,老舍先生还颇花一了些心思: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程度副词“很”。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为了准确描述出事物的色彩,她习惯于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颜色来表述所要描写对象的色彩,如葱绿、葱白、月白、杏黄、鹅黄、姜黄、柠檬黄、桃红、枣红、碎牛肉色,等等。在表示一种味道或色彩的程度时,老舍先生惯用的是喷香、腥臭、焦黄、蜡黄、嫩绿、水绿、墨绿、一顺绿、傻白、雪白、溜酸、蜜甜,等等。这些词都比“香得很、绿得很、甜得很”来得具体准确。用词准确,他还说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文章里的虚字,只要能去的尽量把它去了。”[8]
三、注意长短句式的变化
句子有短句和长句之分。短句紧凑简短有力,长句有利于表达严密完整的意思。对于文学语言,老舍认为,“短句足以表现迅速的动作,长句则善表现缠绵的情调”[9]。在文艺创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长短句。任何一边倒的情形都会损害表达的效果,他说,“在一般的叙述中,长短相间总是有意思的,因为它们足以使音节有变化,使读者也有缓一缓气的地方。短句太多,而没有相当的事实与动作,便嫌紧促;长句太多,无论是说什么,总使人的注意力太吃苦,而且声调也缺乏抑扬之致。”[10]他的小说《离婚》开头有这样一段——
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人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者眼睛有点近视……
这段介绍张大哥的文字,长短句相杂,显得活泼、俏皮、灵动,完整地塑造了古道热肠的张大哥这个人物形象。
四、关于语音的修辞
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有高低。要使语言声调有抑扬顿挫,富有音韵之美,就必须在选词造句时注意声调的平仄变化,这在诗词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1]我们在写散文或小说时,往往容易忽略声调的变化,忘记顾及声调之美。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2]我们写文章时,完全可以开发文字的音律之美。老舍先生很注意文字的律动之美,“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让句字念起来叮当响”[13]。作为一个剧作者,尤其要注意语言在传情达意时的音律之美,“剧作者有责任去挖掘语言的全部奥秘,不但在思想性上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雄心,而且在语言美上也不甘居诗人之下。”[14]在映像技术成果成为强势文化载体的今天,文字的记事功能在削弱,而其传递信息的语音功能却得到了放大。因此,我们更加有理由发掘语言的律动之美了;而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五、修辞格的运用
在众多的修辞格当中,老舍先生谈得最多的是比喻。优秀的精妙的比喻的确可以为作品增色,如钱钟书的《围城》,其中镶嵌着好多比喻,起到了形象地表达思想的作用。老舍先生认为,“比喻能把印象扩大增深,用两样东西的力量来揭发一件东西的形态和性质,使读者心中多了一些图像。”[15]他的散文《想北平》,借北平表达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安适的情绪。其中表达生活在北平的安适用了一个这样的比喻:“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上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16]这个比喻,突出了在北平生活的安适,而且还为作品渲染了一些诗意。在《骆驼祥子》中,还有这样一个比喻:“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17]这个比喻,能让读者把无形的“热”变得触手可及,读者更容易体会祥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拉车的苦痛。在《我的母亲》中,老舍先生怀着感恩的情绪,表达了对慈母的无尽追思。这篇经典的散文里也有这样一个比喻:“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18]这个比喻,准确而细腻地传达了对慈母的牵挂和担忧,表达了希望母亲能够健康长寿的心愿。
“比喻由表现的能力上说,可以分为表露的与装饰的。”[19]在诗词中,人们常常运用比喻,以物托情,创造意境,抒发情感,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这种比比喻往往是装饰性的。现在通用的文体是散文和小说。散文的笔调,往往跟自己的家人道自家的事一样顺畅,并不需要“好像”“恰似”等词语来表达情感。因此,老舍先生认为,“装饰的比喻,在小说中是可以免去便免去的。散文并不能因为有些诗的装饰便有了诗意。能直写,便直写,不必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已的办法。”[20]他的《我的母亲》最后一段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这段文字,并没有“母恩似海”“寸草报春晖”之类的比喻,只是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感恩的情怀,让人读着禁不住要落泪。由此可知,老舍先生懂得比喻的局限性——“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21]为此,他提出不要贪用比喻,认为“比喻很难精彩”[22]。
为有效地表达思想情感,老舍先生提出要更好地全面运用语言。“所谓全面运用语言者,就是说在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不忘了语言的简练、明确、生动,也不忘了语言的节奏,声音等等方面。”[23]
注释:
[1][9][10][15][19][20][21]老舍.老舍散文.言语与风格.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3][4][8][13]老舍.出口成章.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17]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67.
