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及其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on_z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主要论述了辛开苦降法的历史沿革,脾胃的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以及辛开苦降法通过调节虚实、调和寒热、升清降浊、清热利湿、化寒除湿等综合作用治疗脾胃疾病,说明辛开苦降法是临床上治疗脾胃病较多的一种治疗法则。
  【关键词】 辛开苦降;脾胃疾病;中医药疗法
  辛开苦降法,亦称辛开苦泄法,是通过辛温与苦寒药物的有机结合,巧妙配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方法[1]。此法源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加以发扬光大,扩大了该法的应用范畴。常用于治疗因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湿热蕴结而出现的多种脾胃病变。
  1 辛开苦降法的历史渊源
  《素问·至真要大论》首先提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同时又指出:“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张仲景《伤寒论》,率先运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大黄等苦寒药与干姜、半夏、厚朴、桂枝等辛温药相配,其列“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首创辛开苦降法之先河,并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和影响。后历代医家又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金元时期李东垣对脾胃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常用具有辛散作用的风药,与具有苦温作用的苍术、白术,或与具苦寒作用的黄芩、黄连相配伍,体现苦辛并用的治法。明代医家张秉承指出,“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与干姜”的配伍时“一升一降,一苦一辛”对辛开苦降法的实质已有所论及。叶天士秉承前贤经验,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的论点,认识到苦辛合用则“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并在辛开苦降法原则指导下,化裁出多个治泻心汤类方,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大大拓宽了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的观点,并组成了辛苦寒、辛苦温、辛苦热、辛苦淡等多个用法,使该法的运用更具普遍性。
  2 脾胃的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
  《诸病源侯论·脾胃病诸侯》指出“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能食”。 脾胃同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水谷精气得以输布,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相合,一升一降,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病变情况下,脾胃功能失常,则诸病从生。《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高度概括了脾病多虚、胃病多实之变。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病多因阳气不足,寒证多见;胃病多为阴液有余,热证居多。一旦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则脾易为湿困而胃多为热扰。然而脾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病理情况下,脾湿易浸于胃,胃热易淫于脾,往往形成脾胃湿热胶结之状况。另一方面,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影响胃的受纳和降,而见纳呆、恶心呕吐;胃气不降,则影响脾的升清运化,证见腹胀、泄泻。然而无论如何,其病机总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为特点,其病因不外乎寒、热、湿几个方面,其性质则可虚实并见,标本同病。
  3 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
  3.1 调节虚实: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如《金匮要略·水气病》所载“心下坚,大如盤,边如旋盤,水饮所作”的枳术汤证,为脾虚兼水气痞为患,故以兼具辛开苦降之能的枳实配伍苦温之白术治之。方中枳实量大于白术一倍,健脾利水,用于因实而致的脾虚,两药一消一补,一升一降,而见妙效。现代多用于治疗胃下垂、慢性胃炎、术后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癌等属上述证机者。
  3.2 调和寒热:适用于寒热互结及寒热错杂之证。如《灵枢·师传》认为“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所用药物具有“辛以散之,苦以泄之”的特性。如《伤寒论》黄连汤,方以黄连苦寒清上以止呕,配伍干姜辛温以散下寒,二药合奏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之功。佐以半夏、桂枝通阳散结,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和中。主治胃中有热,肠中有寒而见烦满呕吐、腹痛、肠鸣下利等上热下热之证。
  3.3 升清降浊: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湿热内蕴,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清浊相干,而成霍乱吐泻之症。《温热经纬》遵循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原则,设立王氏连朴饮。方中以黄连为君,取其药性沉也,佐以山栀,二药皆药势下行,降气泄浊,助胃气通降为顺,臣以厚朴、菖蒲、半夏,三药均为辛散之品,以辛助辛,通阳升阳,助脾气升清为用。诸药合用,则辛开苦降,脾升胃降,清浊归复本位,脾胃和而吐泻止。
  3.4 清热利湿:脾胃病多见湿热互结。论治则“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治以辛开苦降法,温脾清胃。代表方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既能清热,又可燥湿;干姜、半夏辛温旨在宣通气机、温化湿浊。而被王士雄誉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的甘露消毒丹,亦属此类。方中取苦寒之茵陈与黄芩和用为君,苦泄下降,清中焦之热;辛温之藿香、菖蒲、白豆蔻为臣,辛温不燥,温脾阳,化脾湿。如此化湿清热兼顾,则湿热疫毒俱去,脾胃功能恢复。