[6]老舍.出口成章.谈简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老舍.茶馆、龙须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7.
[11]杜甫.杜诗选评(林继中编).春望[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65.
[12]鲁迅.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4][23]老舍.出口成章.对话浅论[M].上海:复旦在学出版社,2004.
[16]老舍.老舍散文.想北平[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47.
[18]老舍.老舍散文.我的母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126.
[22]老舍.出口成章.比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东年,中共甘肃省嘉峪市委党校)
一、文学语言要力求自然、简练
大凡文学名著,语言是自然朴素的,像《复活》、《边城》和《正红旗下》。老舍先生认为“‘自然’是最要紧的。写出来而不能读的,便是不自然。打算要自然,第一要维持言语本来的美点,不作无谓的革新;第二不要多说废话及套话,这是无聊的装饰”。[1]怎样才能做到文学语言自然呢?他说:“要老老实实先把话写清楚了,然后再求生动。要少用修辞,非到不用不可的时候才用。”[2]他主张慎用形容词,可以尽可能做到自然。对此他曾言:“不用任何形容,只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你所要写的东西,你就可以不用那些无聊的修辞与形容,而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写出来。”[3]他的《我的母亲》、《宗月大师》、《想北平》和《养花》,用平头百姓的大白话,没有板着面孔,只是道出了一般的人间真情,令人百读不厌。这些文章,就表现技巧而言也毫不显弱,但我们读罢感受深刻的却是质朴的语言和浓浓流淌的情感。
简练是有抱负的文学家的毕生追求。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就因自己的作品过长而耽误读者的时间而内疚不已。老舍先生认为文字不要贪多。他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简练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4]他的《断魂枪》,原来的计划是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成型后却是一部五千字过一些的、内容结实的短篇小说。该篇小说,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塑造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跌宕起伏,思想丰富而深刻,语言经济,成为了一篇不可多得的文艺作品。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完成后还不曾发表,不幸毁于战火,在原来故事的框架下,他又重新创作出了中篇小说《月牙儿》。《月牙儿》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诗化的语言,叙述了大清朝灭亡之后,一对北平满族母女靠“卖肉”过活的悲惨故事。《月牙儿》的成功,语言的简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选字用词要准确
在状物抒情、叙事方面,优秀的文章用词都是准确、鲜明的,如《醉翁亭记》、《祝福》等。语言艺术家老舍先生用词也有传神的地方。在《骆驼祥子》中,有一个“扇”字:“他们拉车的姿式,讲价钱的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扇着那些后起之辈。”[5]这个“扇”字,准确地传达出中年人力车夫在岁月面前的无奈,但又不想服输的一种阿Q精神。为了叙述准确有力,老舍先生反对滥用形容词,“贪用形容词,以至于形容得太多了,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6];但是非常的地方也可以大胆采用。《龙须沟》中,丁四夫妇因钱吵架,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打得风雨不透。在这二十多句对话中,只用了一个修饰语:“丁四嫂:‘这个破家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好吧!咱我谁也甭管!’”[7]一个“破”字,点出了生活在龙须沟附近的丁四家家境的穷困,既准确又干净。
在做到叙述准确方面,老舍先生还颇花一了些心思: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程度副词“很”。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为了准确描述出事物的色彩,她习惯于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颜色来表述所要描写对象的色彩,如葱绿、葱白、月白、杏黄、鹅黄、姜黄、柠檬黄、桃红、枣红、碎牛肉色,等等。在表示一种味道或色彩的程度时,老舍先生惯用的是喷香、腥臭、焦黄、蜡黄、嫩绿、水绿、墨绿、一顺绿、傻白、雪白、溜酸、蜜甜,等等。这些词都比“香得很、绿得很、甜得很”来得具体准确。用词准确,他还说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文章里的虚字,只要能去的尽量把它去了。”[8]
三、注意长短句式的变化
句子有短句和长句之分。短句紧凑简短有力,长句有利于表达严密完整的意思。对于文学语言,老舍认为,“短句足以表现迅速的动作,长句则善表现缠绵的情调”[9]。在文艺创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长短句。任何一边倒的情形都会损害表达的效果,他说,“在一般的叙述中,长短相间总是有意思的,因为它们足以使音节有变化,使读者也有缓一缓气的地方。短句太多,而没有相当的事实与动作,便嫌紧促;长句太多,无论是说什么,总使人的注意力太吃苦,而且声调也缺乏抑扬之致。”[10]他的小说《离婚》开头有这样一段——
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人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者眼睛有点近视……
这段介绍张大哥的文字,长短句相杂,显得活泼、俏皮、灵动,完整地塑造了古道热肠的张大哥这个人物形象。
四、关于语音的修辞
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有高低。要使语言声调有抑扬顿挫,富有音韵之美,就必须在选词造句时注意声调的平仄变化,这在诗词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1]我们在写散文或小说时,往往容易忽略声调的变化,忘记顾及声调之美。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2]我们写文章时,完全可以开发文字的音律之美。老舍先生很注意文字的律动之美,“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让句字念起来叮当响”[13]。作为一个剧作者,尤其要注意语言在传情达意时的音律之美,“剧作者有责任去挖掘语言的全部奥秘,不但在思想性上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雄心,而且在语言美上也不甘居诗人之下。”[14]在映像技术成果成为强势文化载体的今天,文字的记事功能在削弱,而其传递信息的语音功能却得到了放大。因此,我们更加有理由发掘语言的律动之美了;而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五、修辞格的运用
在众多的修辞格当中,老舍先生谈得最多的是比喻。优秀的精妙的比喻的确可以为作品增色,如钱钟书的《围城》,其中镶嵌着好多比喻,起到了形象地表达思想的作用。老舍先生认为,“比喻能把印象扩大增深,用两样东西的力量来揭发一件东西的形态和性质,使读者心中多了一些图像。”[15]他的散文《想北平》,借北平表达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安适的情绪。其中表达生活在北平的安适用了一个这样的比喻:“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上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16]这个比喻,突出了在北平生活的安适,而且还为作品渲染了一些诗意。在《骆驼祥子》中,还有这样一个比喻:“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17]这个比喻,能让读者把无形的“热”变得触手可及,读者更容易体会祥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拉车的苦痛。在《我的母亲》中,老舍先生怀着感恩的情绪,表达了对慈母的无尽追思。这篇经典的散文里也有这样一个比喻:“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18]这个比喻,准确而细腻地传达了对慈母的牵挂和担忧,表达了希望母亲能够健康长寿的心愿。
“比喻由表现的能力上说,可以分为表露的与装饰的。”[19]在诗词中,人们常常运用比喻,以物托情,创造意境,抒发情感,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这种比比喻往往是装饰性的。现在通用的文体是散文和小说。散文的笔调,往往跟自己的家人道自家的事一样顺畅,并不需要“好像”“恰似”等词语来表达情感。因此,老舍先生认为,“装饰的比喻,在小说中是可以免去便免去的。散文并不能因为有些诗的装饰便有了诗意。能直写,便直写,不必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已的办法。”[20]他的《我的母亲》最后一段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这段文字,并没有“母恩似海”“寸草报春晖”之类的比喻,只是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感恩的情怀,让人读着禁不住要落泪。由此可知,老舍先生懂得比喻的局限性——“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21]为此,他提出不要贪用比喻,认为“比喻很难精彩”[22]。
为有效地表达思想情感,老舍先生提出要更好地全面运用语言。“所谓全面运用语言者,就是说在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不忘了语言的简练、明确、生动,也不忘了语言的节奏,声音等等方面。”[23]
注释:
[1][9][10][15][19][20][21]老舍.老舍散文.言语与风格.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3][4][8][13]老舍.出口成章.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17]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67.
[6]老舍.出口成章.谈简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老舍.茶馆、龙须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7.
[11]杜甫.杜诗选评(林继中编).春望[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65.
[12]鲁迅.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4][23]老舍.出口成章.对话浅论[M].上海:复旦在学出版社,2004.
[16]老舍.老舍散文.想北平[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47.
[18]老舍.老舍散文.我的母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126.
[22]老舍.出口成章.比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东年,中共甘肃省嘉峪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