  3.5 化寒除湿:由寒湿所致多种脾胃疾病,也常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治寒宜温且须辛开行气散寒,治湿须苦温燥湿且行气除满。《和剂局方》平胃散即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寒湿困脾的基础用方。方中苍术苦辛温燥,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陈皮理气化滞,炙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4 小结
  总之,辛开苦降法以中医阴阳学说为指导,应用中药药性、药味的配伍,通过辛温与苦寒药物相反相成的作用,以调整脾胃的脏腑功能。目前,辛开苦降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顽固性呕吐、呃逆、慢性泄泻、黄疸性肝炎、痢疾等疾病的治疗。辛开苦降法使千年古方延递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依一法而应临床之多证,在今日的临床实践中仍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振吉.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9.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 2010年10月我院完成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36例。手术方式为乳腺局部切除加腋淋巴清扫,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近期效果满意,且美容效果良好。随访6-45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不仅可治疗肿瘤,而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
【摘要】 目的分析MMP2和MMP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不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特异相关性。 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epG2细胞系中MMP2和MMP9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8例HCC肝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 结果MMP9在HepG2细胞系的表达高于MMP2的表达。在HCC组织中MMP9的表达率84.2%(32/38)明显高于MMP2的表达52.6%(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肝脏外伤的临床诊断和抢救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收集的肝外伤住院患者68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54例(79.41%),好转9例(13.24%),死亡5例(7.35%)。结论:对肝脏外伤患者应当尽快作出诊断,并作适当的外科手术治疗,对轻型肝外伤病人大多可作保守治疗。  【关键词】 外科;肝外伤;诊断与治疗  肝脏外伤是临床常见创伤病症之一,由于多属腹部闭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临床中抗菌药物在儿科患者应用的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多样性和社会深层  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 抗菌药物;儿科;不良反应  对于儿科患者而言,抗菌药物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杀死病原体的同时也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另外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毒性反应及过敏问题也对儿童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所以究其深层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1 抗菌
【摘要】 当代著名肾病专家、国学大师张琪教授依据我国中医学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创造性地将张仲景汤方应用于肾脏疾病的诊疗,并取得成功。张琪教授治疗运用经方化裁治疗肾病的经验有二:肾性水肿上热下寒者,采用栝蒌瞿麦汤主之;肾性血尿瘀热结于下焦者,采用桃黄止血汤主之。该经验在临床上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 张琪教授;张仲景汤方;肾病;化裁治疗经验  肾脏疾病是临床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民
本文论述了我国合成洗涤剂生产装置现状及市场应用概况,并从表面活性剂性能及我国的资源、洗涤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脑积水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治疗一般选择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部分病人脑室外引流管夹闭后意识障碍加重,形成梗阻性脑积水而不能拔管,使颅内感染几率增加。由于血性脑脊液蛋白高或颅内感染而不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近年来我院对脑出血并发脑积水不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病人采取脑室腹腔引流腹腔端外置术(即将脑室腹腔引流管腹腔端经皮下不进入腹腔而暴露于体外,利用脑室引流管的压力阀及抗虹吸装置防止脑脊液反流),
期刊
个人护理用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在不断增长,新的表面活性剂在不断出现,主要是向着节能增效、降低刺激性、提高生物降解性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本文介绍了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糖基表面活性剂蔗糖酯、烷基糖苷、山梨醇酯和还原葡糖胺的合成及应用,重点介绍了烷基糖苷的一步法和两部法合成工艺,糖醇比和催化剂浓度对合成反
会议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对MES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状况,讨论了MES生产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MES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